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转窑如何看火

回转窑如何看火

回转窑如何看火
回转窑看火主要应注意观察以下几个方面:
(1)来料大小,
观察来料大小,是从火焰下边微偏没料边,顺物料滚动时的边缘直里看,可以看到火红的熟料后边有暗灰色的东西在不断滚动,看火工把它叫做“生料”或“黑影”。

正常情况下,黑影逐渐前移,前后宽窄一致,薄厚均匀,经常在火焰前中部流动。

当黑影在火焰高温部分由黑变成火红时,生料即烧成为熟料。

物料由小变大时,料层增厚,前窄后宽,黑影位置不断前移,火焰回缩。

物料由大变小时,料层减薄,黑影后通,火焰伸长,火色发亮,黑影在火焰前部流动,甚至看不到。

(2)物料的颜色、结粒,翻滚情况和提升高度
通过看火孔向窑内观察,从前圈到生熟料交界处为止的熟料和烧成带空间火焰的确良色为粉红色。

熟料颗粒均匀细小,5—20mm的小颗粒占80%以上,部分鸡蛋、核桃大小的料块掺杂在均匀的小颗粒中,翻滚灵活,进冷却机时微有灭尘杨起,对看火清晰度无任何影响。

从副看火孔看,熟料顺窑壁带起,稍高于煤管,用矿化剂或熟料中熔煤成分含量高时,则被窑壁带起得更高些,因这种物料粘性大。

在熟料成分不变的情况下,熟料被窑壁带起愈高,说明成带温度愈高,否则相反。

干法窑结粒较粗,似核桃、鸡蛋大小的块较多。

(3)火焰形状、颜色和下煤量
正常煅烧时,火焰顺畅,活泼有力,前部白亮,中部呈粉白,后部发黑(黑火头),理想的形状近似毛笔头,长度适当,完整稳定,无回风,无局部高温,不散不软,不涮窑
皮,全球操作控制。

干法、半天法窑或带篦冷机的窑,煤粉一般燃烧快,黑火头短,烧成带靠近窑头,火的色比湿法窑亮,结粒也比湿法窑粗。

下煤量正常时,黑火头浓淡适宜,煤粉燃烧完全,无流煤现象。

下煤量少时,黑火头发黄,火焰长飘没劲。

下煤量多时,黑火头浓黑,严重时出现流煤现象,火焰“咚咚”发响。

(4),风煤配合
风煤配合恰当时,火焰完整顺畅,活泼有力,不涮窑皮。

煤多、一次风小时,火焰发红,黑火头发而浓,软而无力,起火慢,燃烧不完全,严重时掉落煤粒,甚至煤粉吹出煤嘴就掉下来,熟料表面出现蓝火焰。

若火焰长面无力,不断回缩,说明排风大;相反,火焰短而集中发死,严重时窑内发挥,冷却带和火点处充满白气,则说明排风小。

(5)窑尾温度
窑尾废气温度简称尾温。

尾温因窑型不同,生产方法不一,长工中厂条件不同,影响因素很多,控制高低不一,但波动范围控制得愈小愈好,湿法厂一般控制在±(5—10)℃,干法和半干法可比湿法稍大一点,一般在±(10—25)℃,挖制尾温的主要方法是增大或减少排风量(一次风不变的条件下,增减排风也就是增减二次风)。

尾温是表明热工是否稳定、下料是否正常的主要标志,看尾温的变化即能预测下料和来料情况,保证尾温稳定妈能保证预烧稳定、煅烧正常,所以看火工必须做到看一次火,观察一次尾温,如遇波动,更应勤看,注意变化,及时调整,确保尾温控制在
±(5—10)℃范围内。

回转窑“十看”操作法的内容
“十看”操作法是看火工总结出来的一套比较全面合理的看火操作方法。

它包括以下十方面的内容:
(1)看“黑影”。

要求看清“黑影”和稳住“黑影”位置,维持一定的烧成温度,控制来料均匀,以达到快转率高的目的。

(2)看熟料的提升高度和翻滚情况,判断烧成带的温度是否适当。

当烧成温度正常时,物料随窑灵活地翻滚,提升高度也适当;温度过高时,熟料提升得高,而且成片地向下翻滚。

(3)看熟料粒度,要求熟料颗粒小均齐。

当熟料粒度变粗,火焰发白时,表示窑内温度升高,应酌情减煤。

(4)看火焰的颜色。

正常的火焰颜色是微白色,此时,熟料的颗粒细小均匀齐井有一定的立升重。

当火焰发白时,表示烧成温度过高,应减煤。

火色带红,表示温度低,应加煤。

物料时耐火程度不同,控制的火色也应不同,即物料较耐火时,火焰应控制比较白、否则反之。

(5)看来料多少,切实掌握来料变化情况,便于及时而纟准确地加减煤粉,以控制烧成用温度。

在生料进入烧成带时,若火焰缩短,则表示物料由少增多,这时应适当加煤。

若后面的火焰发红,在烧成带的料子也不多,则应逐渐加煤,如果加煤后,后面的火色发红,在烧成带的料子也不多,则应逐渐加煤,如果加煤后,后面很快发白,说明温度增高,
则应及时减煤。

