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标准[摘要]文章以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为出发点,针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了制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必要性、基本特征、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素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必要性思路[作者简介]周峰(1980- ),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学、文秘教学等。
(湖南长沙 410151)[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创造学会2011年科研课题“精细化人才培养视角下我院《实用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xczxh2011k115)[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31-0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中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就显得日益突出了。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一)课程标准的界定《教育大辞典》是这样解释“课程标准”的:“规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
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定教材的基本要求。
”一般来说,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育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文件。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为重点,教育教学提供较详细的指导而构建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内涵主要包括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考核标准两部分。
二、制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必要性(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虽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或类似课程,但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笔者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
1.对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出现偏差。
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其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囿于专业认知,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和学生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就是来学技术、学技能的,就是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多挣钱,不下岗,因此,学不学大学语文关系不大。
有的甚至认为大学语文课是多余的,还不如多花些时间学习专业课。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认识并不是局部存在,而是带有相当的普遍性。
实际上,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仅只需要具备从事成熟技术的应用和工作能力,还必须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即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叔子指出,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制器。
而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恰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的,旨在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
因此,我们才能更进一步认识到,高职大学语文还担负有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重任。
亦即让学生的语文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转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成为现实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
2.高职院校人文与技术教育严重脱节。
近些年,为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发展转型对大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发展形势喜人,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然而,由于过分强调高职教育的技术属性(仅仅造就一批适应大工业化的机器生产的技术熟练的技师或者技术工人),忽略甚至无视高职教育的人文属性(学生还应该懂得如何自由地生活和发展,怎样才使劳动更具有精神的愉悦感),造成了目前高职教育中人文与技术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
诸如在专业设置上“重理轻文”,人文类课程一删再删,教学过程“重客观知识,轻个体知识;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理;重物质效益,轻精神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专业能力尚可,也缺乏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最终还是有悖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加强高职院校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责无旁贷,语文教育本是人文素质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
周庆元教授认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包括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汉语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但是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无人文性。
即使目前选入了一些有鉴赏意义的文学作品,但与当前学生的心理特征、时代背景有些不太契合。
因此,必须对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要在课程观上渗透“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其次,要在课程内容上摆脱专业学科和文体体例的限制;再次,要在课程结构上走出篇章加写作的框架;第四,在教学形式上,务必冲破“课堂中心”的藩篱,使教学更显生活化、人性化。
(二)主动适应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更是提出了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宏观要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高职院校以各自的教学环境为起点,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市场需求,本着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原则,以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式改革为重点,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时代在发展,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理念的变化,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再也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
因为改革不仅仅牵涉到一门课程或一个专业,必须以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为对象,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应在其中有所作为,来适应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制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思路(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1.将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理念纳入课程标准中。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是现代科学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一个全面和科学的管理模式,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的教学大纲不能够完全准确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容和评价准则的情况下,把精细化理念引入高职人才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就要求在对高职各专业进行充分调研和分类的前提下,将各专业能力标准、德育标准、职业素质标准、人文素质标准、心理素质标准、创新创业能力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标准等有机结合,依据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和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研究、整合,来适应不同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
2.课程标准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应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制定,应是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课程后应达到的教育质量指标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更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课程目标、理念、设计思路。
具体体现为:在原有的结果性目标(知识技能,如“让学生全面掌握阅读、日常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了体验性目标(态度、情感、意志、文化意识、价值观,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3.课程标准的考核评价更注重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统一,重视评价的发展性特点和过程体验。
我们经常说,考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往往由于客观条件所限,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混为一谈。
如古代诗词的教学内容大多有背诵经典名篇的要求,相对应的在考核内容里也会要求学生背诵。
殊不知目的不仅在于背诵,更在于引领学生从这些名篇中找到乐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发现人类精神财产的伟大和宝贵,着重培养学生的归纳、领悟、表达和再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考核评价还要注意反馈。
课程评价包括两个内容:测量和评价。
测量是考核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主要是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目标的实现程度,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作出考核。
评价则是对测量所得的结果,对照目标作出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注重的是对课程实施效果价值的评判。
4.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同样要突出专业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
高职大学语文区别于本科大学语文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要与高职各专业的联系和整合。
忽视了这一特征的高职大学语文就仅仅是中学语文的“翻版”,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整个社会也对包括其在内的中国语文教育痛加挞伐。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根据社会需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因而语文教学也应围绕专业,强调不同专业确立不同的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类专业,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就应把沟通协调能力作为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并注重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机械、电子等专业应把思辨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作为训练重点,并注重经济应用文写作;文科类专业应强化朗读、写作等方面训练,这样使语文直接同专业挂钩,同将来的职业挂钩,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素1.基本信息。
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类别、课程编码、学分、课程管理单位、适用专业、授课对象等。
2.概述。
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定位(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和前导及后续课程)、修读条件、课程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参考课时、教学方法建议等。
3.课程实施和考核。
包括:课程实施建议(教学和师资条件)、教材与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案等。
4.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教学设计原则要求。
在对学习需要、学情、学习内容和教学内容进行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课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