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20)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20)
自主学习·通史整合
对接一轮 固本培元 巧点妙拨
第3页
返回导航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一、古代中国的改革 1.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 356 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 行变法。 (3)内容 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奖励军功;普遍推行县制;颁布法律;建立户籍制度,实行 连坐制度。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改革,秦国实现了富 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运用战国时期和曹魏时期中国社会不同的时 代背景来分析爵位制度的发展情况。第(1)问,可结合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 信息推理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创设的制度的思想源泉应是法家思想;由曹魏依 据的《周礼》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礼”属于同一体系推理出“五等爵”制反 映了儒家思想。第(2)问,可结合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推理出授予对象主要 是军功的创建者——军人,而曹魏的授予对象是群臣,即国家的官员。然后在 此基础上结合秦国所处的时代推理出其在打破旧制度、促进国家统一方面的积 极作用;结合曹魏所处时代推理出司马氏家族力量的壮大和统一王朝基础的奠 定。
第12页
返回导航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1.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 )
提示: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 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胜。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改革阻力。( × ) 提示:为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第22页
返回导航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 本原因。
④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 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 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
第13页
返回导航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3.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主要原因是发展经济。( × ) 提示: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发展经 济、缓和阶级矛盾都服从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主要目的。
4.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主要是为了满足农奴的要求。( × )
第5页
返回导航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4)影响和评价 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第6页
返回导航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3.王安石变法 (1)时间:1069 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 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3)内容 ①理财方面: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 田均税法。 ②军事方面: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文化方面: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是用等。
第9页
返回导航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4)影响 ①积极: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 (1)时间:1868 年。 (2)背景 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②“黑船事件”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③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第一部分 专题突破 通史冲关 板块四 选修部分
第1页
返回导航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第14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自主学习·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活化思维
第2页
返回导航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提示:废除农奴制主要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贵族、地主利益,挽救统 治危机。
第14页
返回导航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5.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为巩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封建 改革。( × )
提示:判断俄国 1861 年改革的性质,并不是从其主观目的来说的,而是以 其发生的原因(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农奴制的阻碍)、改革的内容和改 革的积极作用三个方面为依据,从上述三个方面来判断,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 革应当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第7页
返回导航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4)影响和评价 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第8页
返回导航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二、近代中外的改革 1.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时间:1861 年。 (2)背景 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3)内容 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第20页
返回导航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3.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 (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 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 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 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 功的改革。 (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③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④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⑤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第24页
返回导航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 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 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第21页
返回导航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4.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 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 求,总结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做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规律性认识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 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 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 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⑤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第23页
返回导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1.(2019·全国卷Ⅰ)[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 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 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 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 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 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 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第10页
返回导航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3)内容 ①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实现四民平 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上: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制,统一征收地税,废除封建领主 土地所有制。 ③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④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人才。 (4)影响 ①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 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②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第19页
返回导航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2.改革的一般原因 (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 系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 (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 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等)。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阿 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等。 (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 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 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 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