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
这个假期里细品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一个个平凡却触动我心的教育故事,让我的心灵也接受了一次洗礼。
课堂伴随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学”的过程,作为一名职业教师,我的职业乐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看着学生成长,其二便是促进自身成长。
正如吴老师所说:“教师职业的趣味,可能在于比一般职业能更直接地观察人的成长轨迹,并在探索与磨砺中成为有智慧的人”。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一个小章节——教师的目光。
吴非老师提及功利的教育太在意“效果”,绝对不做“无用功”,总是追求“急用先学,立竿见影”。
其实教师的目光应该看得稍微远一些,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对于孩子,他们所有的实践和探索都是有意义的,无所谓成功与失败。
要知道,欲速则不达。
我们的班级中,或多或少都有那么几个同学,目光呆滞,神情木然,无论老师讲什么似乎都与他无关,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往往责怪、嫌弃,甚至用言语伤害他们,其实,这样的孩子正是被社会、家长、老师折磨的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教师应该做的不只是要教会他们知识,而更要保护好孩子对学习的那分兴趣。
想想今天我们家长的某些行为,在文明国家可能会失去监护权,我们某些老师的行为,在文明国家可能会永久失去做教师资格,然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却能被作为励志故事进行宣扬,多么可悲和可怕。
我们不该把孩子的学习过早的与利益挂钩,学习不好就考不上好学校,学习不好就找不到好工作,使孩子的学习变成了为利益的比拼,才会导致那么多考入大学的学生像脱了缰的野马一样疯玩,在最应该学习的年纪做着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也导致这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自私自利。
这些难道不是急功近利的教育导致的后果吗?“过早被剥夺学习兴趣并经常处在考试压力下的学生,往往会渴望平庸的生活”,这便是应试教育最可悲的产物。
同一棵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面对形形色色充满个性的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
每个老师的目光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如果你这盏灯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这盏灯过于暗淡,孩子就可能过于徘徊;让我们用真诚且长远的目光,点亮一盏盏明亮的灯,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吴非老师还有很多的思考——不宜“推门听课”、“师徒结对”、怎样听课、装修过度的课堂、课堂上,教师也在学、过早唤醒不一定有好处……每一种观点都可以让我们去透视事件背后的那个人,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我们只有回到了“常识”,才会让人站起来!
努力修炼,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老师:“有些老师,只需缓缓地在讲台边站定,学生便肃然起敬,那样的老师,思虑深邃,有意志力,像精神标杆,只要他们在教室里,所有的太阳都会苏醒。
”课堂首先是人与人的相遇,所以把这份常识贯彻到底,作为一个老师,作为一个同行者,我们都应这样做。
崔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