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接触
12
触头的接触电阻
接触电阻的产生 两个导体接触时 的附加电阻。 视在接触面积 实际接触面 导电斑点
13
触头的接触电阻
14
触头的接触电阻
接触电阻的实质 收缩电阻:由电流线收缩所产生的附加电阻,其本 质就是金属电阻,其大小与触头材料电阻率成正 比,与导电斑点直径成反比 膜电阻:电流通过接触面上薄膜产生的附加电阻, 此薄膜包括尘埃膜、吸附膜、无机膜和有机膜
40
银镍合金
银镍合金(AgNi)电接触材料的制成采用先进的烧结、 挤压技术,镍颗粒呈纤维状均匀分布。 银镍合金(AgNi)的接触电阻低而稳定,导电、导热性 好,且烧损小、 电磨损小而均匀,材料转移比纯银 接点少,特别适用于狭小外壳中通断使用。 银镍合金在通断时由于氧化物而使电接点接触电阻 增高 ,对硫敏感,大电流下抗熔焊性能差。银镍 (AgNi)通常与银石墨(AgNiC)配对使用。银镍合金 材料(AgNi)中含有微量特殊添加物,明显提高了材料 的抗熔焊性能和耐电磨损性能。 主要应用于狭小外壳中的高负载触头,直流下用的 触头件;低压中、小电流等级接触器、继电器等。
电接触是研究固态导体与固态导体、固态导体与液态 导体、固态导体或液态导体与等离子体接触过渡区 中的机械现象、电现象、热现象、化学现象的专门 学科。 工程中的电接触按接触工作的原理可分为: 固定电接触 滚动和滑动电接触 可分合电接触
7
电接触与触头
电接触 保证电流流通的导体间的接触 电接触类型 固定接触 滚动和滑动接触
=
µ I
0
2 m
4π n
ln
nσ
A
j
1
FHale Waihona Puke Im—通过触头的电流的幅值 A1—触点的横截面积
24
触头接通过程及其熔焊
触头的机械振动 触头在闭合过程中产生的弹跳现象,机械振动 会使接触电阻周期性增大,甚至分离产生电 弧,使触头熔焊烧损
25
触头接通过程及其熔焊
触头间距离随时间变化
26
触头接通过程及其熔焊
限制桥蚀的方法:
选用导热性好的材料作为桥最高温度偏移侧的触 头,组成补偿触头对 采用合金材料,使金属桥的温度成对称分布
减小弧蚀的方法:
有效灭弧,缩短燃弧时间 磁场吹弧,使弧根运动 选用耐烧蚀的触头材料
34
触头分断过程及其电侵蚀
小电流下的触头电侵蚀 桥蚀: V = aI 2 火花放电: V = γ q 大电流下的触头电侵蚀 电弧造成的侵蚀量
9
电接触与触头
触头的分类 连接触头﹙焊接、栓接等﹚ 换接触头﹙动、静触头﹚ 换接触头的工作状态 闭合状态: 接触电阻 温升 熔焊 断开状态: 电弧 接通过程: 弹跳 分断过程: 电侵蚀
10
电接触与触头
换接触头的基本参数 开距:触头处于断开状态时其动静触头间的最短距离 超程:触头运动到闭合位置后,将静触头移开时动触 头还能移动的距离 初压力:触头刚闭合时作用于触头上的压力 终压力:触头闭合终止位置时的压力
µ0 2 A1 Fy = i ln A2 4π
轴向电动力与导体粗细处的半径或截面积之比有 关,而与电流在收缩区内过渡的形状以及电流的 方向无关。
23
闭合状态下的触头
当接触压力为Fj、触点材料的挤压强度为б、 触点数量为n,且压力和电流都均匀分布,触 点的接触面积为 A2 = F j (nσ )
F
y
21
闭合状态下的触头
根据材料的软化电压和熔化电压,可估算触点 的允许接触电阻或不发生熔焊的最大电流 铜软化电压为0.12V,熔化电压为0.43V,相 应的软化温度和熔化温度为180℃和1083℃ 接触电阻非恒定值,是时变量
22
闭合状态下的触头
触头间的电动力 触头间的电动力相当于变截面载流导体受到的电 动力。运用安培力公式可以导出总电动力的轴向 分量为:
15
触头的接触电阻
Kc Rj = m (0.102 Fj )
Kc ---- 与触头材料,接触面加工情况以及表面 状况有关的系数 Fj ---- 接触压力 m ---- 与接触形式有关的指数
16
触头的接触电阻
影响接触电阻的因素 接触形式:点接触 线接触 面接触 接触压力:压力越大 接触电阻越小 表面状况:加工精度 表面膜 材料性能:电阻率
32
触头分断过程及其电侵蚀
电磨损的类型 桥蚀:触头分断时,分断点及其附近的触头表面金 属材料将熔化,并在动触头继续分离时形成液态金 属桥。液态金属桥断裂以致材料自一极向另一极转 移的现象。 弧蚀:由火花放电或电弧放电造成触头材料的损耗 火花放电 — 电压较高但功率很小 电弧放电 — 电流较大
33
触头分断过程及其电侵蚀
4
电接触参考书
电接触理论及应用,程礼椿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电接触理论,荣命哲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电接触理论及其应用技术, 郭凤仪,陈忠华,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5
主要内容
电接触与触头 触头的接触电阻 闭合状态下的触头 触头接通过程及其熔焊 触头分断过程及其电侵蚀 触头材料
