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液体压强评课稿

液体压强评课稿

《液体的压强》评课稿今天有幸听了高楼镇中施林飞老师上的这一节课是一节有创意、较为生动的教学演示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今天教研活动的主题: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设计巧妙、直观、生动,整个实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动、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过程亮点:(1)引课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自己改良的裂桶实验装置:让学生将连着橡皮管的塑料瓶举高,让其中的谁不断流入连接的橡皮管中,橡皮管下面连接一个塑料袋,当瓶子被举到一定高度以后,学生能看到塑料袋发生了炸裂,设疑质疑,打开学生想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2)体现了科学是实验科学的特点:本节课实验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教师在设计实验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设计合理,在课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演示实验的器材都是经过施老师自己改进过的,实验现象和可见度更加明显,更容易使学生感到实验的可信度;把课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本节课设计的拓展实验:利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突破了本节的难点,设计巧妙。

(3)在知识的传播上注意方法:观察实验是科学基本教学方法,猜想和控制变量法是科学中重要的方法。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中充分渗透了这些方法(4)贴近生活,体现了科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能通过模范,自己设计出整个探究步骤,并进行实验。

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改进意见:(1)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

本节在液体压强概念的引入为难点之一,可以从固体压强进行一个迁移,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本节课没有讨论和合作交流过程,使学生缺乏这种能力的锻炼。

(3)反馈不足:学生提出其他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时答题方法不明确,没有进行反馈篇二:说课一等奖《液体的压强》说课稿《液体的压强》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液体的压强》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十章第二节内容,《液体的压强》是学生学习了《压强》后对压强知识的延伸。

学习本课既能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也能让学生懂得不但固体会产生压强,液体也会产生压强。

而且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也为今后学习浮力做好知识铺垫。

所以本节是联系前后知识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我安排了“设计实验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和“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

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并学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自主设计实验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通过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军事纪实》:《极度下潜》的视频片段的观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通过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和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四)、教学准备:1.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2.演示器材:四面贴有橡皮膜的立方体一个、液体底部和侧壁压强演示仪一套、u型管压强计一套、烧杯、水、2个塑料瓶、水槽、红色盐水。

3.学生实验器材: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u型管压强计二、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已具备了初步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对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已不再陌生,具体操作时,教师适当引导即可。

三、教法学法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这堂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演示实验和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播放《军事纪实》:《极度下潜》的视频片段,提出问题。

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演示实验,探知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有压强、液体容器底和容器壁侧压强1、将四面贴有橡皮膜的立方体竖直放入水中,可看到立方体四面的橡皮膜都有不同程度的向框内凹陷。

2、在装满水的塑料瓶的侧壁扎个小孔,观察现象。

3、在装满水的塑料瓶的瓶底扎个小孔,观察现象。

(三)、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的探究,能让学生体验整个探究过程,是本堂课的重点。

而其中设计实验及学生完成实验操作既是本堂课重点,又是难点,具体的教学过程为:1、提出问题: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为引导学生根据直观的现象进行合理猜想,我设计如下:实验演示1:把一个顶部和底部扎有小孔的空塑料瓶压入一桶水中,可观察到底部水流速快。

实验演示2:在水槽中装一定量的水,将两侧扎孔,装有红色的盐水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使瓶内、外液面相平时,松开堵在小孔的手指,可看见红色的盐水流入水槽。

展示学生可能的猜想:猜想1: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深度有关;猜想2: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猜想3: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方向有关??实验时需要比较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教师出示测量工具:u形管压强计,简单解释其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

3、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根据猜想,小组间通过讨论,共同设计的实验步骤:探究1:研究在水下同一深度处液体压强的特点探究2:研究在水下不同深度处液体压强的特点探究3:研究液体内部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师: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根据探究步骤,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课件展示)4、根据设计,进行实验实验指导:(1)老师提示:提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课件展示)。

(2)实验过程中巡视学生,多发现学生的亮点和不足,适时帮助,评价学生,使之操作规范,达到自主探究的目的。

5、对比交流,归纳结论: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及现象,并进行交流讨论、评估,然后师生共同整理,得出结论。

(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应用表格数据,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结论,课件展示。

6、联系生活实际回答1:你见过活的深水鱼吗?为什么?2:潜水员下潜时为什么有极限?3:为什么水坝总是上窄下宽的?4:阅读帕斯卡“杯水裂桶”的小故事,解释为什么杯水可以裂桶?五、课堂小结:让学生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有何收获?六、板书设计:(课件展示)一、液体的压强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2、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二、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1、液体的深度:同种液体深度增加,压强也增大。

2、液体的密度: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3、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篇三:液体压强说课稿液体压强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科书全册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二节《液体压强》。

第十四章的内容是本册书的一个难点,而液体压强又是本章的一个难点。

因为液体压强较抽象,不象固体压强那样容易理解。

其中本章的第一节压力和压强,液体压强的实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又是以后学习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本节课可以说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所以学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根据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对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认识。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液体压强的应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大纲对本节课的内容要求达到“理解”。

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我确定的教法为:引导发现法。

为了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学习过“压强”,学生对压强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但未上升到理论高度。

我把上节课做过的实验以“填空题”的形式给出,使旧知识得以重现,再利用一些生活常见的现象,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引入新课: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进入本节课的新课教学。

(三)进行新课:一、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潜入水中,就会感觉耳膜痛,潜水艇为什么要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呢?有生活实例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意识到液体也有压强。

1、液体外部压强接着教师拿出一个塑料袋让学生观察,学生看到袋子是瘪的。

教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将水装入袋子里,在装水的过程中,让其他的同学观察袋子的变化,(袋子向外突出来了,而且装的水越多袋子突出的程度越大)。

这说明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什么呢?学生思考。

若学生想不出来,教师可以用针扎袋子,学生会看到水从侧壁流出来,这是因为水具有流动性,而水总是向低处流,是由于水受到重力的作用。

教师总结:液体外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的侧壁有挤压作用。

2、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提问:液体外部有压强,内部是否也有压强呢?(提示学生回想前面的两个问题,学生不难知道液体内部也有压强。

)提问:液体内部压强又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液体压强计,并简单介绍它的结构、用途。

在课前就已经准备好的装置,为方便学生观察,可在液体中加些红墨水。

用压强计按照教材86页的演示实验操作,请同学观察、讨论、归纳而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篇四:液体压强说课稿《液体的压强》说课稿作者:潞田中学温和训各位评委,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下面我从六个部分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液体的压强》是学生学习了《压强》后对压强知识的延伸。

学习本课既能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也能让学生懂得不但固体会产生压强,液体也会产生压强。

而且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也为今后学习浮力做好知识铺垫。

所以本节是联系前后知识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把这节课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讲的是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大小,连通器的原理及其应用安排在第二课时。

今天我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愉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