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备课教案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备课教案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梳理文章,了解贝多芬的生活经历。

(2)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3)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思考传主的生命价值。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与传主、作者对话。

(2)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3)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贝多芬的精神魅力,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1)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2)学习贝多芬面对苦难时的精神,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贝多芬面对生活的苦难所体现出的精神,从中汲取人生教益。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想】1、课前预习: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讲述以下内容;(1)贝多芬的家庭条件(2)贝多芬的教育情况(3)贝多芬的学音乐经历(4)贝多芬的作品(5)贝多芬的身体情况(6)《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过程2、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音乐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浓重的英雄氛围。

课堂教学以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尊重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题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音乐导入:播放《命运交响曲》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它作于1804-1808年,表现了贝多芬与不幸的命运顽强搏斗的精神,面对非同寻常的噩运,贝多芬发出了不屈的呼喊——这就是——“扼住命运的咽喉”。

二、文体及作者1、作者罗曼·罗兰罗曼·罗兰,法国作家、思想家,人道主义者,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他出身一个中产家庭,从小身体虚弱,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接受良好的教育。

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从事文艺创作。

罗曼罗兰极其擅长写人物传记,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

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

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2、译者傅雷傅雷(1908.4.7—1966.9.3)文学翻译家。

上海市南人。

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

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

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

“文化大革命”期间,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

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也随即上吊自杀。

三、文体设题方式(接轨高考)及学法点拨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传记是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文学形式。

人物传记文阅读是近年高考实用类文体阅读中的一种文学样式,考试题型往往如下: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主人公?2、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3、理解句子的含意。

4、请问你怎样评价主人公?5、文章写作上有何特点?效果如何?针对这些题型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学法点拨:1、阅读全文,概括人物事迹。

2、概括人物品质特征。

3、思考人物品质给人的启迪。

4、个性化解读人物品质,并拓展延伸。

四、梳理文章内容在快速浏览课文的前提下,完成以下要求:1、给每一自然段标上序号。

2、给这些段落划分层次结构(可以分为几大部分)。

3、概括人物事迹(即贝多芬在他的一生中都经历了哪些苦难)。

问题点拨:1、文章具体写了贝多芬哪些重要的人生经历?(梳理传主经历)全文共70小节,评述传主经历大致可分为五部分:①(1—4)1770年—1788年贝多芬童年及家境生活的最初20年。

②(5—24)1789年—1809年贝多芬的大学、爱情生活及其创作。

③(25—33)1810年—1815年贝多芬与歌德的交往及第七、第八交响曲创作时期。

④(34—66)1816年—1827年贝多芬最悲惨的时期及其第九交响曲等创作。

⑤(67—70)作者的诗意化评价。

2、贝多芬在他的一生中都经历了哪些失败挫折呢?(学生看书概括)①贫穷的出生。

(P69第2段)②艰苦的童年。

(P69第3段)③失聪的双耳。

(P71第8段,P78第37段)④破灭的爱情。

(P72第13段,P75第22段)⑤重病的身体。

(P72第13段)⑥无情的侄子。

(P80第46—52段)五、探讨主题(人物品质特征的概括)1、面对苦难贝多芬采取什么态度?明确:①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②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屈服2、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童年的不幸、双耳失聪的痛苦、失去爱情的忧伤、重病缠身的折腾,但是他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屈服。

在这悲苦的深渊里,他选择了抗争,他抗争的形式是什么呢?明确:创作音乐。

3、他都创作了哪些音乐呢?(在文章中找)明确:《月光曲》、《第九交响曲》、《命运交响曲》……4、在音乐里他竭力想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欢乐)对,从事于讴歌欢乐,他要一生歌唱欢乐。

P80第53、54段。

这是他毕生的计划。

5、那作者是怎样评价贝多芬的一生的?明确:传记在结尾用诗化的语言总结了贝多芬的一生,认为他的一生是: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学生读最后两段)6、怎样理解这句话?明确:就是说在他极其痛苦不幸的一生中,他始终在奋斗、在抗争,在寻求欢乐,并在自己的音乐领域中创造欢乐。

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幸福、爱情的渴望,与深情赞颂。

虽然他自身的环境极其恶劣,他的作品却从不缺少对于不幸者有益的欢乐。

7、了解了贝多芬的事迹之后,在你们眼中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明确:是一个敢于“扼住命运咽喉”,具有大无畏勇敢精神的伟大音乐家。

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

六、教师小结“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罗曼·罗兰第二课时一、导课罗曼·罗兰说“要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他是怎样让我们呼吸到贝多芬身上那种英雄的气息的?明确: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作者评议三方面来塑造贝多芬的英雄形象的。

