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教师的人格
第三, 由于“ 满街都是圣人” 第三 , 由于 “ 满街都是圣人 ” , 所以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1]就成为人格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就成为人格 修养上的必然要求。 修养上的必然要求。为此,中国文化中产 生了丰富的人格修养的具体方法,同时教 育制度也为学子们“学为圣贤”的学习提 供了制度上的保证(科举制度等是否真正 作到了这一点,又当别论)。 沿着上述思路,中国古代文化(这里 讲的主要是儒家学派)在人格修养上作出 的贡献集中表现在下面两点上。
其一, 其一,许多思想家都强调立志对于人格修养的意 或者说人们将圣贤人格所谓修养的最终目标。 义,或者说人们将圣贤人格所谓修养的最终目标。比 如朱熹就说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 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而今人贪利禄不贪道义, 要作贵人不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1]王阳明说: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末有不本 于志者”“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 所底乎?”[2]“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 矣”并不是说只要立志就够了;或者,真的立志为圣 贤的就一定会成为圣贤。甚至孔子也曾经对自己的学 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说“圣人,吾不 得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3]。古人的真实策略 是“取法乎上得其中”,即便不能成为圣贤,在人格 修养上至少已有方向,而且会在实际的人格上朝圣贤 的方向逐步趋近。这才是取法乎上策略的智慧所在!
以上讨论的是一般人格修养的规律。实际上作 为职业道德范畴的教师人格的建设也必须服从这一 规律,或规律性的策略。教师要成功进行自己的人 格修养,必须在两个层面上采取“取法乎上”的策 略。一是在人生层面努力确立自己的终极价值体系 和生活与人格的理想;二是要充分认识教育事业的 神圣价值,努力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只有形成了 真正的教师人格理想,并时时与自己的现实人格相 对照,找到差距、缩小差距,真正的教师道德人格 修养才能成为现实。同时,也只有从大处着眼,教 师才能安贫乐道,专心从事自己的事业。从这一角 度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 者和教师必须在他自身和在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 的最强烈的刺激;对他来说,把自我教育作为他终 身的任务乃是一种双重的和三重的神圣责任。”[1]
一、“取法乎上”的策略 取法乎上”
据1998年10月18日的《环球时报》报道,华盛顿 大学商学院的学生问美国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 (Berkshire Hathaway公司总裁,《福布斯》杂志1998 年公布的全球200名亿万富翁中名列第三)这位“比上 帝还富有的人”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巴菲特回答提问 时向大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选择一个你最 钦佩的人,把你钦佩他的原因写下来。……然后,写 下那个你最讨厌的人的名字,写下那个人身上使你拒 其于千里之外的那些品质。我建议你们观察一下你们 所钦佩的人的行为,使这种行为成为你的习惯;你们 也要观察一下别人身上应受到斥责的东西,并下决心 不犯同样的毛病。如果你们做到了这一点,你们将会 发现,你们已能够开足你们所有的马力了。”[1]巴菲 特所提的建议其实也可供教育工作者参考。
何谓“圣化与提升”?所谓圣化与提升的意 义有二,第一是因为信仰系统的存在,道德行为 第一是因为信仰系统的存在, 第一是因为信仰系统的存在 本身会变得神圣起来,最高理想可以提升现实人 本身会变得神圣起来 格的境界和心理感受。禅宗讲“担水砍柴,无非 妙道”。相信某种“妙道”的人,相信其“担水 砍柴”的日常之举都是践行“道”理的。所以, 即便是担水砍柴也会显得神圣起来。基督教讲人 与上帝沟通会分享“神恩”,也是由于信仰机制 使然。人有了某种最高理想,或宗教,或政治, 或人生,不仅会有一系列行为及其组合的动机, 而且会有这一动机的增强或放大机制(如使命感、 庄严感等等)。这种动机的增强与放大就是信仰 予人的“圣化”或“提升”。
由于被儒家奉为圣人的历史人物本身是真实 的存在,又由于儒家将圣人神圣化的同时一再强 调圣人与我同类的特质,所以儒家的圣贤人格就 具有可以趋近的特质。儒家系统内的人对此亦充 满自信。比如清代陆世仪对佛、道流行的状况表 示不满时即说过:“今人好学佛、学仙,而不好 学圣人,不知圣贤大学之道也。未尝见人立地成 佛而欲立地成佛,未尝见人白日升天而欲白日升 天,明明地放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而决不肯 明德、新民、止至善,此之谓大惑!”[1]这就使 圣贤人格不仅完美而且可以学而至之,所以“学 为圣贤”就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个体的必然追 求。所以 “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 也。”[2]
