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升级_以东莞为例

区域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升级_以东莞为例

江苏商论2009.2区域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升级———以东莞为例●谭小平1,林东泓2(1、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2、广东农垦总局,广东广州510632)[关键词]东莞产业集群;区域创新;集群升级;集群竞争力[摘要]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以区域创新重塑集群竞争力,推动产业集群顺利升级的思路。

剖析了产业环境恶化背景下东莞产业集群的升级困境:三类产业集群风险集中凸现,产业群缺乏持续竞争力,区域制度变革滞后,创新网络互动不足。

结合东莞产业集群现状,建议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培育互信的社区文化,进行制度创新与加强创新网络内各行为主体的互动。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061(2009)02-0150-03一、产业集群升级转型出路:区域创新重塑集群竞争力1、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的区域创新随着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轮替,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变化。

图1是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Vernon ,1966)绘制的产业集群竞争力曲线,横轴为时间,纵轴为产业集群竞争力。

当产业集群的发展进入第四阶段调整期后,将面临着衰退或重焕生机两种可能,而这取决于区域内产业能否顺利实现创新,完成核心产业的更替。

对于产业集群进入调整期后的发展,有学者认为产业区位转移、开辟新市场、引入新企业、出售非核心业务、产业结构重组等可能是有效的促进集群进一步发展的方法(蔡宁等2003),但笔者以为,这些方法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问题,唯一的途径在于实施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活动。

隋广军等(2004)也认为区域产业从衰退期进入到更新期的关键在于集聚体能否发挥其创新能力。

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产业集群,具有难以模仿的创新优势,与原有集聚优势叠加,形成更突出的集群竞争力。

集群竞争力曲线上行,进入集群新一轮生命周期的生成期。

因此,东莞有必要在产业调整的关键时刻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利用更有生命力的产品抢占市场,提升集群竞争力,从而形成新的集群生成期,实现产业集群的顺利升级。

二、东莞产业集群升级困境东莞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性,很大程度上是外部成熟产业集体迁入的结果,这种群移式产业集群具有先天不足性和脆弱性。

当前宏观环境波动,产业环境恶化的事实已经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要素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劳资问题、融资困难等问题已经让相当数量的集群内企业陷入发展困境,很多企业出现负利润而不得不关闭或转移。

据报道,2008年1月至5月期间,东莞市关停、转移外资企业405家,上升36.4%,新增外资项目减少,企业非正常关闭现象增多。

①而个别企业的倒闭拖累关联企业,通过产业网络发生连锁反应,进一步加大了产业集群的风险。

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制鞋业、毛纺织业、家具业、玩具业受到的图1产业集群竞争力曲线①信息来源:金融界财经频道150江苏商论2009.2冲击最大,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产业集群在升级转型过程中,困难重重。

1、三类集群风险集中凸现产业集群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生命周期,会经历生成、发展、成熟和衰退等四个生命过程(ThichyG ,1997)。

东莞由于不是产品或技术的创新地,而是已经成熟的、规模化产品的集中地,属于成熟产业的“区位再集中”(梁琦、刘厚俊,2003)。

这类成熟产业所形成的集群由于缺乏创新能力,从一开始就面临产业集群成熟、衰退的结构性风险。

东莞最根本性的风险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后期遭遇的结构性风险,其次是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对产业集群带来的危机———周期性风险,同时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面临一定的网络性风险,如相互协作的台资企业所形成的轮轴式产业集群有较强的封闭性和排它性,集群中的单个企业长期享受集群效应,可能对外界反应缓慢。

这三类风险可能相互增强,导致总风险的进一步增加(蔡宁、杨闩柱、吴结兵,2003)。

2、产业群缺乏持续竞争力东莞经济历经数据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为代表的信息产业集群,但产业整体仍然缺乏足够竞争力,表现在:第一、成本导向型的低端制造业主体。

东莞现阶段的制造业仍以原料工业和一般加工为主,工业高加工度化水平低,产业层次仍处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附加值低。

东莞虽然已经完成了支柱产业从轻纺工业向电子信息设备产业的转变,但不过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其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状况并没有改变。

第二、外资企业群根植性差。

根植性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到社会关系当中,其关键要素具有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特性(杨飞,2004)。

东莞产业集群的形成缺乏历史文化根基,是大量的外资企业为追求低成本,在一个较短的时间迁移至当地形成的,属于“嵌入型”产业集群;其次,以台商投资为主的电子信息业集群是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是通过群组式迁移形成的,是对台湾产业群居链的复制,这种集群阻碍了与当地企业的交流,不利于企业群根植性的培养。

第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东莞传统的加工贸易模式使得工业生产严重依赖外来技术,其结果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活动缺乏,创新水平低下。

