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一、如何理解民俗学?(总论部分)1.民俗学兴起的历史1.1民俗学在国外1.1.1folklore。
民俗学(folklore)一词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民”(folk),另一个是“俗”(lore)。
从字面上解释,folklore的意思是“民众的知识”。
这一次是由英国考古学家Thomas于1846年首次提出。
从此这一学科风靡全世界。
1.1.2民俗学的产生。
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
早期代表是德国的格林兄弟,他们在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搜集民间故事,寻找德国的文化和传统。
1812年出版的格林兄弟的《儿童和家庭故事》,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1.1.3民俗学在各国的发展。
1831年世界第一个研究民俗学的学会——芬兰文学学会成立。
1878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并创办了第一份民俗学杂志《民俗学刊》。
1.2民俗学在中国1.2.1中国民俗学的发端。
中国民俗学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
1912年,中文的“民俗学”(folklore)这一概念和名称首次被周作人在他的《童话略论》中介绍到了中国。
1.2.2中国民俗学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北京大学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先河。
1918年2月1日,《北大日刊》有《校长启示》——现代意义上民俗学的开端。
1923年,“北京大学风俗学会”成立。
2.民俗的定义民俗是某一民众集团共同传承的生活惯习。
说的再通俗点就是民众的生活方式。
3.民俗的特点3.1集团性。
民俗是“任何民众中的某一个集团”对自己风俗的认同感,需要被广泛地接受。
“民”不是固定的部分人,一个人可以组成很多集团,心理上集体一致的认同感。
3.2传承性。
民俗不同于流行时尚,它需要时间的沉淀。
“传承”的时间长度,是没有一致的标准的,主要取决于该集团成员的心理认同以及职业民俗学家有理由的界定。
3.3民俗的动态特点。
“官方—非官方”民俗倾向于非官方;“正式—非正式”民俗则倾向于非正式;“上层—下层”民俗倾向于下层;“书面—口头”民俗倾向于口头;“个人—集体”民俗倾向于集体,“当代—传统”民俗倾向于传统。
4.民俗的功能4.1“王”。
民俗具有教育、娱乐、心理的功能。
4.2“钟”。
民俗具有教化、维系、规范、调节的功能。
4.3民俗的作用归根结底是规范,把个体的生活规范到某个集团中。
5.民俗的分类。
5.1物质民俗(人——自然):居住、服饰、饮食等;5.2社会民俗(人——社会):社会组织和制度、人生礼仪、岁时礼仪等;5.3精神民俗(人——心灵)最重要:巫术信仰、游艺活动、舞蹈、美术;5.4民间文学:民俗语言、民间文学6.我对民俗学科的理解民俗学根本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没有无可替代的学术对象,也没有自足的学术目的、规则和方法。
民俗只是一个现象领域,许多学科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进人并获得收益。
我认为民俗学可以在许多对关系中动态地被把握,并且同时拥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两个面相。
一方面从制度层面上来说,民俗学可以被划归社会科学;另一方面,从精神层面上来说,民俗学又拥有人文学科的特点。
民俗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它使我们的生活色彩斑斓。
通过学习民俗学,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民俗学提供了我多角度的思考方式。
二、传说1.定义:一般来说,传说是与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物或习俗有关的民间口头散文叙事样式。
传说和神话相比没那么本原、神圣,介于可信和不可信之间。
2.传说的特点:2.1历史性。
传说的历史性来自于传说核心—即主要人物和事件的历史性。
传说总是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联系,或与一定的现实事物如山水景观、现实活动相联系。
这是传说产生的基础,也是传说进行创作或再创作的核心。
故传说属于民间知识当中的历史知识。
2.2解释性。
传说很大程度上是为许多历史事实、传统信仰、民间迷信提供存在的合理性和可信性。
往往是先有问题的提出,才有传说来帮助解决。
2.3地方性。
与神话和故事相比,传说的地方色彩浓厚。
传说非常强调事件发生地点的“真实性”,尽量使事件发生地与人们的生活环境一致,从而加强传说的可信性。
2.4多变性。
传说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民俗事项,传说的叙述模式可以随时改变,以适应内容的变化和人们的不同需求。
2.5(个人理解)传说中还体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多数传说中都有一定幽默的成分存在;传说有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戏曲、歌谣3.中国民间四大传说3.1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祝、白蛇传。
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体现了3.2我的理解:四大传说体现了传说是历史性和传奇性的结合;构思与流传的群体性;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性;质朴、简练、清新的语言风格。
民间传说在艺术上的特色多种多样,使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民间家喻户晓。
同时,也在不断丰富中国和世界文学的宝库。
三、民间故事1.定义1.1广义:散文的叙事样式都称为民间故事,包括神话和传说。
1.2狭义:除神话和传说以外的所有民间叙事散文作品,它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其功能主要是为了娱乐和消遣。
人名、时间、地点虚化。
2.分类2.1AT分类法2.1.1AT分类法是1910年芬兰著名学者阿尔奈在其出版的《故事类型索引》首倡(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1928年美国学者斯蒂·汤普森完成,并于1961年修订的。
他们赖以概括出民间故事类型的故事文本主要来自欧洲、北美洲,包括一部分非洲资料和亚洲的资料。
2.1.2《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将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分为5个不同的大类: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故事。