当后段发亮,火焰伸长,“黑影”走近或没有加煤,火色转亮,物料又翻滚得快时,表示来料减少,应及时减煤。

(6)看火煤,在正常操作中,如果风煤配合适当,则火焰保持平稳,形状完整,分布均匀,活泼有力。

当煤多风少时,则火焰细长。

煤风管靠外时,火焰短,煤风管靠内时,火焰就长。

应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权风煤配合合理,保证煤粉燃烧完全和火焰形状良好。

(7)看烟色。

从烟囱气的颜色,判断窑内燃烧情况和烧成的好坏。

烟色如果是白色,表示窑内燃烧完全;如果是黑烟、乌烟,说明煤粉没有完全燃烧。

这时,应及时减煤或适当打小慢车。

当烟色浓而且发黄时,说明窑内有结圈的可能。

(8)看废气温度,要求尽可能稳定废气温度,使其波动范围愈小愈好。

若废气温度有所上升或下降,应及时调整风煤,并注意窑内是否有结圈。

(9)看窑皮,要求操作中控制窑皮平整、厚度适中,以保证窑的安全运转。

但发现窑皮有深坑、剥蚀、局部脱落或冷却水有烫手感觉时,应立即通过调整生料成分、下料量,窑速、冷却水或煤粉嘴位置等措施及时粘补窑皮。

(10)看喂料量,要求严格控制窑速和喂料量,以保证入窑生料的均匀和窑内热工作制度的稳定。

影响回转窑火焰形状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回转窑火焰形状的因素主要有煤粉燃烧速度和窑内气流运动的速度。

其具体内容如下:
(1)煤粉的质量及其用量的影响
煤粉的挥发分:挥发分低(15%)的煤粉,容易形成黑火头长,高温部分短、局部火焰温度高的火焰。

挥发分高(30%)的煤粉,虽发火快,但因挥发分馏与燃烧需要一定的时间,且焦炭粒表面气体层厚,所以焦炭开始燃烧时周围的氧气已不多,故形成距窑头近、温度稍低,高温部分较长的火焰。

煤粉的灭分:煤粉灭增大时,发热量降低,燃烧速度减慢,使火焰长而且温度降低。

煤粉的水分:水分增加时,火焰温度降低,黑火头拉长。

煤的用量:一次风中煤的浓度越大,煤粉与一、二次风混合的时间越长,则燃烧所持续的时间也长。

因此,当一次风不变,增加用煤量时,火焰伸长。

(2)喷煤嘴位置及形状的影响
喷煤嘴位置:喷煤嘴位置在二次风入窑位置里面时,一、二次风混合较弱,延长燃烧时间,使火焰伸长。

如在二次风入窑位置之间前,会加强一、二次风之间的混合,使火焰缩短。

喷煤嘴形状:直筒式喷嘴的风煤出口速度较小,故煤粉射程近,火焰粗。

拔销式喷煤的风煤出口速度大,煤粉射程远,火焰集中。

喷煤管风翅后喷后喷出的火焰,要比不装风翅时短而集中。

(3)一次风的影响
风量:对挥发分高人风;应多用一次风,否则,挥发分不能迅速燃烧,火焰将被拉长,温度也要降低。

对挥发分低的煤,应少用一次风,否则煤粉着火就要延迟,并且易造成局部高温。

风速:对挥发分高,同时灭分低的煤,一次风速可大些,这样能加快燃烧速度,提高火焰温度。

挥发分低的煤。

一次风的度应低些,以免黑火头伸长和高温部分距窑头远。

风温:一次风温度高,煤粉预热好,火焰黑火头短。

煤粉中煤挥发分低时,一次风温应控制高些,以加快煤粉的发火,缩短黑火头。

(4)窑尾排风及二次风的影响
窑尾排风不变时,一次风增加,则二次风减少。

一次风量不变时,窑尾排风增大,则入窑的二次风增加。

一次风和用煤量不变时,若增大排风,则过剩空气量增加,使火焰温度降低。

当一次风不变,增大排风及用煤量,同时保持相同的过剩空气量时,一次风中煤粉浓度增大,火焰变长,但温度降低。

提高二次风预热温度,火焰温度能提高,黑火头就能缩短。

(5)窑内温度、生料和空气量对火焰的影响
窑内温度低,即使有足够的空气,煤粉也不能完全燃烧,生料层厚或生料逼近窑头时,火焰要缩短,窑内过剩空气量过多,火焰温度要降低,过少则易引起不完全燃烧。

(6)物料成份的影响
窑内物料成分合理时,熟料结粒细小、均齐,翻滚灵活,火焰形状良好,温度较高,成分不合理如液相量过多,则烧成范围窄,易结大块,限制火焰温度提高,或易结圈,火焰缩短。

火焰形状对煅烧有什么影响
实践证明,火焰与煅烧的关系密不可分,唇齿相依。

火焰的形状合适与否,是煅烧的关键,它与煤质、煤嘴、窑型、熟料冷却机型、煤粉制备、配料成分、风煤配合、一和二次风温度,窑速快慢,操作控制、产量高低等因素有关。

我们需要的火焰形状是:有适当长度的高温部分,顺畅、完整、不散、不乱、不涮窑皮,无局部高温,便于控制,有利于稳定窑速,产量高,质量好,安全运转周期长。

否则,将直接导致煅烧不正常,窑速不稳定,产量质量低,窑皮没保证,着火工操作被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