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6活性污泥法运行方式(三)--正本

4.6活性污泥法运行方式(三)--正本

活性污泥法运行方式(三)
吸附再生法
8
吸附-生物降解工艺9
生物吸附区
沉淀表层
曝气时间
B O D 5
污水与活性污泥混合曝气后BOD 5变化曲线
BOD 5浓度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是活性较强的活性污泥对污水中有机物吸附的结果。

由于胞外水解酶将吸附的非溶解状态的有机物水解成为溶解性小分子后,部分有机物又进入污水中使BOD 5浓度上升。

此时,污水中存活着大量的游离细菌,也进一步促使BOD 5浓度上升。

随着反应的持续进行,有机物浓度下降,活性污泥微生物进入减速增殖期和内源呼吸期,BOD 5浓度又缓慢下降。




理论基础
8.吸附再生法
生物吸附区
沉淀表层
污水与活性污泥混合曝气后BOD 5变化曲线
工艺基础
把曝气时间缩短为15~45min,取得了BOD 5相当低的出水。

在把回流污泥与污水混合之前,预先对其进行充分曝气,这样就可恢复回流污泥的活性。

但是,回流污泥由于吸附而处于营养饱和状态,丧失了活性,即回流污泥去除污水中BOD 5的能力下降。

短暂过程中BOD 5的最低值与曝气数小时后的BOD 5基本相同。

曝气时间B O D 5



吸附池
再生池
二沉池
回流污泥
剩余污泥
进水
工艺流程
混合液的曝气完成吸附作用
回流污泥的曝气完成活性污泥的再生
曝气过程
BOD



进水
再生池
吸附池
二沉池
回流污泥
剩余污泥
工艺流程
吸附池
再生池
二沉池
回流污泥
剩余污泥
进水
1)吸附与再生分别
进行,整个池容小于传统活性污泥法;
工艺特点
2)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负荷能力;4)适用于悬浮态、胶态含量高的废水;对溶解性有机物较多的污水处理,本工艺并不适用;3)处理效果低于传统活性污泥法;
5)初沉池可以不用。

吸附-再生活性
双击上视频图标,点“打开”,点击“运行演示”,再点击“运行演示”,一直播放工艺特点讲完
工艺流程
预处理段只设格栅、沉砂池,不设初沉池;A 段由吸附池和中间沉淀池组成;B 段由曝气池及二次沉淀池所组成。

A 段和
B 段各自拥有独立的污泥回流系统。

9.吸附—
生物降解工艺
①AB工艺不设初沉池。

为什么?
工艺特点
AB法的基本流
使A 段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生物动力学系统。

双击上视频图标,点“打开”,一直播放工艺特点讲完
A段(吸附段):
污泥负荷高,为2~6kgBOD 5/(kgMLSS·d);曝气停留时间短,一般为30~60min ;污泥龄短,为0.3~0.5d ;B段(生物氧化段):
污泥负荷低,为0.1~0.3kgBOD 5/(kgMLSS·d);曝气停留时间在2~4h ;污泥龄为15~20d ;
工艺特点
②A、B两段污泥负荷、曝气时间、污泥龄不同
工艺特点
③A、B两段微生物种群不同
A段全是细菌,世代短,繁殖快,20min一代;B段为菌胶团、原生动物&后生动物;
工艺特点
④A段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这是因为原因:
①A段起主导作用的是絮凝过程,对冲击负荷的敏感性小;
②A段污泥主要以进水中细菌接种,而进水中细菌已适应原水水质,故抗冲击较强;
作业:
吸附再生法中的吸附池与A-B法中的A段都可以称为“吸附池”,试分析比较其异同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