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浅析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聆听【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有效聆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音乐教育主要的审美活动之一,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
有效的聆听,能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真正有效学习音乐。
本文将从有效聆听重视欣赏教学中,强化于歌曲演唱中,优化于乐曲演奏中等几个方面对如何"有效聆听"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有效聆听一、对无效聆听的心理因素剖析:1、学生视角的聆听观(1)聆听习惯学生倾听音乐时常表现出的"放松或休息"、"无精打采"、"游离音乐"、"非完整性体验"等不良状态,严重影响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性,阻碍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
(2)聆听方法学完歌曲后,教师指导学生用口风琴伴奏。
于是,一个学生被老师邀请演唱,其余学生伴奏。
音量的悬殊,伴奏效果可想而知,但老师却要求演唱的学生唱得再响亮些、、、、、、很快。
老师又换成一组学生伴奏,其余学生演唱。
演唱、演奏的速度很不一致,合作效果较差,老师发怒了、、、、、、(3)聆听兴趣学唱二声部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时,教师要求学生随钢琴伴奏合作演唱。
于是,学生都"投入"地放声歌唱。
渐渐地,老师的琴声听不见了,旋律唱得越来越不着调了、、、、、、2、教师操作视角的聆听观(1)教法陈旧在一堂音乐课,教师正在和学生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在初听音乐之后,教师问学生:"好听吗?"学生齐声回答道:"好听!"教师向学生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出示主题音乐旋律,要求学生轻声哼唱,然后复听一遍,问道:"你觉得乐曲可以分成几部分?"学生信口开河,答案可谓丰富多彩、、、、、、这样的"听"中,学生听到了什么?他们真的觉得乐曲"好听"吗?(2)喧宾夺主某教师教授歌曲《渴望春天》时,主要的教学环节:(1)朗诵诗歌,导入新课:(2)欣赏歌曲,感受音乐:(3)分析歌曲,深情演唱:(4)处理歌曲,深化情感;(5)课堂延伸,接触大师。
教室里只看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忙碌的学生和老师,听到学生们讨论和发表想法的声音,可惜少了优美的音乐。
(3)过度主导一节公开课学生们正在聆听钢琴协奏曲《黄河》,那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音乐在教室回荡,学生已经渐渐沉浸在黄河船夫那悠长高亢、低沉急促的号子声中,突然一教师引导"这一作品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精神,给我们展示了可歌可泣的一幕"、、、、、、一直到音乐结束。
综上所述,影响学生无效聆听的间接原因是教师教学行为,它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知识掌握的程度。
对于课堂的无效聆听现象,教师一定要平和、理智地看待,并辅之以策略处理,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二、有效聆听的再实践策略策略一:重视欣赏中的聆听音乐欣赏是课堂中开展有效聆听的主阵地,在欣赏中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分析、描述、评价音乐及音乐表演的鉴赏水平。
1、体验过程在欣赏中形成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体验是在过程中实现的,没有过程就谈不上体验。
因为音乐一方面是音响的时间艺术,另一方面又是音响的情感艺术,即情感蕴含在音响的时间流动中,没有时间流动的过程,音乐中的情感便无从释放。
学生在听觉中,接触音乐的同时,便接触到音乐表达的情感,学习音乐的过程,便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因此,引导学生直接面对音乐,直接与音乐作品释放的情感碰撞,在音响的流动中,在主客体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吸收、融合、升华音乐作品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振,使音乐诠释的乐思在每一个头脑中奔涌。
如:我在欣赏《梦幻曲》中,先把学生分成四组,并要求学生给自己组里起个好听的名字,如"梦幻队","梦想队"等等。
接着我让学生"睡"着,闭着眼睛静静地听音乐"天色暗下来了,四周静悄悄的,小朋友要睡觉了,你会梦到什么?"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用动作表演准备睡觉,让学生感受曲子优美柔和的旋律,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间。
这样,学生倾听的效果明显提高。
2、聆听个体化音乐欣赏虽是集体聆听,但因欣赏者水平差异便有了明显的欣赏层次的个体差别。
这是因为音乐信息是一种模糊信息,由此决定了音乐欣赏感受的模糊性质。
同时,音乐主要诉之于情感,情感的激发必然有强烈的主观性。
因此,音乐主要诉之于情感,情感的激发必然有强烈的主观性。
因此,不同的个体聆听同一音乐作品,感受必定是不同的。
课堂上的教师千万不能忽视鲜活个体的存在,不可扼杀不同个体产生的主观情感。
如:孩子们在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袋鼠》一曲,在描述感受到的音乐时,孩子们的想象各不相同,有的说是小兔在蹦跳,有的说是小虫在爬行,有的说是袋鼠在舞蹈、跳跳停停、、、、、此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想象,尊重个体存在的差别,切忌统一尺度、统一体验,这种大一统的趋同教育,必定导致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僵化状态,造成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的局面。
3、聆听多样化安静地聆听音乐是欣赏活动的基本方式。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如何培养学生专注地聆听、聆听、再聆听呢?还必须重视欣赏音乐的参与形式。