第二是人格形象上的提升。 第二是人格形象上的提升。所有的信仰体系 都会产生出相应的理想人格。宗教讲的基督、真 主、佛陀,共产主义信仰体系中为这一理想而献 身的英雄人物以及未来“自由王国”里的“全面 发展的人”等等,都属于理想人格。这种最高理 想人格与现实人格作用中的中介是个体的“理想 自我”。这里存在着一个“理想人格——理想自 我——现实自我”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前者对后 者的不断的水平“提升”关系。也存在着伴随着 这一提升的主体神圣感受问题(因为每一次提升 都是离终极价值目标更近一步)。所以个体有无 真实的健康的信仰系统,的确关系到道德人格建 设的根基。
正因是为有了这种才德完备、富有魅 力的理想人格才有了足够吸引亿兆士子孜 孜以求的持久动力。例如司马迁就曾在 《孔子世家》中坦言:“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第二, 在中国文化中, 第二 , 在中国文化中 , 圣贤或理想人格有神 圣性却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纯粹的神。 圣性却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纯粹的神 。 古人一 直强调“圣人与我同类”的思想。 直强调“圣人与我同类”的思想。 《孟子告子上》中以种麦为例说:同一批麦 种下去,收获时有所差异,只是土地肥沃程度和 人力不济所至,并非本质上有什么区别。“故凡 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圣于人而疑之”。因此, “圣人与我同类”。荀子也说“涂之百姓积善而 全尽,谓之圣人”[1]。所以“涂之人可以为 禹”[2]。及至王阳明等人,更出“满街都是圣 人”[3]的惊人之语。
教师的人格修养也是这样。一方面教师个体 会受到既定职业道德传统和客观存在的职业道 德文化的影响,日久天长,在职业道德上他有 一个被“模塑”或者说是社会化的过程。但是 这一过程的真实完成依赖于教师对教育事业及 其道德要求的认识或领悟的程度,依赖于其道 德义务感的不断养成和职业道德策略上的不断 成熟,一句话,依赖于教师的人格“修养”。 这里我们集中探讨教师人格修养的两个根本性 的课题。一是修养的策略问题,二是修养的尺 度问题。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曾 经指出:“每个人无论他是否有宗教倾向, 都有自己最终的假定前提。”这些前提 “都对属于他们的所有行为产生了创造性 的压力”[1]。所谓“最终的假定前提”即 是终极信仰,所谓“创造性压力”即论证、 聚合等作用也。古代中国天理对人伦的持 久佐证,现代中国共产主义信仰对道德人 格的巨大动力作用,都证明特定的信仰系 统可以支撑特定的道德人格。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格修养的规律性 人格修养的规律性
这里所谓的修养的“规律”就是指 人格修养与终极信仰之间的必然联系。 这里所谓的“信仰”并非只指宗教 信仰,而是指包括宗教信仰形态在内的 所有对于终极价值的确信。其基本形态 有三: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人生信仰。 终极信仰与道德人格的联系,主要表现 在两个方面:一是论证与聚合 论证与聚合,二是圣 论证与聚合 圣 化与提升。 化与提升
2.师范人格的特点(格位高) 师范人格的特点(格位高) 师范人格的特点
教师道德人格之所以必须具有较高的格位特性, 理由主要有二:首先,就道德人格而言,教师必须 首先, 首先 就道德人格而言, 在人格上高于一般人才具有教育的主体资格。 在人格上高于一般人才具有教育的主体资格。因为 只有高于一般才足以供人效法。正如第斯多惠所言 “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 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其次, 也只有具有较 其次, 其次 高人格品位的教师才可能获得教育对象的尊重, 高人格品位的教师才可能获得教育对象的尊重,为 学生所景仰,从而获得应有的教育效果。 学生所景仰,从而获得应有的教育效果。一般人可 以不象教师那样过多地考虑人格的教育工具作用, 但教师则不然。教师的工作是教育,他不能置教育 效果于不顾地对待自己的人格水平和人格建设。
何谓“论证与聚合”?我们知道一个人之所 以有某种特殊的道德人格无非是因为他有一套外 在的道德行为表征和内在的道德观念、情感、信 念系统。而外在的行为表征之所以如此组合而且 有一贯性乃是因为其内在的观念、情感、信念系 统。后者为前者作论证,前者因后者为内核而聚 合起来,形成统一的人格。但是道德系统本身必 须是开放的,因为道德系统本身有时不能说明自 身。比如一个人之所以选择某种具体的道德行为, 是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公正”的。可是何 为公正?为什么一个人非要按照公正原则去生活? 如此提问下去,非涉及一个人的终极价值抉择与 信念不可。所以道德人格内核之中仍有内核,这 一内核即是他的终极价值系统——“信仰 信仰”。 信仰
既然从教育事业或教师的职业要求的角 度,教师必须具备较高格位的人格,在 修养上“取法乎上”的策略就是很自然 的事情了。
3.中国古代的伦理智慧 中国古代的伦理智慧
这里所谓的中国古代的伦理智慧指的是“学为 圣贤”的修养策略。这一伦理智慧的具体思路可 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无论儒家、道家或墨家, 第一,无论儒家、道家或墨家,虽然理想人格的内 涵并不完全相同,但他们都承认圣人的存在, 涵并不完全相同,但他们都承认圣人的存在,并 且不断将圣人塑造成为一个完美无瑕、 且不断将圣人塑造成为一个完美无瑕、令人向往 的崇高、理想的人格。 的崇高、理想的人格。 第二,在中国文化中, 第二,在中国文化中,圣贤或理想人格有神圣性却 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纯粹的神。古人一直强调 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纯粹的神。 圣人与我同类”的思想。 “圣人与我同类”的思想。 第三,由于“满街都是圣人” 所以见贤思齐、 第三,由于“满街都是圣人”,所以见贤思齐、见 不贤而内自省就成为人格修养上的必然要求。 不贤而内自省就成为人格修养上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