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懂课堂》有感
浦江县潘宅中小黄淑珍
暑期,我有幸拜读了钟启泉先生的《读懂课堂》一书,感触颇深。
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却是一个不容易的职业。
教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熊孩子,却因为对象是人,所以教学充满变数,教师课堂不仅要完成课程目标,还得让学生内化知识过程,内隐德育。
钟启泉先生在《读懂课堂》中,就从课程内涵、方法、要素等细细阐述了课程革命的挑战,还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方面呼吁教育课堂要倾听儿童的声音,接着从课堂危机、课堂转型焦虑等引领教育者们的课堂教学要走向“反思性实践”,最后呼吁教师要成为“学的专家”,走向“后现代教育”。
此文仅从“课堂教学走向反思性实践”一角度说说本人见解。
学校里,教师不断进行备课讲课听课改作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家里一些家庭事务天天处理,似乎无暇去思考,更无时间去“反思”。
因此,“反思”变得遥不可及。
为何会如此?想必有如下一些原因吧。
一、缺乏强“动机”。
日常工作里并无此项工作要求,或许有,也没有硬性规定。
教师工作忙,没有养成一定的写作习惯不会想到“反思”。
意识较强的个体会去想,真正动笔写作却无几个。
“反思”是一种心境的功夫,教师这种需要动“爱”又要动“气”的工作少有心境。
二、精力不足。
教师在学校工作任务若认真执着做起来,繁重而繁琐。
教师经常疲惫不堪,谈何写作?钟启泉先生说:“课堂不变,教师不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
教师不能停留在“技术性实践研究”,还需要上升到“反思性实践研究”。
”教师,该如何去提升自己?
“反思性实践”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指在课堂中有“技术性实践”的同时,还需要对技术性实践进行思考研究,以提升课堂。
正如钟启泉先生提到,中国课堂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我们要排除万难,除去课堂转型焦虑,实实在在应对挑战,踏踏实实的做好课堂改革,对改革不断反思总结,谱写中国教育新篇章。
所以如何让自己走向“反思性实践”,首先必须热衷于课堂改革,勇敢面对挑战,不逃避,不退缩!钟启泉先生教我们教师要懂得“学习集体”编制原理,课堂着眼于“小组协作学习”,以实现全员参与的积极对话教学。
另外课堂“做中学”也是课堂改革一大转型。
“探索”是人类的天性。
所以我们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势在必行。
钟启泉先生在《读懂课堂》中教会我们许多课堂技能方法,对我们课堂
转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教师在参与课堂改革转型过程,要让自己走向“学的专家”。
钟启泉先生说“教师的人生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学习儿童,学习教材,学习同事,从自己的经验中持续地迈出学习的步伐。
”呼吁教师学会“学”。
其实更确切的说是“反思总结”。
在课堂中,遇到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变成课题去研究,查阅资料,征询骨干教师意见,课堂实践,再反思总结,并做好相关笔录。
然后便达到了“学”的效果。
总之,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常常反思,不仅对提升自身业务水平,还是提高教学效果都有很大的帮助!
2017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