再者,新课程中欣赏内容比重较之以往明显加大,教师如何安排进度,有所侧重地完成所有曲目的聆听?了解多样化的聆听方法对于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静静地听音乐所表达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感情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在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作出判断,进而通过想象和联想的心理活动,使声音的艺术形象由感觉的有限性通向想象的广阔性。
这就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聆听音乐。
如: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引子部分时用问题"请你仔细听,小骑兵们从哪里来?"来引导学生闭目聆听,感受乐曲由弱到强的变化。
又如在教学《采山》时,有一环节让学生静静地聆听,边听边对口型默唱,学生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听得仔细。
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中,师生共同哼唱主题之后,让学生聆听乐曲的主题出现的次数,并指出要静静地、专心的听,把学生的注意力自觉主动地拉回到乐曲中,学生能在动中静听,有效地感受了音乐主题。
(2)有目的、有方向地听一首乐曲欣赏要感受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一下子面面俱到,只有在教师言简意赅的问题导引之下,有目的有方向的听音乐,学生必定"耳听脑想",才不会迷失方向。
如:欣赏《新疆之春》,处听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具有什么地方风格特点?你从哪里听出来?学生在欣赏乐曲时根据教师所问,虽然问题很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思维想象也积极主动起来,充分发挥了学生审美功能的知觉力和直觉力。
在复听时,教师则再次提出问题:乐曲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演奏时形式有什么变化?每部分你认为表现了什么?由于所提问题比前面的问题更加具有思考性和挑战性,可以纠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从而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热爱音乐,发现音乐独特的美。
(3)辨别比较地听教师指导指导学生对音乐中不同的音色、织体、节奏、风格的听辨,将刺激学生的听觉,唤起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愉悦、轻松地进行音乐学习。
反过来学生就会更爱专注听音乐,达成一种良性循环。
如:《长鼻子》一课,我就选择了一首非常跳跃有动感的《小象》曲子和一首连贯、优美柔情的《大象》曲子放在一起让学生听辩,先说说对这两首曲子的不同感受,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就是跳跳的、活泼的和连起来的、优美的,并用不同的律动动作表现出来。
这里我用了对比的听,更刺激学生的听觉,抓住学生注意力。
(4)围绕音乐要素仔细地听任何音乐都是由音乐要素组成的,包括节拍、节奏、音色、音高、力度、速度、旋律等,各个要素有不同的表现意义。
每一首曲子由于重点要素的不同而显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老师要充分抓住重点要素引导学生倾听音乐,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种音乐特点的感受,学生一定会很大的兴趣并且更专注地去听音乐。
A、乐曲的节拍特点如:在欣赏《大象》这首曲子时,我就引导学生抓住三拍子音乐的节拍特点和音乐沉重的感觉来想象音乐形象,并让学生在三拍子音乐的强拍处模仿自己想象的音乐形象走动,学生非常喜欢,而且效果很好。
B、音的节奏特点在欣赏《加伏特舞曲》活泼明快又略带幽默色彩的乐曲,作曲家用紧凑跳跃的八分音符和顿挫有力的四分音符一前一后、八度大跳来表现,非常特别。
在欣赏这个曲子时,我就抓住这个特点,选最典型的节奏让学生用脚踩出来,也可跳手指舞把节奏充分表现出来,记的学生听的很认真,喜欢的不得了,说明他们在这个律动中真正感受到了轻快幽默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C、音乐中"特殊声音"的特点第三册中《调皮的小闹钟》这首曲子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部分用秒针俏皮走动的声音来表现小闹钟的顽皮形象(短短的声音)以及第二部分四次用音乐模仿闹钟铃声(长长的声音),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小闹钟,我就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仔细聆听两段音乐中的"特殊声音",并让他们用图示、线条、动作来表示走动音乐和闹铃的音乐,小孩子可喜欢了,专心的听,认真的表现,每一次都积极投入总之,老师如何去理解乐曲并抓住乐曲的主要音乐要素的特点去引导学生喜欢听音乐,专心听音乐,形成有效聆听的好习惯。
策略二、强化歌唱中的聆听每个人都有一副嗓子,都愿意张开喉咙唱出自己的歌,从解剖学上说唱歌的能力是人人具备的,因为"唱歌只不过是说话在音域上的延伸和力量上的加强",是"延长了的说话"。
那么回忆一下我们自己学会一首歌的过程,惊奇地发现与那些完全不识谱的、在卡拉ok自如唱歌的人一样,重复、重复、再重复地聆听,让喜欢唱歌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能开口唱歌,而且形成的旋律记忆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
吴斌老师说"学不会歌曲与'教'有关"、"不喜欢唱歌与'歌'有关",我们总以为歌曲要教,其实我们不知道"歌是怎么学会的",我们太关注教学方法,却违反了歌曲接受的规律--"整体性接受",无论长短难易,任何一首歌都是以"整体的面貌"出现--让我喜欢的是歌曲整体的感受体验,而非某一个音符或节奏,所以说,"学会歌"的重要途径是"聆听--模仿",即用各种方法唤醒学生的耳朵聆听音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愿意模仿着开口唱歌,那么就在不断地重复、不断地模仿中学会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