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学思考题

民俗学思考题

民俗学思考题1、说说传统服饰所承载的社会观念。

传统服饰是反应过去时代文化和人们对地域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标志之一。

中国的传统报馆在各个时代有不同的特色,在某些方面,可以了解其时其境的历史风貌。

它们各具特色,充分揭示出不同朝代,不同环境下,人们对生活,对美的种种追求向往。

第四阶段:社会观念、政治观念的不同,服饰也就不同。

服饰涵纳了复杂的社会内容。

3、服饰的民俗表现时代习尚,民族风气,地方色彩,以及民族气质生产、生活方式与条件,决定着服装的形式,颜色和装饰。

不同季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在服饰上也都有些不同需要和表现。

”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服饰成为观念变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中国服饰为例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儒家思想在我国各民族中占居重要地位。

儒家重礼仪伦常,重视孝行。

中国的宗教信仰最突出的特点是祖先崇拜。

这种社会意识在服饰民俗中有很突出的表现:在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四次重大礼仪产生四次换装,每次换装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体现了中国的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观念。

5、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2)求吉心理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

这种趋向反映在许多方面,衣服图案和装饰是其中重要方面。

比如,彝族妇女戴的鸡冠帽,来源于雄鸡鸣叫吓走恶魔的传说,认为戴这种帽子可以避邪,缀饰帽上的大小银泡,则是头顶月亮星星的象征,以示光明永在,幸福长存。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民族的自我意识表现在许多方面,服饰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因为服饰是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属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穿着同一种服饰的人时时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我们是同一民族的人,并因此而强调同一民族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服饰还十分敏感地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

历史上实行明治维新的日本人和推行洋务运动的我国清朝官吏之间关于服饰问题的一场争论,就很能说明问题。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不仅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同时改穿西装。

对此,推行洋务运动的李鸿章很不以为然,他坚持穿清代朝服,其理论根据是“易其器而不易其道”。

这场争论,实际表明了对于按受西方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的两种态度:一种是比较彻底的革新;一种是在维持旧体制旧观念基础上的修修补补。

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

在历史上,某些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也常常会引起服饰的相应变化。

服饰中所包含的各种观念,往往交叉组合,多向延伸。

总括来说,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民族房屋十分简陋,服饰却十分讲究,甚至不惜花费重金,用很长时间制作各种服饰了。

现代人崇尚个性发展服饰的个性化是其主要的表现之一,服饰风格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的体现2、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谈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的是适应。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56个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丰富的饮食习俗。

如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藏、哈萨克等族的牧民,食肉饮乳;赫哲族生活在黑龙江三江水乡,鱼是最主要的食物;而生活在兴安岭密林中的鄂伦春人,食必鸟兽肉……这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时代,更是不可改变的饮食模式。

南方适于种水稻,故南方人民普遍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多种小麦、杂粮,故北方人民以面、杂粮为主食;青藏高原宜种青棵,故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农民主食青稞。

蜀湘湿气重,人多食辣;晋、陕、甘、湘、贵及许多山区,或因水土矣系,或因历史上长期缺盐,人喜食酸……饮食上的这些地方特色使中国饮食文化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中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最重视“吃”的民族。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食文化”。

长期以来,各地由于选用不同的原料,不同的配料,采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因而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味和不同的菜系。

其中,较为著名的八大菜系指川、粤、苏、湘、闽、徽、浙、鲁等。

3、以传统四合院为例谈谈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一、春节溯源岁时节日节期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当时,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逐渐形成了风俗。

先秦时期节日的节期难以固定,地域的差异也难以调和,还处于岁时节日形成的萌芽阶段。

人们庆祝丰收、迎接春耕,欢聚“过年”。

汉代是节期的定型期。

至汉武帝时,汉朝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政治中央集权国家。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在全国恢复实行夏历,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古称“元旦”,春节则是指立春。

春节的传统习俗活动,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起,至正月十五,即元宵节为止,几乎大半个月的时间,可以说名目繁多,丰富多彩。

下面拣主要的方面介绍。

1. 迎春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每到腊月,春节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家具,打扫房屋,拆洗被褥,粉刷墙壁,干干净净迎新年。

扫尘的习俗由来已久,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

有人认为,早在尧舜时代,人们就有了“扫年”的习俗。

民谚云:“二四扫房屋,二七、二八贴花花。

”就是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年终,均为“扫年”的时间。

另外,这段时间也是人们忙着贴挂窗花、年画和春联,置办年货,筹备过年的物品的日子。

2. 除夕守岁3. 祭祀神祖〔3〕祭祀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祭祖4. 走访拜年拜年一般从大年初一开始,见面的人总要笑脸相迎互相恭贺新年,说吉利话,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更是要互相拜年。

