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边坡稳定措施

(整理)边坡稳定措施

边坡稳定措施
一、边坡稳定监测
1、依据剥离物的强度调整排弃顺序
坚硬物料排在边坡的下部就有利于边坡的稳定,在上部就不利于边坡的稳定。

排土场中部可适当排弃一些强度低的物料,而周边对边坡稳定要求较高的地区则必须排充一些强度低的物料。

2、完善采掘场、排土场周边防排水体系
(1)在外排土场未建立之前,排土场周边的排水系统必须尽早建成。

为此,在排弃时,基底尽量排弃块大的、坚硬的、见水不易泥化的物料,尽量不要破坏原有的迳流条件,保持基底排泄畅通。

(2)为了保证内排土场边坡稳定,应在采掘场边坡上建立完整排水系统,使排土场边坡上的雨水尽快排出,坑内的积水也应尽早排出,以降低地下水水位,提高内排土场边坡的稳定。

3、加强内排土场基底管理
(1)在内排土场基底应尽量排弃块大的、坚硬的、遇水易泥化的物料,并保持其连续性,以尽量将排土场内部的水排出;
(2)必要时对基底做麻面防滑处理,既有利于疏畅又增大与物料摩擦力,确保内排土场边坡稳定;
(3)在煤层底板设置的排水沟和集水沟,沟内设滤水管,形成沿内排土场底部的排水系统,及时将内排土场底部的水排出。

4、控制雨水、地下水渗入内排土场底部的措施。

(1)建议在排土场达到最终位置平盘和坡面铺一层土壤,绿化植被;
(2)在内排土时沿端帮境界排弃10m宽的隔水墙,减少地下水的渗入。

5、在边坡形成期间和形成之后,应定期监测外排土场边坡的位移变形情况,当发现某一部位变形异常,应提高监测频度,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6、本矿工程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加强生产工程地质勘探,边坡地表、地下监测,加强地下水位监测,如有异常立即采取工程措施。

二、地面重要建筑物均建在《规范》要求露天开采境界和外排土场境界安全距离之外,因此,在开采过程中,不会影响矿山生产地面重要设施的基础沉降,生产中,在监测边坡稳定的同时,对重要设置采取定时监测。

三、采场、排土场边坡监测
露天矿在生产过程中,需设专人对边坡进行监测,在采坑端帮和非工作帮应设位移监测点,随时对边坡的滑动进行监测,若发现边坡发生滑动,应及时上报,以便采取措施,防止滑坡事故的发生。

四、安全设施及监测
采掘场整体边坡为煤层、岩岐、土层混合类型的边坡,境界内大部分区域沿煤层露头开采,边坡高度较低,只须部分区域整体边坡高度较大,稳定性较差,是本次设计的重点。

采掘场边坡岩层较复杂,岩层种类较多,岩层厚度分布不均,边坡内部是否存在弱层也无确切的资料,岩体节理不清,地下水赋存状况不明,因水方资料、地质资料欠缺,建议下一步进行地下水数值分析、地下水位监测和地表位移监测。

如果地下水水位升高,或地表降水量较大,导致边坡中的地下水位升高,将导致采矿场、排土场边坡稳定性急剧降低,尤其是排土场边坡,由于排土场动荷载的因素,可能导致排土场基底强度降底,引起滑坡。

因此,在生产中应加强过坡检测,遇到不利情况,立即采取措施。

边坡稳定性对岩石节理、弱层、断层的敏感性较高,在生产时应密切注意岩石节理、弱层、断层的产状与矿坑边坡的关系,一旦出现对边坡不利的情况,应立即采取抗滑工程
措施,防止边坡滑坡。

五、露天矿边坡安全防治措施
(一)预防露天采场及排土场滑坡的技术安全措施和设施露天矿技术改造工程完成后,随着采矿工程的发展和延深,露天采坑深度增加,由于地质、水文条件、采矿、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滑坡的危险逐渐增加,要据矿田的大小,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对露天采场定期进行观测,在分析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对边坡的管理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人身设备的安全。

1、加强地面防水和坑下排水工作,防止地面水流入坑下影响边坡的稳定,防止坑下积水影响内排基底的稳固性。

2、加强边坡的监测和分析,在出现滑坡征兆时,根据具体条件,从打抗滑柱、锚杆加固、挡土墙方法中选择合理的治理措施。

3、在非工作帮和端帮,要严格按照设计进行采掘,不能过界,不得超挖坡底线。

4、非工作帮、端帮和到界台阶,有露头煤和煤层存在,应加以封盖和采取其它防止风化的措施。

5、排土场形成后随着其发展,亦应定期进行观察和分析,采取相应的防滑措施。

6、在内排前应弄清基底岩层的赋存状态,清除基底上
不利于边坡稳定的松软岩土。

7、内排土场最下一个台阶的坡底与采掘工作面之间应留有足够的安全距离,按《煤炭工业露天矿设计规范》其间距不得小于50m规定,本设计取50m。

8、编制较完善的滑坡灾害应急抢救预案
(二)完善采掘场、排土场周边防排水体系
l、在外排土场未建立之前,排土场周边的排水系统必须尽早建成。

为此,在排弃时,基底尽量排弃块大的、坚硬的、见水不易泥化的物料,尽量不要破坏原有的迳流条件,保持基底排泄畅通。

2、为了保证内排土场边坡稳定,应在采掘场边坡周边建立完善的防排水设施,使外部积水不入坑,并在排土场边坡上建立完整排水系统,使排土场边坡上的雨水尽快排出,坑内的积水也应尽早排出,以降低地下水水位,提高内排土场边坡的稳定。