6
电接触的定义和分类
电接触理论
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接触学科的发展
电接触学科的创始人是德国人R. Holm 1941 《电接触技术物理》, Die Technische Physik der Elektrischen Kontakte 1958 《电接触手册》 Electric Contacts Handbook 1967 《电接触理论与应用》 Electric Contact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42
银氧化锡
银氧化锡(AgSnO2)电触点材料具有优良、稳定的抗熔焊性 能及良好的耐电弧烧蚀性能。在电流较大(500~3000A的电 流范围内)的条件下,银氧化锡(AgSnO2)触点有比银氧化 镉(AgCdO)触点更好的耐电弧烧蚀能力。 在交流阻性负载下,银氧化锡触点比银氧化镉触点具有稍高 的接触电阻(由于有微量的特殊金属氧化物作添加剂,从而 保证了它的接触电阻处于允许的范围内),但在直流电路应 用场合下(如汽车继电器),却表现出低而稳定的电阻值。 广泛应用于大容量交流触器(如CJ20 、 CJ40 、 3TF系列 等)、直流接触器、交(直)流功率继电器、汽车电器、及 中小容量低压断路器上。
41
银氧化镉
银氧化镉触头材料采用烧结或挤压工艺制成,银氧化镉 (AgCdO)内氧化镉(CdO)质点弥散分布于银基体中,电 触头动作时在电弧作用下,由于温度提高,氧化镉剧分烈解 蒸发而使电触头表面冷却,降低了电弧能量,从而极大地改 善了电触头的灭弧性能,因而银氧化镉触头材料具有耐电磨 损、抗熔焊等特点,且接触电阻低而稳定。氧化镉含量增 加 可提高材料抗熔焊性,但会增大接触电阻及温升,同时降低 材料塑性。 银氧化镉触头材料在大电流电器中其电寿命比银和银镍合金 有很大提高,被大量用于中大容量继电器、接触器、交直流 开关等低压电器领域中。 但近年来欧盟国家因环保问题已逐步禁用该材料,已大部分 由性能相近的银氧化锡等材料替代
τ
jm
=I
2
R (8λρ ) + I R ( 2
2 j 2 j
λ pKT A + τ j
本体温升
19
)
触点超温
接触电阻损耗温升
闭合状态下的触头
20
闭合状态下的触头
Rj — Uj 特性 直流稳态电流下,测量接触电压Uj ,求得接 触电阻Rj = Uj/I ,改变电流,得电接触Rj — Uj特性曲线 软化电压Us ﹙b点﹚ 熔化电压Um ﹙d点﹚
11
电接触与触头
开距:保证断开后的安全绝缘间隔,其数值是由它 能否耐受电路中可能出现的过电压以及能否保证顺 利熄灭电弧来决定的。 超程:保证触头磨损后仍可靠接触,其值取决于触 头在其使用期限内遭受的电侵蚀。 初压力:降低闭合过程中的弹跳。 终压力:保证闭合状态下接触电阻低而稳定,其值 由许多因素,诸如温升、熔焊等所决定。
可分、合接触
8
电接触与触头
对电接触的主要要求:
在长期工作中 —— 要求电接触在长期通过额定电流 时,温升不超过一定数值。接触电阻要求稳定。 在短时通过短路电流时 —— 要求电接触不发生熔焊 或触头材料的喷溅等。 在关合过程中 —— 要求触头能关合短路电流,不发 生熔焊或严重损坏。 在开断过程中 ——— 要求触头在开断电路时电磨损 尽可能小。
m = KnI × 10
α
−9
(g)
侵蚀系数 操作次数 分断电流
35
触头分断过程及其电侵蚀
为了保证触头在其规定使用期限内能正常运 行,必须设有能够补偿其电侵蚀的超程。 电器触头的超程值主要取决于其允许的最大侵 蚀量
36
栓接连接触头与接触导电膏
蠕变现象 在一定的温度下,栓接母线所受应力超过某一 限度时,即使外力不再增大,材料的塑性形变 缓慢增大的现象 导电膏 含导电填料和胶粘剂的糊状导电涂料 除膜 密封 隧道效应
17
触头的接触电阻
接触电阻的分散度是很大的 在 F 较小时,接触电阻下限 的差别高达10倍之多 而当 F 增大时,接触电阻的 分散度逐渐减小 F 过大对减小接触电阻无明 显效果
接触电阻的试验曲线 材料:黄铜-黄铜 接触形式:球-平面
18
闭合状态下的触头
触头的发热分为本体发热和触点发热两部 分。触点处有接触电阻,产生热量很大, 同时其表面积很小,热量只能通过热传导 传给触头本体。因此,触点的温度要比触 头本体高。 触点相对周围介质的温升为:
2
电接触学科的发展
中国电工学会电接触及电弧研究会 王其平,程礼椿 中国通信学会通信设备制造专业委员会电接触组 章继高
3
电接触主要研究内容
电接触科学是一门交叉科学,研究方向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电接触现象与基本理论 固定接触中的接触电阻、温升、熔焊 滑动电接触的摩擦、磨损与润滑 可分合接触中的电弧、电磨损 环境效应 尘土、腐蚀性气体等对电接触的影响,实验室加速模拟 电接触材料 表面材料、抗电弧材料,润滑剂,加工工艺等 可靠性估计与故障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