即便有创新,也大多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修补的工艺创新,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创新。

如2006年东莞专利批准量为4872件,其中发明仅28件,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分别达到1729件、3115件。

3、集群区域制度变革滞后东莞产业集群升级的另一个难题是区域制度变革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在珠三角政策优势丧失、成本优势急剧下降的背景下,企业基于长期发展的考虑,对制度因素的关注会更甚于对传统成本因素的关注。

几年前台资投资开始大规模转向长三角,关键就在于长三角有更适宜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制度环境。

很多企业认为,东莞的政府运作透明度不高;管理出现人治化、随意化现象;市场化环境不好,企业间存在低水平的恶性竞争;企业利用各种渠道进行政策寻租,既提高了交易成本,也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等等。

此外,货物通关制度、三来一补企业的内销制度等也有待改进。

近几年东莞市政府也意识到自身在处理产业集群相关问题时存在的不足,与长三角地区的各级政府进行了沟通和学习,借鉴了一些他们的经验,政府的服务意识有所加强,很多制度已经得到部分改进。

但制度深嵌于当地的文化、政治和历史背景,具有依赖性特征。

制度的变迁是一个渐近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要建立一个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4、创新网络互动不足当前东莞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存在两大挑战,一是体现在制度、文化层面的创新软环境的改善;二是创新网络互动性不足,企业与客户及供应商联系紧密,而与科研机构、高校及中介服务机构的联系不足。

据调查,有58%的企业主要通过客户获得创新信息,40%的企业通过国内供应商,33%的企业通过技术市场,29%的企业通过母公司、子公司或者合作公司获取创新信息,只有13%、15%,4%的企业是分别通过科研机构、公共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获取创新信息。

(千庆兰,陈颖彪,2008)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企业获取创新信息的渠道,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科研合作,促进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三、关于东莞进行区域创新的政策与建议1、政府推动型区域创新按照推动创新主体的不同,集群创新可分为企业自发型和组织推动型两种。

从东莞的现实基础来看,东莞产业集群创新应以政府推动为主。

这一方面是因为东莞原有的科研实力较弱,企业创新动机不强,仅通过企业之间自发性的相互学习不可能实现创新。

同时东莞商会的中介功能并不完善,在集群创新的初期发挥的作用有限,而地方政府拥有比民间更多的资源,又具有相当有效的网络和渠道,151江苏商论2009.2有条件也有必要发挥其在集群创新过程中应有的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区域创新活动的进行,集群内企业函待在产权保护、市场信息、技术提升、设备引进、人员培训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因而相应地对制度创新产生了很大需求。

而政府是制度的主要供给者,制度因素是创新环境中极为关键的因素,政府有必要完善现有制度,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因此东莞的区域创新应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创新。

2、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由互动的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网络两部分构成。

区域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网络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的关系。

区域创新环境是企业的创新过程中所依赖的软硬环境要素总和,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基础设施、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服务环境等。

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是区域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区域创新网络是特定地域范围内各行为主体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建立的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总和(盖文启,2002)。

当某一新观念、新技术或需求的信息由某个创新行为主体产生后,就会沿着创新网络连线在整个网络中传递、反馈、交互循环,反复流动(赵慕兰等,1997)。

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具有天然优势,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也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内形成的产业网络更是创新网络培育的良好基础。

因而,在产业集群基础上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既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最佳选择。

3、培育互信的社区文化“每个国家政治与社会的历史背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会影响到产业集群的发展”②。

和谐、互信的社区文化可以最大可能地降低集群内企业的交易成本和创新成本。

一方面产业集群作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组织形式,可以通过集群内企业和机构之间的非交易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集群内的知识外溢是创新的主要来源,产业集群区域通常是创新成本最低、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

随着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信任程度的提高,企业之间合作开发创新性产品成为可能,大企业愿意把自己的创新产品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分享,产品外包活动的增多会进一步扩大知识外溢,有利于创新过程的顺利进行。

4、制度创新制度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制度与技术创新是一种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关系。

东莞现有制度环境不能满足产业集群升级的需要,需要进行变革。

一般认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包括:公平的市场制度;公正透明的政策;良好的产权制度;高效的政府运作程序;良好的融资环境等。

除此之外,东莞产业集群内企业以出口加工为主要模式,在产业集群升级的过程中,出口加工企业面临出口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变的过程,有必要在加工贸易制度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根据东莞现有制度状况,制度创新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出口加工贸易制度的变革;合理创新支持政策的制定;市场竞争环境的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细化;政府服务型职能的确立;政府运作透明化;政府办事程序的简化等。

5、加强创新网络的互动性,推动持续创新创新网络反映的是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结、互动关系。

创新网络与原有集群产业网络相比,更强调创新源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对主体间的互动性要求更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