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美学史0

西方美学史0

读书报告题目西方美学史姓名:韩璐学号: 2013300444 所在学院:西语学院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美国文学导师:姜涛《西方美学史》读书报告外语学院韩璐《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的作品,是关于西方美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史,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这部作品对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由于这部作品的深广影响。

他的些许不足几乎变成了整个西方美学史研究的不足。

《西方美学史》是一部美学史但并不单一的只是纯粹美学理论的历史,而且还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或者说在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背后,我们所感受到的乃是各个时代人类精神脉搏的跳动,这是一种精神的还乡历程。

作者在本书最后一章谈到他编写时的立意说:“我们只就每个时代中挑选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对每个代表人物也只约略介绍他的主要论点,挂一漏万是势所难免的。

挑选的标准是他们要确实能代表当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说明历史发展线索。

”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次第概述了古希腊罗马以来欧洲一些重要美学家的论著。

它以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发展、演变和斗争为纲,对美学史上的几个基本问题:美的本质、形象思维、典型人物和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作了相当细致的分析介绍,并对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这几个或其中某一个问题所持的基本主张,以及他们在美学史上的建树与得失都给予了相应的评价。

就以“美的本质”来说,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对于美学中的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是各个不同的,甚至是千差万别的。

作者将他们的看法大致归结为这样两个方面,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

有的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有的只重内容,轻视形式;也有的企图使形式和内容、理性和感性按照他们的需要而相互结合。

在具体论述时,又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所侧重地分别介绍了古典主义美学的“美在物体的形式”说,新柏拉图主义和法国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则又提出“美在于完善”。

英国十八世纪的经验主义美学把“美的本质”这个问题的重点,从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分析转到对美感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

所以他们强调:美在于愉快。

而法国启蒙时代的美学,以狄德罗为代表,主张真善美相结合。

在具体说明什么是美时,狄德罗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美在于关系。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看到了他们以前的美学史上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相互割裂的局面,于是从唯心主义出发,提出了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的论点。

诚然,他们两个也各说各是。

康德用主观唯心主义来调和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的矛盾,黑格尔则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立场来阐释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前者的内容是超验的理念,而后者的内蕴则是绝对精神。

十九世纪中叶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史上最大的,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是,竖起了美是生活的重点。

作者在介绍不同时代及不同学派的美学思想时,做到了“史”与“论”的结合,因而相当清晰地给读者勾勒出了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轮廓。

他不是把美学史上各种流派当作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纯粹的思想材料来加以介绍,而是把它们放在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尤其是阶级根源上来进行分析,同时还扼要地说明了它们在历史上的承续关系。

例如,作者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对于最美的形式所持的论点时,不仅将其同古希腊罗马时代毕达哥拉斯、亚里斯多德、圣奥古斯丁及圣托马斯关于形式美的看法相比较,相鉴别,并且还指出它对后来德国启蒙运动时代文克尔曼、莱辛以迄于康德等人的形式美的影响。

这样,就便于我们把了解到的有关形式美的知识串连起来,既见出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在形式美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论点及其不同的侧重面,同时又能见出形式美的思想在美学史上的一个衍化的过程。

这种“史”与“论”的结合,应该说是《西方美学史》的显著特色之一。

近代和当今欧美各国的美学史著作,对于俄国十九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十分轻视,甚至不屑一顾,好像世界上根本就不曾有过这样的美学思想。

这完全是一种阶级的偏见。

编著者可以根据他自己的学术观点对美学史上的各种有代表性的美学流派或褒或贬,只要能持之有故,都是可以允许的。

但是,如果基于自己的偏见,对美学史上某些不应忽视的美学流派闭起眼睛,采取不承认主义,任意宰割历史,则是不足为训的。

在这方面,《西方美学史》的另一显著的特色,就是比较全面。

例如,朱先生就专章介绍了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

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充分估计和高度评价了他们在美学史上的重要建树,同时也分析了他们的弱点。

克罗齐虽然宣称他是黑格尔的信徒,但他的“直觉”说不膏是从黑格尔所达到的地方倒退了回去,也大大落后于康德的某些成就。

克罗齐的美学思想直接影响了近代西方颓废主义的文艺思想。

作者早年受过克罗齐“直觉”说的影响,宣传过他的美学思想。

解放后,他曾著文进行了公开的自我批评,今又在《西方美学史》里对克罗齐的直觉主义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相当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批判。

美学史著作和美学论文的语言都比较艰涩,兼以所研究的问题又相当抽象,因此,一般读者或初学者往往望而怯步,不敢问津,即使硬着头皮读下去,也总是感到味同嚼蜡,兴味索然。

《西方美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用浅显明白的语言来说明非常复杂、抽象的问题。

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这不仅要求对美学史有相当高的造诣之外还需要具备善于深入浅出地说理和驾驭语言的才能。

《西方美学史》援引了相当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作者在《序论》里告诉我们说,他在搜集和翻译原始资料方面所花的功夫比起编写本身至少要多两三倍。

用意是要有史有据,不要凭空杜撰或道听途说。

须要在这里略加说明的是:西方古代及近代重要的美学著作,解放后虽然也出版了几种,但为数有限。

而《西方美学史》所涉及的美学家和美学流派又比较多,为了尽可能使读者在所接触的范围内直接了解到古代和近代许多美学家的思想,作者在编写的过程中用大量的劳动来翻译原始资料。

