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连杆课程设计ansys workbench
连杆课程设计ansys workbench
连杆几何参数在目标驱动前的特性
连杆杆长的特性
连杆小头外径的特性
连杆和衬套的安全系数的响应特性
铜环安全系数的响应特性
连杆安全系数的响应特性
以安全系数为目标的驱动优化报告
优化安全系数后的受载求解情况
驱动优化以后整体位移变形图
驱动优化后等效应力图
谢
谢!
• 在原来的分析中采用了四种接触方式,有 bonded,frictionless,rough,frictional_0.15,但是经 过仿真分析以后发现,连杆和衬套在frictionless 和rough两种接触方式下是危险工况,所以只采用 bonded和frictional两种接触方式对比分析。
第一种接触方式:Bonded 的分析
Chang e (%)
No Elem des ents 256 292 2
0.1952 106 9 057
0.2299
149 7802 68
4.4、总结
• 结论: • 从表十二中可以看出,三种类型的单元大小唯一 的收敛性都很小,三次计算的结果非常接近,无 论单元大小如何,位移都趋向于收敛。
连杆小头与衬套接触方式的对比分析
1.5、总结
• 由表1中,通过对比分析,数据二时的数据更符合 设计的要求,因此数据二是相对最佳的情况,既 符合强度要求,又能达到并高于所要求的设计安 全系数。通过不断地选择合适的尺寸,使连杆模 型既符合强度要求,又能达到要求的设计安全系 数,取得最优解。
二、三维连杆简化模型的静力学分析
• ANSYS Workbench中的Design Modeler(DM)最重要的目标是为分 析环境提供几何模型,而且三维模型比二维模型更能真实分析求解实 际情况。
1.1、二维模型的网格划分
• • • 网格划分方法:自动划分; 材料:连杆本体:40Cr,连杆小头衬套:铜; 网格划分规则:自动划分; 网格规模:1mm 节点数:2135 单元数:596;
1.2、二维模型的加载
• • • 载荷为轴承载荷(Bearing load):分布在小头夹角为90度的内壁上 约束为圆柱面约束(Cylindrical support):施加在连杆大头夹角为90 度 的内壁上 轴承载荷的计算:F=PS=57* *2* Π*5 ÷4*3* ÷2=612.3N
四、收敛性分析
• 若单元的插值函数是完备而协调的,当单元尺寸不断缩小而趋于零时,有 限元解将趋于真正解。在有些情况下,如果用于有限元场函数近似解的多 项式展开能精确地拟合真正解, 则在有限数目的单元划分 (甚至仅仅是 一个单元) 的条件下也能得到精确的解答。 • • 在物理意义上,有限元模型不正确,出现奇异: • 1) 如果使用点载荷做塑性分析,将不会得到收敛结果。因为,在节点上 产生奇异,有应力集中,则应力是无限大的。局部的奇异会使整个结构不 收敛。 • 这对于接触分析也是一样的。如果简化结构或用太粗的网格,造成接触区 域是点接触二部是面接触,很有可能是问题不收敛. • • 在数值意义上,有限元模型不正确 • 2) 在接触分析中有刚体位移经常会导致发散.这能导致以下结果:我们总 是认为在几何上,模型的间隙为零,在有限元模型上也应该是零。但是由 于数学上的近似和离散,这是不必要的。实际上这会导致发散。
4.1、应力的收敛性分析(按8%计算)
Equivalent Stress (MPa) 1 175.88
Chang e (%)
No de s 19 72 3
Elem ents 2753
Equivalent Stress (MPa) 1 132.6
Chang e (%)
No Elem des ents 138Leabharlann 144 6具体任务的完成与分析
• 一、二维连杆简化模 型的静力学分析
ANSYS Workbench 允许在 DM中创建表面体,并将线体的 边作为边界,即由线生成面。 二维分析的结果和三维实体分 析的结果有相当的差别,不能 用来代替对整个结构的整体分 析结果。二维只是平面分析。 不考虑扭转,一般来说规则的 结构就用二维分析就行了。
2 222.99
23.624 89 55 7
5501 5
2 144.08
8.2921 927 4501 2
4.2、总结
• 结论:
• 从表八中可以得出,当单元大小为1mm时的计算结果为 23.624%,误差较大,计算过程费时,达不到要求;当单 元大小设计为3mm时,计算结果为10.186%,结果得到了 改善,与设定变化率逐渐的缩小,接近设定的变化率,且 保持在10%左右,继续优化;当单元大小设定为5mm时, 即继续加大单元的大小,结果变化率为8.2921%,误差很 小,达到了所要求的变化率,此时的收敛性很好,达到了 设计的要求;因此,进行应力收敛性分析时,适当加大单 元大小,应力发散的情况就会变小,结果就可能达到收敛 。
1.3、不同尺寸二维模型云图
数据一 数据二 数据三
1.4、不同尺寸二维模型数据
