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活动小学活动方案小学支教活动小学活动方案小学支教活动小学活动教案课题: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程小学活动第一章小学活动概述,课本第 1—27 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学活动的意义、特点、教育作用和活动原则;理解小学活动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了解小学设置活动课的意义及原则。
(2)过程与方法:掌握小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全面认识小学活动,理解小学活动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了解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并引发其思考。
教学重点:小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小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法;小学活动课程设置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教学难点:小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法;小学活动课程设置的理论的理论依据。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小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培养,我们这门课也就应运而生了,《小学活动》这门课是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产物。
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小学活动。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们要学习的是这本书的第一、三、四章的内容,分四次课讲完,希望同学们能耐心配合。
二:新授。
第一节、小学活动一、小学活动的定义(P3)小学活动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小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大家在分析定义的时候应该注意实施者、对象、如何实施、还有活动的性质等等,就是谁、对谁、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做这几个方面。
在小学活动的定义中,我们要注意:(1)主体:学校;(2)对象:小学生;(3)内容:教学任务以外的活动;(4)性质: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的教育活动;(5)目的:教育的目的。
这样我们就把一句话定义划分成若干个要点,在考试的时候只要抓住要点就可以了。
二、小学活动的特点(P9):【看教材】(1)自愿性和选择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活动。
(2)自主性: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教师给予其一定的指导。
(3)灵活性和多样性:活动的组织形式不受教室的限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实地调查、游戏、报告会等等进行。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活动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灵活地调整活动进程。
(4)内容开放性:不受已有研究的限制,在活动中,可以探索新方法,总结新规律。
(5)竞争性和激励性:在课内知识学习中也会存在竞争性,我们在学习中取得一定的成果就会感觉自我价值的提升,激励自己继续努力。
(6)创造性:学生通过手脑并用,在实践中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各种可能性,能在探索中不断创造。
三、小学活动的意义:P3-9 (一)满足小学生活动的需要。
1、需要(1)马斯洛:说到需要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就是马斯洛。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
(1968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26 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1哈洛的指导下,1934 年获得博士学位。
之后,留校任教。
1935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
1937 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
1951 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
1969 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戴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 >和>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2)理论:生理需求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吃饭、穿衣、性欲、住宅、医疗等等。
如果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安全需求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社交需求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觉,无法度量的。
尊重需求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
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
第一,五种需要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排列。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第二,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第三,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第四,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
(3)评价:但是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吧需要层次看成是一定的程序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在抗战时期,比如江姐,秋瑾她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在那种严刑拷打下也不屈服,这种现象,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无法解释的。
2、小学生发展特点:小学生对活动的需要是儿童身心发展固有的特点,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
(1)认识需要是小学生的主导需要,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
大家都知道小学生一大特点就是好奇心,什么都不懂但是什么都要问,这就体现了小学生的人是需要;(2)交往需要是小学生最基本的社会需要。
小孩子玩游戏总是喜欢一块玩,而且,小孩子们很容易就能打成一片;(3)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的产物。
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最喜欢听大人夸他们真厉害、真棒,这就是一种成就需要。
【看教材】(二)为道德发展提供动力(三)激发学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2 (五)形成完整的品的心理(六)促进管理能力的发展。
(七)有利于小学生良好性格、习惯的养成(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四、教育作用 P12-13 【看教材】(一)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二)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三)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往能力(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五)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五、小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法 P14-18 (一)组织形式: 1、个体活动。
个体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种方式。
个体活动的最突出优势在于使每个学生个体在各方面的提高和锻炼都较有保证,因为活动是独立的,任务的完成和作品的产生或其中某个部分的制作都主要靠自己的力量。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指在统一的时间内,以学生的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如奥林匹克数学小组、数学门诊部,也有综合性的兴趣小组,可按兴趣分也可按年级分。
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比个体和小组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人际交往环境,以及提出了更强的人际合作的要求。
具体形式有报告会、节日纪念日、玩会、讲座、竞赛活动、服务活动等等。
(二)活动方法: 1、观察法:眼睛是接受信息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训练学生良好的的观察能力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但是观察不是看热闹,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其次要实事求是,再就是有正确的观察方法。
2、实验法:我们的一些理论研究都离不开实验,实验就是通过大量的个别现象揭示普遍现象的一种方式,可以利用一定多个仪器设施,控制模拟自然现象从而获得科学结论,做实验这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能力,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价值观。
3、参观法:就是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是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的方式。
在济南的小学里边,他们会经常组织参观活动,这根家长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第二节小学活动课程小学活动对小学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小学活动课程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之一。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六项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倡导全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为目的。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的关系,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注重均衡性、综合性与选3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基,处理好现代社会生活、知识领域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窄旧的现状;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方式多样、关注结果与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二、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指“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也叫做生活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