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第11章中国古代史学
11.1复习笔记
一、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的民族,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学家,丰富的历史典籍,完备的修史制度,优良的史学传统。

1.发展历程
(1)史学的源头
文字出现前,先民对历史的记忆、认识和传播,依靠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这种远古的传说是史学的源头。

(2)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出现了文字,使历史记载成为可能。

①卜辞和金文
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a.卜辞
殷、周奴隶主贵族占卜的记录,因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故称甲骨文。

b.金文
铸在铜器上的铭辞,因此也称为铭文、钟鼎文。

c.特点
卜辞和金文的记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记载的基本因素,被看做是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是最早的历史学家。

②《尚书》
较早且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记载殷、周王朝的大事。

③《诗经》
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

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④诸侯国国史
西周末年,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有了国史。

a.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春秋》。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撰史之风,开拓了中国史学的道路,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史学家。

b.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很大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3)秦汉时期
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本阶段史学的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的出现。

①《史记》
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以其规模宏大的通史概括了3000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群像,奠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②《汉书》
班固因《史记》而撰《汉书》,断代为史,开创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此外,荀悦的《汉记》是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4)魏晋南北朝时期
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史书极其繁富,门类广泛,史学真正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观。

本阶段史学门类除纪传、编年外,又有民族史、地方史、家史、谱谍、别传以及史论、史注等。

(5)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史学出现了重要转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统治阶级重视修史,设馆修史,完善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

二十四部正史有八部成书于唐初。

这一时期,私修之风受到抑制。

②出现了总结性著作,这是此期史学发展的又一个特点,刘知几的《史通》、杜佑的《通典》为史学开辟了新路。

(6)宋元时期
宋元时代尤其是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世。

这一时期史学取得的成就如下:
①通史撰述、当代史撰述和历史文献学等方面有巨大成就,民族史、域外史、学术史和史学批评方面也取得重要成果。

②史书体例广泛,应有尽有,《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袁枢新创纪事本末体,还有《通志》《文献通考》。

③南宋涌现出大量的方志,学者们还新开辟了金石学。

官修实录、国史、会要等书,皆较前代为详。

(7)明代史学
明代史学方志撰述的兴盛和稗史的空前增多,经济史撰述的繁富,以及史学的通俗化和历史教育的广泛展开,显示出明代史学进一步走向社会深层的趋势和特点。

(8)清代史学
清代学风以考据为盛,乾嘉时期是其黄金时代。

乾嘉学者对中国有史以来的全部学术文化进行了一次最大规模的清理与总结,反映在史学方面,著述甚丰,学者如林。

2.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是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国传统目录学的发展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状况
《隋志》著录文化成果,四部分书,确定经、史、子、集的顺序,史书一直位居第二位。

(2)史学家通过著书立说记录和保存我国古代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正是因为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历代的历史学家记录和保存下来的。

历史著作作为史学的社会表现形态,具有记录、综合人类文化创造、积累和发展的职能。

(3)中国古代史学与儒家经学的相互影响
中国古代史学深受儒家经学的影响、制约。

长期以来,经学曾经是史学的指导思想,儒家的政治伦理是史书通过历史经验反复阐明的史义。

而史学之求真、经世的传统也影响着儒家经学。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中国古代史学是一座瑰丽的宝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制度完备,史家杰出,理论精善。

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多样的表述形式之结合,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1.古代史籍分类
中国古代史籍积累繁盛,内容丰富,分类细致,分类的体制在《隋书·经籍志》里大致确定下来。

(1)《隋志》的分类
《隋志》依据内容和体裁相结合将史书分为13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①正史,指纪传体。

②古史,多依据《春秋》之体,《新唐书·艺文志》称编年类。

③杂史,体例杂,内容所述大抵皆帝王之事,但不像正史那样完整,且颇涉琐事遗文入史,内容杂。

④霸史,特指十六国的记注。

⑤起居注,指“录纪人君言行动止之事”之书;《新唐书·艺文志》把历朝实录、诏令,都放在起居注类。

⑥旧事、职官、仪法、刑法大都是有关制度之书。

⑦杂传,关于世俗、佛、道等各种人物传记。

⑧地理,记州郡、山川、物产、风俗。

⑨谱系,记姓氏。

⑩簿录,著文献目录。

(2)刘知几的分类
刘知几把唐以前史籍归为六家,即《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

六家演归为二体,即编年体、纪传体,将其视为正史,为史书最主要的体裁。

(3)新史体的出现
①刘知几编纂《史通》,确立了史评体的规模。

②中晚唐时,典制体、会要体崛起。

③宋代,创立了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

④明清时期,学案、图表、史论得到发展。

乾隆时期编的《四库全书总目》影响深远。

总之,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多样的编纂形式的有机结合,全面地、连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2.编年史
(1)涵义
以时间为中心,依照年月顺序记述史事。

(2)优点
史事和时间的紧密结合,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容易明了史事发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因果关系。

(3)代表作
①《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它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是鲁人系统叙述春秋时期历史的著作。

a.春秋笔法
《春秋》原出于鲁国史官之手,后来经过孔子整理。

孔子修《春秋》,体现了他的政治立场,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这就是“寓褒贬,别善恶”的春秋笔法。

b.春秋三传
《春秋》文句简短,措词隐晦,后来学者引申阐释,出现各种解《春秋》的书,称之为“传”,《春秋》本文则称为“经”。

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②《汉记》
a.荀悦与《汉纪》
东汉末年,荀悦的《汉纪》是关于西汉一朝的编年体断代史,在编年体的写法上有所创新,在叙事时能突破时间界限,根据需要补叙前因或备述后果,且兼及同类人和事,为编年史写人找到了一条道路。

b.袁宏与《后汉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