二、分析人物性格1、品味肖像描写,分析人物性格①P68全文第一段:几乎全段都是肖像描写,有直接描写,也有转述式描写(段中有“”处)。

这一段,可以说独立成段,统领全文,详细刻画了贝多芬外貌的总特点:健康、结实、有威力,这也是他战胜悲苦的资本。

从骨骼(运动家般)、脸色(土红到黄黄)、额角(隆起而宽广)、头发(浓密而逆立)、眼神(威力而有野光)、鼻子(短又方)、嘴巴(细腻而下巴前突)、牙床(结实得厉害)几个方面直接刻画了他的肖像。

后面又转述了莫希尔斯、雷斯太勃、勃罗姆.洪.勃隆、于里于斯.裴奈狄脱对他肖像的描述。

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转述,作者力图要表现贝多芬不向悲苦命运低头的那种精神气质,这是他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源泉。

②P70最后一段:“寻张严峻的脸,活现出波那帕脱充满着野心的火焰。

”“瘦削的,笔直的,高领使他头颈僵直,一副睥睨一切和紧张的目光。

”这是对丹霍塞替他画的肖像的转述性描写。

抓住贝多芬鄙视艰难坎坷、充满生活和艺术创作自信的精神气质。

③P75第二段中间:“在曼勒替他画的肖像上,我们也可看到一种浪漫底克的风雅,微微有些不自然的神情。

”“但在他的眼睛深处,……我们仍可感到那股可怕的力量,任性的脾气,突发的愤怒。

”这还是对别人给他所作画像的转述,抓住他对艺术的美好憧憬、对悲苦现实丝毫也不妥协的精神气质④P77最后一句“狮子般的脸上,牙床紧咬着,刻画着愤怒与苦恼的皱痕,但表现得最明显的性格是他的意志,早年拿破仑式的意志”。

这是对一副木刻作品中贝多芬肖像的转述,抓住了他对现实、对苦恼的愤怒,对创作音乐、讴歌欢乐的自信这样的精神品质。

总之,人物肖像描写是传记作品或记人的记叙文中刻画人物的一种常见手法。

肖像描写要紧扣文章中心思想,抓住人物特点,不可多写与主题无关的肖像2、品味语言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举例分析)3、作者的评论,分析人物性格作者在记叙贝多芬的这些事迹时,有没有插入一些自己的评论呢?(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这些评论的段落,并品味其在文中的作用)P71:最后一段(至72页第一段完)P73:最后一段(至74页第一段完)P75:第二、三段P77:最后一段(至78页第一段完)P81:最后一段(至82页第一段完)P83:最后一段(至84页全文完)①第4段,作者对贝多芬的童年作出点评:童年不仅给贝多芬带来了凄凉惨淡的记忆,也给他带来温柔美丽的梦境。

在这里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大篇幅写贝多芬的故乡的美丽呢?明确:大自然滋养了贝多芬细腻温柔的情感,在不幸的生活中,他从自然的美丽中得到了安慰,他终生对大自然充满挚爱的情感,尤其他美丽的故乡,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都来源于大自然的灵感。

所以说童年生活对他的性格形成与创作风格有重要影响;同样的,法国大革命的自由精神,对他的精神面貌和作曲风格有重要影响;耳聋、失恋等挫折对他的情感变化与音乐创作有重要影响。

②第11段。

这是作者对贝多芬在耳聋的愁苦下所作作品的评议。

作者重点指出“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忧郁情绪”之后,打动大家的那段话是罗曼对贝多芬深刻的理解、深沉的思考和独到的诠释,饱含着他对贝多芬的深沉的感情。

大家一起读一下。

同样的第12段,也是一个评议的段落,作者对贝多芬的爱情观表明了他的褒贬立场,蕴涵了他的浓郁情感。

大家读,然后请同学从这个角度分析一下。

③试将“83页最后一段至84页全文完”有评论细加分析。

这些评论用诗化的语言总结了贝多芬的一生,认为他的一生是“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就是说在他极其痛苦不幸的一生中,他始终在奋斗、在抗争,在寻求欢乐,并在自己的音乐领空中创造欢乐。

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幸福、爱情的渴望与深情赞颂。

虽然他自身的环境极为恶劣,他的作品却从不缺少对于不幸者有益的欢乐。

很明显,这样的结尾深化了全文的主题思想,深刻揭示了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意义。

三、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培养理解文中呼应主旨句的一些关键句子含义的能力)1、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得益。

——联系本文主旨,可怜的人应指像贝多芬那样遭遇很多坎坷和不幸的人,而贝多芬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扼住命运的咽喉,创作了丰富的、充满欢乐的音乐作品,他要使那些和自己有着同样命运的人从中感受到欢乐,获得精神的力量和勇气,去战胜一切艰难困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