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溶液复习
4、气体溶解度
1)定义 2)影响因素
内因:气体和水的性质
外因:温度和压强
3)规律: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 温度升高而减小
四、溶液的配制
❖ 欲配制100克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如何配制?请说出实验步骤。
溶解配制: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仪器:药匙、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
3、判断下列溶液的溶质、溶剂
溶液 CaO溶于水
溶质 Ca(OH)2
溶剂 水
NaNO3溶液
NaNO3
水
盐酸
HCl
水
返回
4、将某物质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D)
A.升高温度
B. 加入溶质
C. 降低温度
D.加足量的水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D ) A.饱和溶液溶质质量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升温 加剂
蒸发
饱和溶液
S(g)
溶解度
混合物分 离的方法
结晶 过滤
查
比
意主 义要
看
A
B C
T°C
◆知识网络
一、溶液 (混合物)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
混合物。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3、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气体、固体、液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酒精、汽油等)
考考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20℃时20g某物质溶解在100g水里形成溶液, 则20℃时某物质的溶解度是20g
➢B.20℃时20g某物质溶于水制成饱和溶液,则 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20g
➢C.20g某物质在100g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 所以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D.20℃时100g水里最多只能溶解20g某物质, 则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知识梗要
■ 了解溶液的概念、组成,会判断溶液
■ 溶液的分类: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 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 固体溶解度规律及曲线的含义与运用
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
液
知识网络:
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
溶质 组 溶剂 成
溶质 含量
分 类
是否 再溶
稀溶液
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质 降温
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
解
度
(1)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
物质是
A
,溶解度随
温度升高而减少的物质是 C 。
(2)温度为 t1
℃,A、C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a
(3)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
大到小的顺序为 B A C
。
0
(4)t3℃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 a g 。
A
t1 t2 t3 t4
B C
温度
(5)相同质量的三种饱和溶液,当温度从t4℃降到 t1℃时,溶液
B. 饱和溶液浓度比不饱和溶液浓 C. 析出晶体的溶液是该温度下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
不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
比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应指明 是同一物质的溶液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8gNaCl,则NaCl的溶解度是38g
(1)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与化学方程 式的综合计算。
准确的找到溶液的质量。计算时应先统一
你会了吗?
1、生活中的下列物质,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蔗糖
C.植物油
D.铁锈
答案:B
形成乳浊液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凡是均一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 B. 高锰酸钾加入水中搅拌所得暗紫色液体不是溶液 C. 液氧与氧气混合而形成溶液 D.加盐溶于糖水所得液体属于溶液
生成的气体-生成的沉淀(杂质)
9、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浓硫酸和浓盐酸。若 把它们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则( D )
A. 浓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B. 浓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C. 浓盐酸对杯底的压强变大 D. 浓硫酸对杯底的压强变大
4、如下图所示甲、乙两试管中分别盛有KNO3和Ca(OH)2 饱和溶液,并都有少量固体存在,若向试管外烧杯中的水加入
如:碘酒 KMnO4溶液 75%的酒精 规定:固体溶于液体时 ,固体作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时,量多的作溶剂 一般有水,无论量多量少水通常作成
❖ 组成
溶质 溶剂
定量表示方法 --------------------
溶质质量分数
有下列物质:①牛奶;②无水酒精;③澄清石
灰水;④泥水;⑤向澄清石灰水中通人少量二
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
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注明是一定 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里。
考考你
5、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m溶质 溶质的质量分数= m溶液 ×100%
=
m溶质 m溶质+ m溶剂×100%
m m m 溶液= 溶质+ 溶剂
二、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 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5要素:①一定温度下 ②100g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 g ⑤什么溶质在什么溶剂 内因:溶质性质、溶剂性质 2、影响因素 外因:温度
❖ 把12克石灰石(杂质不溶入水,不与酸反应) 放入105.4克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烧杯中 剩余药品质量为113克,
❖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 2、反应后所得溶质的质量分数。
❖ 反应后溶液质量的两种求法。
❖ 反应后溶液质量的两种求法:
❖ 1、公式法: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 2、质量守恒法:溶液质量=反应前总质量-
B. 25℃时,100gNaCl饱和溶液中含25gNaCl,则25℃时 NaCl的
溶解度是25。
C. 25 ℃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8gNaCl,则25℃时NaCl 的溶解
度为38g。
D. 25℃时,NaCl的溶解度为25g,则25℃时NaCl饱和溶液 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
返回
7、右图为A、B、C、三种物质 溶
稀释配制:计算、量取、混匀
如果用20%的氯化钠溶液(密度为1.25g\ml)和水配制, 如何配制?
知识回顾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的计算 溶液体溶液加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补充溶质,另 一种是蒸发剂,后者又称“浓缩”,溶液稀释的方 法是补充溶剂。
m1×w1%=m2×w2%在上式的四个量中,若已知其 中一个量即可求出另一个量
点的含义:①曲线上的点表示饱和状态
②曲线的交点表示多种物质在某温度下有相同的
溶解度
溶
解 度
A
B
补充
g
物质的分离提纯:
过滤、冷却热饱和溶
液(降温结晶法)
50
n
C 如:A、C的混合物
25
m
D
0 t1 t2 t3
温度℃
练一练
{ ❖ 2、分离 结晶 蒸发结晶 (
)
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 )
过滤 (
)
分离泥沙和NaCl溶液应采用(过滤)法; 分离NaCl和水应采用(蒸发结晶)方法; 分离KNO3和NaCl应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方法
氧化碳后的混合物⑥锌溶解在适量的稀硫酸中
形成的液体,其中属于溶液是 ③ ⑥
,
溶液中的溶质分别是 氢氧化钙、硫酸锌 。
4、溶液的分类 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如:NaOH的浓溶液
Ca(OH)2饱和溶液
(大多数物质)饱和溶液
加溶剂、升温
不饱和溶液
中析出晶体最多的物质是 A
,没有晶体析出的是 C 。
(6)若A中混有少量的B物质,可以采用的 冷却热饱和溶液 方法提纯。
返回
8、一定量的NaNO3饱和溶液由30℃升温至50 ℃ (忽略水的蒸 发),肯定发生改变的是( D )
A.溶质的质量 C. 溶质的质量分数
B. 溶液的质量 D.NaNO3的溶解度
3、固体溶解度曲线
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上升 1)固体溶解
度规律 少多数固体溶解度不受温度影响,曲线变化不大
溶
极少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曲线下降
解
度
A
B
C
0
温度
2)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应用 应用:①比较大小②查溶解度③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情况
④确定分离提纯方法、析出晶体的多少
浓硫酸,产生的现象是乙__中__固__体__量__增_加__,_甲__中__固__体_的__量__减__少__
其中原因是_加__入__浓__硫_酸__后__溶__液__温_度__升__高__,硝__酸__钾__的__溶_解__度__随__温 __度__的__升__高_而__增__大__,氢__氧__化__钙__的_溶__解__度__随__温_度__的__升__高__而_减__小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