就是对于已经有了汉文译本的美学著作,朱先生在引用时还对照原著进行了一番校订。

这种严肃的治学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所以,《西方美学史》的第四个特色,就是文字平易,说理透彻,材料丰富。

作者认为,新古典主义者之“自然”,还不是感性现实世界,而是人性。

新古典主义坚信“艺术模仿自然”,把自然等同于真理,在自然与文艺的关系上,站在现实主义立场。

他们强调亚里士多德的“尽情尽理”,即所谓“逼真”,并认为做到逼真的唯一途径是刻画典型,而他们对典型的理解仍局限于贺拉斯的定型与类型的看法。

但他们并未真正理解“逼真”的含义。

从后来康德的观点看,康德关于典型的看法相对进了一步,他提出“理想美”、“审美意象”的观点,正是“典型”。

特别是有关审美意象的讨论,第一,就成因说,审美意象是由想象力形成的,但也要根据理性观念;第二,就性质说,审美意象是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第三,审美意象因其具有高度概括性,因而在作用上能以有尽之言表达无穷之意,从感性到超感性,使人感觉到超越自然限制的自由。

因此,康德强调审美意象尽管与逻辑概念对立,但在最具高度概括性上也“力求接近理性概念”,是一般与特殊的统一,带普遍性。

总之,康德认为艺术典型在表现能力上表现为概括性与暗示性,达到可能的最高度,即根据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第二自然”,这就是“逼真”,并非单纯模仿自然,而是在一般的特殊化、个性化中,从有限见出无限,从个别见出一般,实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这就对布瓦罗的观点进行了较有力的驳斥。

然而,康德尽管看到理性派单纯强调理性的片面性,并在“天才”(艺术创造)中指出天才的独创性和自然性,反对理性派新古典主义单纯的模仿和呆板的正确性,却因其自身立足于理性主义立场来试图调和理性主义美学与经验主义美学,造成了处处看到对立,在将必然归于物质,将自由归于心灵而造成分裂后又来设法将二者重新嵌合。

从这点来看,后来的歌德又进了一大步。

典型实质上就是一般与特殊的统一这个大原则之下的一个特殊事例。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明确提出,诗虽是写个别事物,却要同时见出一般或普遍性。

贺拉斯把典型窄狭化为“类型”的看法,把典型看成同类事物的共同性或“常态”,模糊了事物本质与偶然性的区别,造成文艺抽象化与公式化,为一般而牺牲特殊。

“理想与特征的对立,其实也就是文艺应从主观概念还是应从客观现实出发的问题,是典型应被理解为抽象化和普遍化,还是应理解为具体化和个性化的问题,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艺理想的分歧也在此见出。

”在早年的判断中,歌德曾把特征和有生命的整体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多少见出点特征与本质的关系,但当时仍以主观情感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对于特征和美的关系尚未明确提出。

及至后来游历意大利回来后,歌德把特征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考察,触及了内容与形式的联系,表达了“类型不能表现出本质”的观点,说明了个别的东西不抛弃有意蕴的崇高的东西,就是既要显出特征,又要保持古典的理想。

这作为一个矛盾只能由美来解决,因为美“使抽象的本质获得具体感性的形象,是理想不只是冷静而严峻的抽象形式,而变成有血有肉的东西”,这也就是理性与感性、一般与特殊的统一,这正是歌德心中的美的典型。

歌德的观点是建立在他的创作基础上而非静思玄想上的,总的来说,他对典型的辩证统一的看法是唯物主义的。

而席勒借游戏冲动,以一种文化教养的“第三种冲动”的姿态来消除强迫,恢复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自然状态的统一。

不同于英国经验派把美和生活等同,亦不同于形式派把美和形式等同,他指出“活的形象”作为最广义的美,这种游戏冲动的对象,在我看,应当是美的最完满的典型了。

到了黑格尔,他强调“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美学》中,认为美学应当是“艺术哲学”,直接轻视、排除自然美,认为艺术美当然的高于自然美。

这一轻视是来源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认为美是显现理念即绝对精神的,当然是无限、自由、独立自在的,而自然是相对的、没有自由和独立自在性的。

理念作为绝对精神,特点就在“自在自为”,也即“自由自觉”,而自然是不具备这一特点的。

黑格尔以为美是“寓杂多于整一”,而自然美的缺陷在于动物只“自在”而非“自为”的,没有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即还不能自觉美。

由于自然美的这种缺陷,,艺术美才有必要。

另外,黑格尔轻视自然美的另一重要原因与其反对崇拜自然的浪漫主义的、人本主义的倾向有关。

黑格尔将美局限于艺术美固然有其理由,也起到了对萌芽的自然主义倾向的批判作用,基本符合现实主义的文艺观点。

黑格尔认为应当是自在自为的人才能体现理念,因此也应当是典型的人物性格。

他认为艺术理想中的性格应当具有丰富性、明确性、坚定性,反对抽象化,也反对感伤的颓废的浪漫主义倾向。

《西方美学史》是一部经典的著作。

纵观对于典型以及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关系,大体就是理性与感性、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证实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