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送礼品,庆贺新年。

6. 娱乐狂欢在新年期间,平时的禁律都可以不管,大人小孩都可以想方设法地娱乐狂欢。

二、春节习俗的形成和发展基础岁时节日历时悠久,流传面广,它和其它民俗事象一样,都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和世事变迁才发展到今天这一样式的。

追溯其渊源,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传统的节俗活动内容,从而帮助我们分析这些特别而又饶有趣味的活动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无庸讳言,岁时节日的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蕴涵着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作用。

但是,岁时节俗的形成和发展基础根本来说在于三个方面。

1. 物质生产从岁时节俗的名称本身我们即可以看出它的衍生地。

“岁”,即年岁,“时”,即时令,也就是说,岁时节俗的产生是根据时令的变化规律,以年岁为周期,围绕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断发展演化出的风俗活动而逐渐形成的。

而所谓的“岁”、“时”都是通过天文和历法来确定的。

人们通过对天象的观测和记录,对日月星辰、寒来暑往的时间周期性规律的掌握,发明了最初的历法,即夏历。

夏历又称农历,随着历法的不断完善,人们又定出了二十四节气,如立春、清明、夏至、冬至等等。

于是,对于时间的周期,人们有了准确的排定。

岁时节日即在此基础上形成。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历法、天象、物候的测定,都是为了农业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制定的。

只有农业文明,才需要从时间、天气、物候的关系中总结出规律性变化,因为人们每天每时每刻的劳动和作息都与之密切相关。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之所以能达到当时如此发达的水平,于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是分不开的。

岁时节日的形成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适应的反映,它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春节即为正月岁首,为新年伊始。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正月及腊月,此时天寒地冻,农活较闲,人们有较充裕的时间,而且农业收获的季节刚刚过去,草木凋零,万物皆休,农业生产暂时告一段落。

在忙碌了一个年头之后,人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休养生息,娱乐狂欢,庆祝丰收,同时,也在下个农业生产周期来临之前,酬神祈福,祝愿来年也能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2. 原始信仰正如前面所说,人们的心里总是盼望丰收、幸福、平安、吉祥的。

这种内心的盼求无论在什么年代都始终存在。

区别在于,早期人类将这种祈求与原始信仰紧紧联系起来。

原始信仰的产生,从巫术建立的两个原则来看,“第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第二是‘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

〔9〕现象的出现和事件的发生,“取决于被原始人以最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想象的‘互渗’:如接触、转移、感应、远距离作用,等等。

” 〔10〕古代的原始信仰时形成节俗 7 2 1 ⊕余园从春节看岁时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文化�9�9 历史内容活动的重要心理基础,节俗活动的很多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最明显的是,爆竹的原意在于惊惮和驱逐恶鬼。

荆楚地区在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11〕所以,祭鬼驱鬼也是春节习俗活动的内容。

至于年画、春联,其起源也都与神鬼之说相关。

年画由古时的门神画演变而来,目的是“刻画效象,冀以御凶”。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古时有“桃符”、“门帖”之称。

古人认为“桃者,五行之精,厌伏邪气,制百鬼也”。

“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 〔12〕至于耍龙灯、舞狮,则是人们认为龙为四灵之一,有吉祥之意,狮则在广东地区民众的心中有驱邪镇妖之功,表现人们追求风调雨顺,祈求龙、狮保佑之意。

另外,在春节食俗中,也往往表现出人们祈求团圆、长寿、吉祥等心理。

3. 社会价值春节节俗能不断延续、发展至今,显示了民俗活动蓬勃的生命力。

民众在传承节俗的过程中,往往会不断推陈出新,淘汰不合时宜的东西,创造社会生活需要的东西。

这就是民俗活动能绵延几千年,到今天仍深深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缘故,这种生命力来自节俗的社会价值。

价值是“指行为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是对象对行为主体具有价值,另一是行为主体对对象感兴趣”。

如果把社会体系看作是一种价值体系,“社会关系存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兴趣一致的个人之间,通过对共同兴趣的强化和对不同兴趣的限制或调整,社会关系逐步形成”。

也就是说,“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个体成员对于他们所认识的价值应该达成某种程度上的一致”,“社会关系需要有共同兴趣和共同社会价值的存在”。

〔13〕节俗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共同社会价值和社会成员的共同兴趣的表现,是我们民族性的体现,反映了一种民族认同的民族归属感。

它们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与他族他社会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这个角度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节日,其中体现的社会价值是它存在和发展延续的根本。

在此基础上,人们不断发展变化春节的习俗内涵,使之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联系。

三、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现在,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加上我们对本土文化在认知上缺乏热情,对传统节日及民俗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春节等传统节俗文化被步步推向娱乐化、平庸化,大众的参与也变得简单化、粗糙化。

于是,人们纷纷觉得,春节的“年味”似乎越来越淡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