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八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

专题八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

专题八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一、专题知识整理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1.产生的背景⑴经济基础:①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弊端日益暴露,1825年英国的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⑵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②、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⑶思想基础:19世纪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德国③、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④。

⑷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经验;深入理论研究。

2.内容:第一次⑤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⑥。

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指出了⑦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代替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无产阶级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

3.历史意义⑴⑨《》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⑵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⑩的思想武器。

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巴黎公社〖填空答案〗①工业革命;②宪章运动;③古典哲学;④空想社会主义;⑤全面系统;⑥社会发展规律;⑦阶级斗争;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⑨共产党宣言;⑩国际无产阶级;⑪普法;⑫第三共和国;⑬工人阶级;⑭监督和罢免;⑮工人合作社;⑯旧的国家机器;⑰无产阶级专政;⑱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三、俄国十月革命1.历史条件⑴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⑵俄国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①。

⑶②“”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也形成了革命的有利国际环境。

⑷以列宁为首的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③。

2.革命进程⑴二月革命:推翻了④统治,出现⑤的局面。

⑵《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⑥转变的任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希望和平夺权。

⑶七月事件:表明无产阶级⑦已不可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⑷十月起义:1917年11月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3.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措施⑴政治:摧毁旧的国家机器,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废除等级制度;废除教会特权,国内⑧一律平等。

⑵经济:接管铁路、银行,大企业⑨;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通过《土地法令》。

⑶对外:发布《和平法令》;与德国签订了⑩《》,退出大战。

4.意义: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成为⑪创造了重要前提。

⑵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⑶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⑫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填空答案〗①最薄弱环节;②一战;③正确领导;④沙皇专制;⑤两个政权并存;⑥社会主义革命;⑦和平夺权;⑧各民族;⑨收归国有;⑩布列斯特和约;⑪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⑫民族解放运动。

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斯大林模式的实践⑴优先发展重工业A.背景:1922年苏联建立;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B.提出:1925年12月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C.特点:优先发展⑮ ;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过程:从1928年到1942年,第三个五年计划因苏德战争而中断。

E.成就:1937年苏联成为工业强国;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F.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⑵农业集体化运动A.背景:工业化迅速发展,粮食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粮食供应困难。

B.方针:1927年苏联提出⑯ 的方针。

C.特点:“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

D.结果:农业集体化现;农庄农户和耕地面积达到90%和100%。

E.影响:改变了农村的所有制结构;国家从农民身上获取工业积累资金,挫伤⑰ ,造成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3.斯大林模式的确立⑴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社会主义⑱ ,确立了斯大林模式。

⑵主要表现: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⑲ 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⑶评价: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成为⑳ 。

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水平,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

〖填空答案〗①内忧外患;②经济、政治;③余粮收集;④粮食税;⑤工业国有化;⑥租让制和租借制;⑦货币流通;⑧按劳取酬;⑨商品货币;⑩市场、商品货币;⑪战时和共产主义;⑫多种所有制;⑬财力、物力;⑭经济文化落后;⑮重工业;⑯农业集体化;⑰农民积极性;⑱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⑲计划经济管理;⑳工业强国。

五、苏联的经济改革〖填空答案〗①斯大林体制;②收购;③种植玉米;④加速发展战略;⑤重工业;⑥物质利益原则;⑦传统观念;⑧原有模式。

二、重点解析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宁时期,苏俄(联)实行了两种经济政策,一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是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当其历史使命完成后,必然会被新的经济政策所取代。

也就是说,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其历史必然性。

⑴巩固工农联盟和政权的需要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内有地主、资产阶级的武装叛乱,外有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便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使苏维埃政权站稳脚跟。

在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这一政策也失去了其存在的特定环境,而苏维埃政权继续强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果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激化了工农矛盾,导致了政治危机,从长远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和政权的稳定。

面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由于新经济政策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工人农民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⑵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俄国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俄国的经济政策。

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企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以失败告终。

而新经济政策实质是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从实践结果上看,新经济政策使苏联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事实证明,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维埃政权困难重重;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⑵目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⑶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企业实行经济核算,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⑷效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和经济的恢复发展。

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得以顺利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经济政策满足了工人农民的经济要求,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⑸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排斥市场的作用;新经济政策: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⑹共同点:在农业方面,国家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在手段上,都是国家利用法令干预经济发展的体现。

3.苏联工业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有何不同?并说明原因。

⑴不同①重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②手段: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

⑵原因①社会制度不同。

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

②社会历史进程不同。

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苏联的工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试验。

③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

西方资本主义经过了原始的资本积累时期,有较为深厚的基础。

4. 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三、课堂小练1.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2.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3.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 B.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人民有权罢免公社公职人员 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4.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B.代议制民主C.先进的生产力D.科学社会主义答案及解析1.【解析】C 题眼:“勃列日涅夫政府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2.【解析】B 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3.【解析】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俄。

公社作为一个新型的工人政权,虽然人民有权对他们直接民主选举产生的委员监督和罢免,但这并不是象雅典式的直接民主。

巴黎公社通过选举,委托代表——公社委员,行使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权力,这还是代议制民主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