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


文以载道:
“道”(内容,即思想性)是主体,文 (形式,即艺术性)是手段和工具。“文” 的作用在于载道,就是装载起来来使它能 够行动。 1.文与道必须结合,文而无道,就失去了 它的目的;道而无文,就不能行动。 2.文与道有主次的分别,而道必须成为主 体,它是文的灵魂;文是手段,是工具, 但是它是道的肉体,灵魂没有肉体也就无 法存在。
唐代古文运动的趋向和衰落
经过韩愈和柳宗元的毕生努力和奋斗,从理论 到实践,终于打垮了当时骈文的统治地位,树立 了古文在文坛上的权威。唐代古文运动的人物, 在韩愈和柳宗元手里基本已经完成了,以后的问 题是继承和发展。但是他们的继承者对古文运动 的目的与意义发生了曲解,以致使运动走上了弯 路。 • 1.把古文变成了宣扬、讨论儒家孔、孟之道的道 学书。 • 2.片面地发展了古文运动提倡重视文学技巧即 “创新”的主张,,盲目追求奇异怪癖,与众不 同,远离了群众的需要。
唐代古文运动的中心内容和奋斗目标
从八世纪到九世纪二十年代,是唐王朝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衰落后转向中兴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央政权得到相当的稳定。这时 文学改革经过了长时期的酝酿和准备,散 文对骈文末流的冲击力越来越大,大规模 展开古文运动的时机成熟了,加上韩愈和 柳宗元出来领导,使这个运动获得了全面 的胜利。
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论,作为古文 运动向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理论依据。他 把从古至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都 称作“善鸣者”,他们的善鸣乃是由于 “不得其平”,而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越是强烈,郁积越是深厚,那么他的鸣声 也就越高,越畅,越勇,反之就“杂乱而 无章”。这里就指明了文学是从时代和社 会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产生出来的,作家 的责任就在于反映这种矛盾和斗争。
唐朝韩愈为了给一个去世的官员王用写了碑文, 王用的儿子也送他一匹马,皇帝准许他接受这个 礼物,他也写了《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 右今日品官唐国珍到臣宅,奉宣进止,缘臣与 王用撰神道碑文,令臣领受用男沼所与臣马一匹, 井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者。臣才识浅薄,词艺荒 芜,所撰碑文不能备尽事迹,圣恩弘奖,特令中 使宣谕,井令臣受领人事物等。承命震悚,再欣 再跃,无任荣之至,谨附状陈谢以闻。谨伏。
Hale Waihona Puke 三、“不平则鸣”和对现实的批 判
韩愈和柳宗元都用自己的作品参与了“善鸣其不平” 者的先进行列,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中种种不 合理的现象。 韩愈《鄠(hù)人对》《争臣论》《原毁》。 柳宗元《天说》《封建论》《六逆论》《非国语》《捕 蛇者说》等作 品 都是针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笔锋犀利, 闪耀着战斗的光芒。 由此看来,把“不平则鸣”论看成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 中心之一,是没有问题的。而从文学史来看,它提高了司 马迁的仅从个人不幸遭遇出发的“发愤著书”的理论,启 发了宋朝欧阳修又进一步提出的“穷而后工”的理论,因 而对后代的创作实践发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是不容否认的 事实。
韩愈和柳宗元尽心培养了整个一代的青 年作家,使唐代古文运动带有群众运动的 性质,这是运动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 们提供的创作经验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即 使到今天看来,还是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 作用、并且值得人们学习的。
韩愈、柳宗元古文的杰出成就
韩愈和柳宗元不仅在理论上支持古文运动,他 们还写了许多好的古文作品。这是促使唐代古文 运动胜利的一面光辉旗帜,同时也是中国文学遗 产中值得珍视的璀璨明珠。 韩愈:《送孟东野序》、《原道》、《师说》 《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柳子厚墓志 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 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 记》。
• 韩愈和柳宗元还提出了作家进入创作准备阶段的 精神状态——“气”和“神志”的问题。 柳宗元:“凡为文,以神志为主。”这就是作家 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饱满的 精神状态(这是由完备的品德修养而来的),就 能让作品表现出旺盛充沛的气势,作品自然就是 好的。 • 写古文时必须要以气势为先,因为他和矫揉造作 的骈文不同,要求长短高下不受束缚拘禁。
• “志道”和“明道”是古文运动的理论基石,也是 号召作者的一面大旗。到了宋朝,人们把它发展 成为“文以载道”的口号,比起原来的“志道” 和“明道”就更鲜明概括了。
• “道”:指的是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的正统儒家的 伦理道德和等级观念。 • 韩愈《重答张籍书》里做了概括的解释:“己之 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
韩愈(768~824)字退之, 谥号文公,唐河内河阳(今河 南孟州)人。生于唐代宗大历 三年(768)。二十五岁中进 士,二十九岁以后开始做官。 曾屡次上疏指陈时弊。任监察 御史时,为了替关中灾民请求 减免赋役,被贬为阳山令。元 和十四年(819),又因反对 迎拜佛骨,触怒唐宪宗,贬为 潮州刺史。后历任国子祭酒、 兵部侍郎和吏部侍郎,人称 “韩吏部”。死于穆宗四年 (824)。因谥号称“文”, 又叫他“韩文公”。
