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咨询师普通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咨询师普通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无脊椎动物发展到环节动物阶段如蚯蚓时,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它们能够对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产生了心理现象。

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

脊椎动物有了脊髓和大脑,能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而不只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即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

灵长类动物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但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我们把人的心里叫做思维、意识、精神。

环节动物开始有了心理。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是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却不是产品。

(三)心理是在神经系统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四)心理现象既是机能又受制约。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科学心理学的建立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的纷争第四单元研究方法不作为考试重点。

如有兴趣,可结合其他各科研究方法综合学习。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神经系统构造及功能一、神经元及其功能神经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大量神经细胞体集中的地方叫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把中枢神经系统和各个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内脏系统练习起来的一根根神经,组成了外周神经系统,或叫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

树突接受刺激,轴突传递刺激。

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它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地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叫反馈。

、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

(一)12 对脑神经和31 对脊神经从解剖上看,外周神经包括12 对脑神经和31 对脊神经。

(二)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从功能上划分,外周神经可分为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

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

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活动的神经,又可分为机能上拮抗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一)脊髓(二)脑干脑干包括延脑(又叫延髓)、桥脑和中脑三个部分,它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脑干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三)间脑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个部分构成。

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下丘脑调节着内脏系统的活动。

(四)小脑小脑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四、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惯用右手的人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不需要语言参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

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不作为本章考试重点。

但由于其与实际咨询工作关系紧密,建议课外拓展学习。

同时,建议结合变态、诊断部分相关知识进行理解。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第一单元感觉概述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两者成反比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和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不作为考试重点第三单元感觉现象一、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二、感觉后像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象。

三、感觉对比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四、联觉联觉:本来是一个刺激能引起一种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感觉,这种现象叫联觉。

这四点要求:知道定义,会举例子。

第四单元各种感觉一、视觉一)视觉的适宜刺激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一780纳米(mr)之间的电磁波,这一段的电磁波也叫光波。

二)视觉器官锥体细胞呈圆锥状,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在强光下起作用,所以叫明视觉器官。

锥体细胞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这是明视觉。

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在弱光下起作用,所以叫暗视觉器官。

杆体细胞只能物体的明暗和轮廓,这是暗视觉。

(三)颜色视觉1.颜色的特性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

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光越强,看起来越亮。

饱和度取决于色彩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越大。

色光的混合是相加的混合2.颜色混合颜料的混合是相减的混合3. 色觉异常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的。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

二、听觉(一)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感受性16~20000 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由于外耳道的自然共振频率在3000 赫兹左右,加上中耳机械传到的特点,使得人们在听阈范围内对1000Hz~4000赫兹的声音最敏感。

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

(二)听觉器官不作为考试重点三)听觉的特性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嗅觉、味觉、平衡觉、皮肤感觉和运动觉不作为考试重点内脏感觉的性质比较模糊,定位也不准确,还具有放射的性质。

痛觉最难以适应。

痛觉不作为考试重点第五单元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定义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要求知道定义,会举例子)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一、空间知觉大小知觉、形状知觉和方位知觉不作为考试重点(四)距离知觉距离知觉:距离知觉是判断距离远近的知觉,又叫深度知觉,立体知觉。

二、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

三、运动知觉不作为考试重点四、错觉错觉: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很难克服的。

错觉说产生的歪曲还带有固定的倾向。

第四节记忆第一单元记忆及记忆过程一、记忆的定义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种类记忆种类(5种类):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记忆过程(3环节):1、识记2、保持3、回忆(再现)和再认四、遗忘及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艾宾浩斯自己给自己做记忆实验,他用的记忆材料叫无意义音节遗忘的速度越来越慢第二单元表象一、表象的定义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做表象,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

二、表象的特征和作用表象的特征:直观形象性、片断不稳定性、可操作性、概括性。

想象:想象就是运用已有的表象,对其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第三单元三个记忆系统一、三个记忆系统的定义不作为考试重点二、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及相互联系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造成,或因干扰造成。

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叫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开头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首因效应或首位效应。

系列末尾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近因效应或新因效应。

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象第一单元思维概述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一)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二)思维的特征:了解间接性和概括性的定义和举例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一)分析和综合(二)抽象与概括。

第二单元思维的种类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的形态,我们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按照探索答案方向的不同,分为符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又叫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按照是否具有创造性,分为创造性思维和再造性思维。

第三单元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概念的掌握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位。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内涵和外延是反比关系。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一)问题解决的定义(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迁移的作用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迁移有两类,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2、原型启发的作用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做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3、定势的作用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准备就叫定势。

第四单元语言与言语一、语言与言语四、区别: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三、言语运动中枢机制:(一)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分,此中枢受损伤——表达性失语症(运动性失语症)。

(二)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位于顶叶、枕页、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受损伤——接受性失语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