(三)加强内排土场基底管理
1、在内排土场基底应尽量排弃块大的、坚硬的、遇水不易泥化的物料,并保持其连续性,以尽量将排土场内部的水排出;
2、必要时对基底做麻面防滑处理,既有利于排水流畅又增大与物料摩擦力,确保内排土场边坡稳定;
3、必要时在煤层底板设置“鱼刺状”的排水沟和集水沟,沟内设滤水管形成沿内排土场底部的排水系统,及时将内排土场底部的水排出。

(四)控制雨水、地下水渗入内排土场底部的措施
1、建议在排土场达到最终位置平盘和坡面铺一层不透水的粘土或来源方便的替代物用压路机夯实,形成防渗层,在其上再铺一层土壤,绿化植被;
2、在内排土时沿端帮境界排弃10m宽的隔水墙,减少地下水的渗入。

3、在边坡形成期间和形成之后,应定期监测外排土场边坡的位移变形情况,当发现某一部位变形异常,应提高监测频度,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4、本矿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随着采深的增加,由于局部地层中存在着不连续的弱层,且随着采矿工程的发展和地层变化的不均一性,层中地下水不均匀,局部边坡可能稳定状况较差。

为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加强生产工程地质勘探,边坡地表、地下监测,加强地下水位监测,如有异常立即采取工程措施。

(五)边坡监测
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研究工作不可能一次完成,而应贯穿
于该露天矿服务年限全过程。

因此,生产中应根据实际及时测定排弃物料的物理力学指标,计算边坡角和稳定系数,必要时可通过调整工作面宽度来调整工作帮边坡角,保证露天矿安全生产。

边坡稳定的监测是防止滑坡和预报滑坡的重要手段,有助于露天矿的安全生产。

监测方法可根据不同边坡条件及不同时期分阶段监测。

如初期监测主要是地表位移监测,主要是在采场及排土场的帮坡上建立观测线,布设监测点,定期观测监测点,观测监测点有无位移。

第二阶段监测,除了继续初期监测工作以外,还应加强监测工作的深度、广度,进行地下位移监测。

到了后期,边坡的破坏机理及破坏边界基本确定,破坏岩体可能产生较大位移,前阶段的监测系统不能满足要求,此时,应配备遥控设备并与计算机联网,以便准确及时地得到监测数据,迅速处理。

露天矿边坡监测线、点见《达产年末监测设施布置平面图》。

(六)地面重要设施基础变形,沉降监测设施
露天矿为中型露天,地面建筑及设施较为简单,地面建筑均在露天采区及排土场境界以外,建筑所在一方边坡高度
也不大,并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基本不受露天开采的影响而发生降沉。

重要建筑物均建在设计规范要求的露天开采境界和外排土场境界安全距离之外,但在生产中,在监测边坡稳定的同时,也要对重要设施采取定时监测。

对于地面主要设施的基础变形,沉降要进行经常性的监测,如有必要作一些补充勘探工作,查明该地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适当时机可作一些抗滑工程措施,如疏干、清帮、抗滑桩、锚索等。

在采场、排土场周边200m范围内,建立帮坡、地基监测网络。

定期测绘上图分析,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监测设备在生产初期采用矿山测量仪器如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等,在滑坡的迹象日益明显时,可采用地表位移应变仪。

(七)周边煤矿对边坡的影响本矿周围煤矿都在1km以外,因此不影响本矿的边坡稳定。

(八)下阶段设计前勘探建议.勘探报告中仍缺乏较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不能进行详细的边坡设计,为使露天矿经济合理和安全有效的开发,今后我矿应做以下工作。

1、对不连续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及力学性质进一步摸清。

2、提供非工作帮端帮工程地质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为下一步设计提供详实资料。

3、做采区代表性剖面,控制深度应在16煤层底板下10m。

4、已提供的工程地质钻孔未对全部的煤土岩进行物理学性质分析和实验,建议进一步做工作。

5、提供重塑的排弃物料物理学性质,并对外排土场基底的工程地质进一步查清。

6、采掘场和排土场边帮可能出现的在面积滑坡也是露天矿不可忽视的灾害。

本矿开采深度为70m,内排土场的排弃高度与开采深度基本一致,外排土场的排弃高度为30m余米。

虽然采掘场和排土场均不属于较高大边坡,如边坡参数设计不合理,或平常监测不够、维护不当等,也有出现重大滑坡现象,造成经济损失、人员伤害的可能性,所以也不可掉以轻心。

尔格图露天煤矿
二OO九年十一月十七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