数据一 1.小头外径:R12 3.大头外径:R22 4.过渡圆角:R1 5.大头圆心与小头圆心的 距离:77 6.夹角:40度(小头与杆 身) Nodes:2399 Elements:684 最大应力:143.45MPa 最小安全系数:4.5286 数据二 1.小头:外径:R13.5 3.大头:外径:R23.5 4.过渡圆角:R0.8 5.大头圆心与小头圆心的 距离:77 6.夹角:46度(小头与杆 身) Nodes:2406 Elements:688 最大应力:124.87MPa 最小安全系数:5.2077 数据三 1.小头:外径:R14 3.大头:外径:R24 4.过渡圆角:R2.5 5.大头圆心与小头圆心的 距离:60 6.夹角:40度(小头与杆 身) Nodes:2635 Elements:762 最大应力:130.08 最小安全系数:5.2693
分析所需数据及要求
• 1.材料:连杆本体:40Cr结构钢;小头衬套:铜 • 2.厚度:连杆杆身和大头:1.5mm;小头:3.0mm (杆身和小头的过渡处有R2的过渡圆角) • 3.载荷:轴承载荷,分布在小头夹角为90度的内 壁上 • 4.约束:固定约束,施加在连杆大头夹角为90度 的内壁上 • 5.40Cr材料:弹性模量:210GPa;泊松比:0.3; 屈服极限:850MPa;设计安全系数:6 • 6.铜材料:弹性模量:120GPa;泊松比:0.33; 屈服极限:250MPa;设计安全系数:4
4.3、位移的收敛性分析(按8%计算)
Total Deformation (mm) 1 1.9649e-002 2 1.9687e-002
Chang e (%)
Nod Elem es ents 297 64 5072 6550 4
Total Deformation (mm) 1 1.956e-002 2 1.9605e-002
连杆简化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分析任务
• a.对图一所示的连杆的二维简化模型进行有限元 分析,确定该设计是否满足结构的强度要求;若 强度不够,修改设计直至最大应力减小至材料允 许的范围内。 • b.采用三维结构对图示连杆进行强度分析,与二 维结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 • c.对结构进行参数化研究与目标驱动的优化设计
最大应力:121.8MPa 最小安全系数:4.5546
2.5、总结
应力值较大,出现了奇异,且出现最大应力的部 位区域很小,分析可能是与实际的工况不符合, 模型尺寸不符合实际. 改进方案:模型尺寸大小,使求解结果接近理论 值。 由表2中,通过对比分析,数据三时的数据更符合 设计的要求,因此数据二是相对最佳的情况,既 符合强度要求,又能达到并高于所要求的设计安 全系数。通过不断地选择合适的尺寸,使连杆模 型既符合强度要求,又能达到要求的设计安全系 数,取得最优解。
150.66 MPa 0.028934 mm 0.02692 mm
选择最佳接触方式
• 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采用bonded的接触方式, 所有的值都教frctional_0.15的小,连杆和铜环衬 套都相对教安全。所以连杆小头与铜环衬套之间 采用bonded的接触方式。
参数化研究和目标驱动的优化设计
3.3、不同尺寸三维模型云图
数据一 数据二 数据三
3.4、不同尺寸三维模型数据
数据一 数据二 数据三
1.小头外径:R9.5 2.大头外径:R20 3.过渡圆角:R2 4.大头圆心与小头圆心的 距离:77mm 5.夹角:40度(小头与杆 身) Nodes:2312 Elements:272
最大应力:191.01MPa 最小安全系数:2.551
• 在进行参数化分析和目标驱动优化时,是以连杆 整体和衬套整体各自的安全系数作为驱动的相应 量,在DM模块中将连杆小头的外径和连杆的杆长 (连杆大头圆心到连杆小头圆心的距离)作为参 变量,在DX模块中进行目标优化驱动,即让它们 各自的安全系数尽量满足设计要求。在进行目标 优化驱动中,可以设置多个参变量,但是在研究 哪些参数对驱动优化结果的影响时,可以一个一 个添加,多多尝试。
2.1、二维模型的网格划分
• • • 网格单元:四面体; 材料:连杆本体:40Cr,连杆小头衬套:钢; 网格划分规则:tetrahedrons ;单元大小:1mm
2.2、二维模型的加载
• • • • 载荷为轴承载荷(Bearing load):分布在小头夹角为90度的内壁上 约束为圆柱面约束(Cylindrical support):施加在连杆大头夹角为90 度的 内壁上 轴承载荷的计算:F=PS=57* *2* Π*5 ÷4*3* ÷2=612.3N 圆柱面约束:轴向自由(free)
整体位移变形图
等效应力图
小扇形接触面位移变形图
第二种接触方式:Frictional _0.15的 分析
整体位移变形图
等效应力图
小扇形接触面位移变形图
bonded和frictional两种接触方式的 对比分析 Frctonal_0.15 Max Value Bo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