比较适用于欧美,亚洲人用起来不方便。
这本工具书对我们鉴别故事、寻找异文和对故事进行比较非常重要。
2.2中国的类型索引书:艾伯华(德国人)于1937年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丁乃通(美籍华人)《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1978。
3.类型、母题及二者的关系:母题是民间故事等叙事体裁在内容叙述上的最小单位。
由一系列母题有序排列而成的一个独立完整的叙事体即是一个故事。
有着相同或相似主干情节的作品可以归并为一个故事类型。
母题相当于砖块,是可以搬运的。
4.三叠式。
指三个情节上有某些重复部分,却又各自独立发展变化的段落有机地组合、连缀的形式结构。
如三姐妹。
5.伦理悬置。
指故事演述中的一些伦理乖违现象,既不能等同于现实伦理,又不是完全不起作用的,它们在完成叙事这一主要使命的途中,暂时被搁置起来、悬而不议。
5.1故事情节越远离日常生活逻辑,“伦理悬置”的几率就越高。
5.2伦理乖违涉及的对象范围越大,其实际的乖违感就越弱,“伦理悬置”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四、岁时节日1.定义:根据时间的周期性变化而形成的具有固定习俗的特殊日子。
岁时节日必须是周期性的,一般具有很长的历史传承性,属于民间自发遵循的一种仪式或者活动。
2.分类2.1按照历法分类。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按照农历(阴历——月亮)来进行划分的。
《尚书》第一篇《尧典》中,罗列了尧敬授民时,把时间坐标(二分二至)告诉民众。
司天监、钦天监是国家的专门历法机构。
中国古代先后推行过100多种历法,其中(汉)太初历、(唐)宣明历、(元)授时历、(明)大统历、(清)时宪历,都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2.2按照节气分类。
根据太阳,这个比较符合四季变化。
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24节气,72候。
对指导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岁时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有些节日如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则是由节气直接发展而来的。
中国的历法是阴阳合历。
2.3宗教信仰。
中国民俗节日深受宗教影响,许多节日都来源于宗教。
佛教: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诞辰日,道教:四月十八日碧霞元君诞辰。
中国是个多神信仰的国家,有些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被奉为神明加以崇拜和祭祀,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民俗节日。
七月七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鹊桥会,拜祭牛郎织女,是日雨称洒泪雨。
2.4现代节日。
现代节日主要包括政治纪念日和外来节日。
如10月1日国庆节,五一劳动节,2月14日情人节等等。
3.清明节清明节,又叫扫墓节、踏青节、三月节,时间再农历春分后第15日,公历4月5日前后。
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历史上一度成为仅此于春节的盛大节日。
一方面祭祖扫墓、缅怀故人;另一方面踏青嬉游,亲近自然。
3.1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个:一是兼有节气和节日两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为主,三是兼有肃穆、悲伤和欢乐两种情感气氛。
这种特色的形成于其来历密切相关。
从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
3.1.1清明节和“清明”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节气。
清明时,气温回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同时,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春游的好时光。
3.1.2清明节和寒食节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
寒食节的主要特点有:禁火,吃冷食;扫墓;郊游。
禁火、吃冷食的习俗来自纪念介子推的传说;扫墓在唐玄宗时期被官方正是许可,成为寒食节的常式。
3.1.3清明节和上巳节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开始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后改为三月三日。
上巳节的活动主要有:一是“祓”或“禊”即到水边洗浴,祓除过去一年的污渍和秽气;二是招魂续魄,在水边召唤亲人亡魂;三是春嬉踏青,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四是流觞,即流水酒会。
3.1.4为什么都整合到清明节?“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应看做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因为清明本身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历法体系作支撑,不能随便更改,而寒食、上巳没有这样的“后台”,所以才有晓峰说的寒食迅速衰落的现象。
再说寒食的主要节俗是吃冷食,也不利于健康,曹操就曾下令禁止过这一习俗。
清明节最动人的地方:生的欢乐与死的阴影交织的复杂情韵4.传统节日和休假制度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假日不仅仅意味着旅游和消费,人们希望在假日生活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
新方案将这三项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能使人们在休假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亲情、和谐等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是十分必要的。
五、生肖1.定义生肖:所出“生”的年份与某一特定动物的“肖”像。
属相:“属”于某一种特定动物的命“相”。
2.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3.形成时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就有比较稳定的生肖体系了;在秦汉之际,生肖体系成熟。
4.生肖的民俗功能4.1本命年。
就是十二年—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
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