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佛教名山
佛教是人类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放射异彩但尚未完全被人感受到的一种珍品。
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去恶从善、去染成净、护生佐世,用“出世”思想表示其“入世”的态度,亦即用“出世法”改造“世间法”。
它的关于“众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的主张,包含着深刻的人人可以教育、可以造就、布衣可以成圣的思想,认为只要通过戒、定、慧三学(同时也是三个阶段)的修习,便可证菩提、入涅磐,亦即所谓成佛。
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点是清净、虚寂。
为了便于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僧人往往希望远离尘世之名利场,寻求可以寄身托志之所。
而自然界中之山,得阳光雨露的化育,受风霜寒热之洗礼,尤具天地之灵气。
林海云涛衬其静,飞瀑流泉见其净,莽莽苍苍显其空,虎踪鹿迹明其虚,自然之风采,天造的神韵,难以状貌。
净、静、虚、空在僧人与崇山峻岭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于是产生了独特的人文与奇特的自然融于一体的佛教名山。
“天下名山僧占多”,僧人选择名山修习是一个方面,而他们一旦住山,便从此成为此山的义务护林员、育林员,而且将文化引进山林,形成人文景观,从而扩大、升华了这座名山的内涵,则是另外一个方面。
寺于山得其所,山以寺而扬其名,纯自然之名山变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双美之
名山。
当中国化的禅宗创立之后,这一趋势和作用尤其变得明显。
中国的佛教名山不止千百,其中以“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这四大名山声名及影响为最。
五台山,清凉圣境
五台山在山西省的东北部,其大部分在五台县境内。
五台山属太行山一个支脉,为东北至西南走向。
有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大高峰,其中北台叶斗峰,海拔高达3058米,为我国华北地区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
五座台顶虽峻极云表,峰顶却平坦宽广,“有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
又因此山“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广清凉传》卷上),亦称为“清凉山”,并被人们誉为“清凉圣境”。
五台山景色宜人,风光秀丽,气候凉爽,是消夏避暑的理想胜地。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汉地,到东晋十六国时期,便逐渐弘传至这一地区。
从此,五台山佛教历经沦桑,弘传不绝。
寺庙林立,香火兴盛,名僧济济,宗派繁多。
五台山成为海内外信众虔心巡礼朝拜的佛国圣地,与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从北魏开始,一直到澄观撰《华严经疏》止,基本确立了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
自此,五台山文殊信仰在中国佛教史上独树一帜,影响越来越大。
文殊为释迦牟尼佛的九代祖师,亦称诸佛之母,在佛教信仰中地位极尊,五台山因为文殊道场的缘由,也就受到了僧俗信众的信仰、历代帝王的尊崇以及王公武将文臣的护持,成为汉、藏、满、蒙各民族尊奉、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的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种,青庙住和尚,黄庙(藏传佛教寺院)住喇嘛。
五台山过去有360座寺庙,到1956年时还有124处,其中青庙99处,黄庙有25处,菩萨顶寺是传说中的文殊菩萨居住处,为五台山黄庙之首。
现存寺庙四十余处。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台怀镇是寺庙最集中的地方,寺院一个挨着一个,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和罗堠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林。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峨眉山位于四川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境内,距成都约一百六十公里,相传是释迦牟尼身旁的普贤大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
峨眉山原为佛道两教并存的宗教重地,东汉之初,山间便有了第一座以药农舍宅为寺庙的“初
殿”。
后来历经晋、唐、宋续建和明、清两代发展,连绵百里的山峦,先后兴建佛寺200多处,僧众达数千人。
随着佛教兴盛和道教的衰微与绝迹,峨眉山遂成为以“菩萨信仰”为中心的佛教圣地。
由于历史变迁,现在峨眉山景区内尚存十余处古寺,如报国寺、万年寺、仙峰寺、洗象池、金顶等,寺院内的佛教徒依然保持着正常的宗教生活。
高出五岳,秀甲天下。
在我国的游览名山中,峨眉山可以说是最高的一个。
山体南北方向延伸,绵延23公里。
长久以来,峨眉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教胜迹而闻名于世。
她古雅神奇,巍峨媚丽。
其山脉绵亘曲折、千岩万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
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峨眉主峰万佛顶海拔3079.3米。
全山山势雄伟而又树木葱茏、秀色如海,所以有“雄秀”之称。
因为山体巨大,登山路线近百里,体弱者很难登顶,近年来建成了登山索道,游人已可以轻松登临,在极顶俯瞰万里云海。
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
大峨、二峨两山相对,远望峨眉山,双峰缥缈如画眉,陡峭险峻、峨眉山以多雾著称,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
弥漫山间的云雾,变化万千,把峨眉山装点得婀娜多姿。
普陀山,观音眷恋的地方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
如此美丽,又有如此众多文物古迹的小岛,在我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
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呈狭长形,南北最长处为8.6里,东西最宽外3.5公里。
最高处佛顶山,海拔约300米。
普陀山的海天景色,不论在哪一个景区、景点,都使人感到海阔天空。
虽有海风怒号,浊浪排空,却并不使人有惊涛骇浪之感,只觉得这些异景厅观使人振奋。
普陀山作为佛教胜地,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一年当中观音的诞辰日、成道日、出家日成为海内外佛教信徒重大盛典。
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处茅篷,僧尼达4000余人。
来此旅游的人,在岛上的小径间漫步,经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
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佛都气氛,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这种色彩,也正是它对游人有较强吸引力的所在。
普陀山既以海天壮阔取胜,又以山林深邃见长。
登山揽胜,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岛浮在海面上,点点白帆行驶其间,景色极为动人。
前人对普陀山作了这样高的评价:“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
”把普陀与人间天堂西湖相比,应该说,这个评语是客观的。
普陀山的风景名胜、游览点很多,主要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这是现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
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为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建筑总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
法雨禅寺始建于明,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
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
奇岩怪石。
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龟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二十余处。
在山海相接之处有许多石洞胜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灵山开九华
九华山位于安徽西部青阳县城西南,方圆约百公里,号称九十九峰、十八景,鼎盛时期,寺庵一百五、僧尼三四千。
九华山群峰争峙,却玲珑秀丽。
佛教兴起迟于洛阳白马寺六百多年,之所以成名,除了它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外,应归功于诗仙李白和高僧金乔觉。
李白应邀游山,远眺九峰如天赐九莲,触景生情,诗赞“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引来了历代文人雅士,于是“九华名遂闻于天下”。
稍后,朝鲜半岛新罗国高僧金乔觉,渡海来九华修行,传说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普度众生量,“远近焚香者,日以千计”。
于是九华山便为地藏菩萨道场。
明清两代九华山的佛教进入极盛
时期,大小寺庙达300多座,僧众4000余人,香火缭绕,经年不绝,享有“佛教仙城”之号。
现存古刹80余座,比较著名的有:化成寺、肉身宝殿、百岁宫等。
九华山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监太平湖。
它以佛教文化习俗和奇丽的自然风光享誉海内外,尤其在东南亚华人世界更具盛名。
九华山素有九十九峰之称,千米以上的高峰20多座,为首的是十五峰。
天台,天柱,独秀,花台,云外峰如台似柱,耸入云霄。
山间秀溪萦环,银瀑飞,景色迷人。
优美传奇的舒印月和九子泉声更富山水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