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6.诫子书诸葛亮讲解

16.诫子书诸葛亮讲解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夫(fú ) 澹泊(dà n)(bó ) 淫(yín)慢 遂(suì ) 庐(lú )
解 题
•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 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 封家书。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 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 期望尽在书中。
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 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 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问题研究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 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 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 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 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 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作者简介

我们称颂诸葛亮,除了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主要还 由于他具有高尚的品行,道德文章,高风亮节,为后世 楷模。比如,诸葛亮身为蜀相,统领一国军政,他兢兢 业业,日理万机,以至于“汗流终日”,而且以身作则, 严于律已。第一次北伐,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 遭致街亭惨败。诸葛亮为整肃军纪,挥泪斩马谡,但也 “自贬三等,以督厥咎”,绝不文过饰非,推卸责任。 诸葛亮为官廉正,两袖清风,世称“循吏”,他身前留 下遗嘱:“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他于蜀国居功之伟,却无意身后功名,遗命葬汉中定军 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物。” 从此,青山幸埋忠骨,诸葛亮一身正气,淡泊之志,千 古传颂。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 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 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 偏能用火攻。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作者资料我清楚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七擒孟获 空城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唐•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唐•杜甫)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宋•陆游)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补充注释:
诫:警告,劝诫。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 一种应用性文体。 夫:语气词,文言虚词的一种,用于句首。如“夫”、 “盖”。表示将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 “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 以:用来。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陶冶德行。
背景简介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 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 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 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 《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 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 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 37岁。 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诫子书》中关于道 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 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广:扩展。
成学:成就 年与时驰:年华 励精:振奋精神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 枯萎,凋落。
问题研究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 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 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 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 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问题研究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 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 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 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 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 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 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 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避汉 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 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 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 生。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 并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 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 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 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问题研究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 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 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 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 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 修养开始。
作者简介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辅 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问 鼎逐鹿。建安十三年(208),诸葛亮出使东吴, 舌战群儒,最后促使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并经 赤壁一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而后为刘蜀集团运 筹策划,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富国强兵,直至 病逝于五丈原军旅之中。他有济世爱民之心,经 天纬地之才,“智绝千古”,特别是隆中决策, 高瞻远瞩,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可谓“专待 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三下”,引后世无数英 雄竞折腰,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