骈文和古文的区别:
骈文:是从唐朝柳宗元开始叫起来的,它 是由对称的字句组成,字句的音律必须协 调,最初原是为了便于上口诵读而形成的 的一种有格律的文体。 古文(散文):不受那些严格形式约束的 文体。
南朝的庚信(513-581,字子山,河南新野人)为了答 谢一位王爷送马给他,写了一封《谢腾王赉(lài) 马启》: 某启:奉教垂赉乌骝马一匹。柳谷未开,翻逢紫燕;陵 源犹远,忽见桃花。流电争光,浮云连影。张敞画眉之暇, 直走章台;王济饮酒之欢,长驱金埒(liè) 。谨启。 ①柳谷未开——张掖地方的柳谷有裂开的石块,上面有五 匹马的图象,象征晋朝代魏朝而兴。 ②紫燕——汉文帝 有马名紫燕骝。 ③陵源——陶潜《桃花源记》里的武陵 源。 ④桃花——桃花马;有双关意思,又指桃花源。 ⑤ 流电浮云——马名,都是汉文帝的良马。 ⑥张敞,汉朝 京兆尹,下朝后走马章台街。⑦.王济金埒(liè)——晋朝 王济爱马,用金钱围城矮墙养马,人称“金埒”。
二、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
• 柳宗元和韩愈一致认为:作家的品德好坏 是根本的东西,文章是作家品德的反映; 品德的高低好坏,决定着文章高低好坏。 • 柳宗元:“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 韩愈:“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力;养其 根而俟其实,加其膏(油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生产顺当),膏之沃者 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柳宗元(773—819),字子 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他在 政治上主张革新朝政,任用贤能 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进步集团, 在他的建议下进行了一系列对人 民有利的政治措施,但受到贵族 大官僚和宦官的激烈反击,很快 遭到失败。柳宗元也被长期贬谪, 先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后调柳州刺史,死在那里,只有 四十六岁。他所遭受当时大地主 官僚集团的迫害是很严重的。
古文运动的准备时期
• 隋文帝杨坚:不论公私文翰,一概实录,不许用 华艳的词句来写作。 • 李锷:“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 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 唯是风云之状” • 陈子昂:文章道弊(传统衰落)五百年矣!汉、 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补尝 暇时观齐、梁闲诗,采繁竞丽,而兴寄(比兴寄 托)都绝,每以永叹,窃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 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局限性:
不过“不平则鸣”论虽然高出发愤著书 说,但是它的所谓“不平”基本上还离不 开个人的哀怨和失意,没有能进一步明确 指出个人的不平和时代以及人民的关系, 因此也就不可能自觉地指导作家去批判现 实和暴露现实。
四、创造新体古文的具体标准
• 1.要做到“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 书》),创造各种新鲜的、适合时代与群众所需 要的词汇。 • 2.更要做到“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 墓志铭》),要求作家写的文字通顺流畅,具备 语法规律的自然性和正确性。 • 目的:为了有力地表达文章的内容,也即是所谓 “因事陈词”,“辞事相称”。简单说,就是形 式必须与内容相统一,形式必须服从内容的需要。
局限性
进步的文学思想必须要有完美的文学技巧加 以表达,这是任何时代的文学运动能不能取得胜 利的根本关键。唐代古文运动自然不能例外。所 以唐代古文运动强调文学技巧的做法是适时的, 正确的。 但是,韩愈过分强调了独立创造,力斥模仿 的重要性:“唯古于词必几出,降而不能乃剽 贼”“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 ”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虽然这样矫正了当 时盛行的因袭模仿的风气,但是“矫枉过正”, 流弊所至,也造成古文运动中一部分青年作家走 上刻意创新,脱离群众的狭窄道路,以至于对古 文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古文运动
07级汉语言教育班 王慧
古文运动的定义
古文运动是发生在八世纪至十一世纪唐、 宋时代的一次文学运动,这次运动用简单 的话讲就是:提倡散文,反对当时骈文的 一次斗争运动。因为参加这个斗争的人数 很多,有共同一致的要求与目标,形成了 相当规模的浪潮,经过长期的起伏奋斗, 终于取得了胜利,所以大家把它称作文学 史是发生的一次“运动”。
宋代新古文运动
1、反对“西昆体”。 2、重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关系。 3、如何继承和发展唐代古文运动(韩愈和柳 宗元)的传统。 4、新古文运动创作实践的标准问题。 代表人物: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 苏辙、苏洵。
五、培养青年作家,传授创作经验
• 韩愈和柳宗元都热情培养青年作家,谆谆指导他 们写作的门径。
• 韩愈不顾世人的笑骂,依然以青年人的老师自命, 担负起教导他们的责任,群众影响很大。 • 柳宗元谦逊谨慎,不愿担任老师的名义,受到政 治迫害谪居衡湘后,不敢公开招收门生弟子。可 是青年向他请教,他是从不拒绝的,口讲指画, 悉心教导,经他造就的人才不在少数。
韩愈和柳宗元都出身于中小地主阶层, 但韩愈在政治上采取依违的态度,帮着大 地主官僚说话。他的这种“骑墙派”的、 有时甚至是落后的态度,使他的文学成就 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柳宗元则始终站在进 步的政治立场上,通过的他的作品反映现 实,批判现实 ,所以他在文学上的进步性 比韩愈来得显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