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刑法的知识要点:第一节刑法的性质、任务、基本原则一、刑法的性质刑法就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与统治秩序,以国家的名义制定的有关什么行为就是犯罪与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鲜明地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就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
二、我国刑法的任务我国刑法的任务就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与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与其她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三、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一)罪刑法定原则什么行为就是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要件与应科处的刑罚,以及各个刑种如何具体适用等,都必须由刑法明文规定。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于一切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平等的适用刑法,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允许有任何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人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护,不允许有任何歧视。
(三)罪刑相当原则罪刑相当原则,又称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均衡原则,指主要根据罪行危害性的大小决定处刑的轻重。
这一原则具体要求:(1)有罪当罚,无罪不罚;(2)轻罪轻罚,重罪重罚;(3)同罪同罚,罪刑相当;(4)刑罚的性质与犯罪的性质相适应。
第二节犯罪的概念及构成一、犯罪的概念与特征根据我国《刑法》第13条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与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与************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与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与其她权利,以及其她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就是犯罪,但就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就是犯罪。
这一定义不仅揭示了犯罪的本质属性与法律特征,也划清了罪与非罪的界限。
犯罪具有以下特征:(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刑事违法性;(3)应受刑罚处罚性。
二、犯罪构成犯罪构成就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的总与。
每一个犯罪构成都包括四个方面的共同要件,即犯罪的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
这四个要件就是任何一个犯罪都必须具备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要件,都不构成犯罪。
(一)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体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
它包括作为犯罪主体的自然人与单位。
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就是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
(2)就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刑事责任能力的具备受到自然人的年龄与精神状况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①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根据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负刑事责任。
②精神正常。
根据《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醉酒的人万巳罪应负刑事责任。
(二)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主观方面指犯罪的主体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及其可能引起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它包括罪过以及犯罪的目的与动机等。
罪过分为犯罪的故意与犯罪的过失。
(1)犯罪的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2)犯罪的过失,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危害社会的主观心理态度。
(三)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就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
犯罪的客观方面的要件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对象等。
(四)犯罪的客体犯罪的客体就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第三节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一、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国家、公龙利益、本人或者她人的人身、财产与其她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就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实施。
(2)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正在进行。
(3)防卫行为必须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她人的人身、财产与其她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
(4)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
(5)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
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绑架以及其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二、紧急避险紧急避险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她人的人身、财产与其她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紧急避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就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她人的人身、财产与其她权利遇到危险而采取的。
(2)必须就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
(3)必须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
也就就是说,如果能采取其她方法避免危险,就不能实施紧急避险行为。
(4)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这里所说的“必要限度”,指紧急避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必须比所避免的损害要轻。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负刑事责任,但就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另外,刑法上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第四节犯罪的预备、未遂与中止一、犯罪的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就是犯罪预备。
无论就是准备工具还就是制造条件,都就是为了实施犯罪作准备,一旦准备就绪,就要着手实施犯罪。
故犯罪预备包含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法规定要予以必要的处罚。
但从犯罪预备到犯罪既遂之间还有一个过程,它毕竟尚未造成实际损害,因此刑法规定对预备犯罪可以比照既遂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二、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就是犯罪未遂。
犯罪未遂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这一特征把它与犯罪预备区分开来。
第二,犯罪没有得逞,即没有具备构成某个具体犯罪的全部要件。
这一特征把它与既遂区别开来。
第三,犯罪没有得逞就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构成的客观要件,这一特征把它与犯罪中止区分开来。
《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就是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自动放弃犯罪行为,从而避免了犯罪的发生;另一种就是虽然己经实施完了某种犯罪行为,但在犯罪结果发生之前,主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第五节共同犯罪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犯罪主体必须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 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二、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刑法》根据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把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四种,并且对之规定了不同的刑事责任。
(1)主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共同犯罪人。
主犯包括以下两种:①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即在集团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它具体指犯罪集团的组织者、策划者与指挥者。
所谓犯罪集团,指有三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犯罪组织。
对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按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②除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外的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对这类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2)从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共同犯罪人。
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3)胁从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共同犯罪人。
对这些人应当按照她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4)教唆犯,指教唆她人犯罪的共同犯罪人。
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她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六节单位犯罪一、单位犯罪的概念《刑法》第31条:“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这一概念表明单位犯罪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犯罪主体必须就是单位,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第二,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有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的故意,并且作出犯罪决定的就是单位集体或其负责人。
第三,必须实施了犯罪行为。
第四,只有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才存在单位犯罪及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问题。
二、单位犯罪的刑罚我国刑法在处罚单位犯罪时采用“两罚制”原则。
所谓“两罚制”原则指对单位犯罪既处罚单位,又处罚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
(l) 对单位判处罚金:(2)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与其她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包括判处可以适用于自然人犯罪的一切刑罚方法。
第七节刑罚的概念与目的一、刑罚的概念刑罚就是审判机关以国家的名义,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制裁方法。
刑罚就是与犯罪密切相关的制裁措施。
表现为:犯罪就是适用刑罚的必要条件,没有犯罪也就无所谓刑罚;刑罚就是由于犯罪而产生的法律后果,但并不就是必然结果。
刑罚与其她制裁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刑罚就是一种最为严厉的制裁方法。
(2)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
(3)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适用,并且要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管辖权限与诉讼程序进行。
二、刑法的目的我国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首先就是为了惩罚与改造犯罪分子。
其次,通过适用刑罚,可以对社会上企图进行破坏活动的不稳定分子,起到震慑与警戒的作用,促使她们消除犯罪念头。
再次,通过适用刑罚,还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警惕性与法制观念,鼓励她们同犯罪作斗争。
可见,适用刑罚最终就是为了预防犯罪与减少犯罪。
第八节刑罚的种类我国刑罚分为主刑与附加刑两类,主刑与附加刑又各有多种。
属于主刑的各个刑种只能独立适用:属于附加刑的各个刑种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刑适用。
另外,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