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报告以村为例
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以永济镇柏马村为例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为了解中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区域新农村的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提供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现将永济镇柏马村的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柏马村的自然状况与经济发展现状
柏马村位于永济镇的东北部,下设十三个组,现有人口1855人,545户,全村劳动力1003人,外出务工人员800人左右。
全村总面积,其中农田1522.5亩,山林面积505亩,水塘口。
柏马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全村主导产业是农业和畜牧业。
主要农副产品有:水稻、油菜、时蔬。
在畜牧业方面,主要是养猪和养鸡。
同时,由于柏马村人多地少,因此也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村,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多是一些老弱妇孺。
二、柏马村基本情况和民主建设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的政策出
台,柏马村在经济机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生产发展情况
柏马村现有耕地1522.5亩,人均耕地面积0.8亩。
产业发展主要以水稻、油菜种植、生猪饲养和水产养殖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
全村现有水稻1400亩,年产量1015吨;油菜800亩,年产量52吨;生猪存栏800头;水产343亩,年产水产产品29吨。
(二)有关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
在有关农村支农政策的贯彻执行方面,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有力地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取得到进一步发展。
现在柏马村基本上实现了组组通公路、通电、通有线、通电讯及网络。
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政策共120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相应的救助。
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参保率达到。
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到1424人,覆盖率达到90%。
能够说国家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有力地贯彻落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本建立了全村的社会低保体系。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柏马村的“两委”班子共有5人,其中:女干部1人,党支部委员人,村民委员会委员人;全村共有党员37人,其中男性党员34人,女性党员3人;基层组织的运作上,全村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在村务公开方面、做到了财务公开、政务公开,
使村民及时准确的了解村里的各项有关情况;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柏马村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指导原则,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使柏马村的基层民主呈现出有序和谐的景象。
三、柏马村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一)领导班子团结奋进、群众热烈拥护
领导班子的团结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事业的前提和基础,领导班子的团结对内能够提升每个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奋进性,产生“聚变”效应;对外能够树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形象,形成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核心,形成和人民群众的“共振”,有力地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永济镇党委始终把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放在重要位置,经过换届选举对群众不满意、意见较大的村干部进行调整,配强支部领导班子,加强班子思想教育,促进班子团结,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民主决策,树立了领导班子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最后镇村两级班子成员面对困难和矛盾都能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先,团结协作,风雨同舟,这也是新农村建设取得进步和成就的前提、基础。
(二)毗邻耒水湿地公园、旅游资源潜力巨大
观飞鸟、赏宜园,游耒水、品人文是耒水湿地公园的四大特
色。
当前耒水湿地公园已经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核心旅游景区。
柏马村正位与大众村和太河边村(宜园所在地)之间,加之由永济籍在外成功人士蒋从军先生出资8000余万,拆除梅园旧民居,重新规划,借鉴中央新农村试点——贵州湄潭的建设风格,设计建设成了具有明清风格的民居别墅群、宾馆、游客服务中心、休闲中心、幼儿园、医务所、农业科技园、10000平米的标准化厂房,能够说本地丰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外加本籍成功人士的助推有力地推进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建成后的别墅群将提供给柏马村八组200余人56户村民每户一栋,并配套周边一流附属设施,使之成为一个山水相映的园林式养生园、现代农业观光园和户外运动体验园。
借由以上有利条件,把柏马村打造成一个具有湘南风情的休闲生态旅游区,依托耒水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休闲圣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群众思想观念前卫、住房建设积极性高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原来的老房子已无法满足现在的居住条件,因此群众在解决温饱之后,为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住房建设已成为现行首要考虑的问题。
加之很多群众把建房当做自身的终身大事,因此在住房建设上投入了较大的资金和心力,认为建成一栋高档次的住房是自己人生成就的象征,再加上政府的正确有效引导,住房建设有力推动了永济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使新农村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