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兽医病理学全真模拟题《兽医病理学》(分值:20%)1.病理学的主要任务不包括A.胚胎形成B.病理变化C.病因学D.发病学E.临床转归2.家畜、家禽等动物疾病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A.机械性因素B.物理性因素C.化学性因素D.生物性因素E.营养因素3.胞浆内脂肪滴增多是A.颗粒变性B.水泡变性C.脂肪变性D.脂肪浸润E.透明滴状变4.发生于深在的开放性创伤(如阉割、战伤等)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时,易出现A.干性坏疽B.湿性坏疽C.气性坏疽D.干酪样坏死E.液化性坏死5.体内嘌呤代谢障碍,血液中尿酸增高,并伴有尿酸盐(钠)结晶沉着在体内一些器官组织而引起的疾病是A.钙化B.结石形成C.黄疸D.糖原沉积E.痛风6.下列不能发生钙化的是A.血栓B.坏死灶C.息肉D.异物E.死亡的寄生虫7.左心衰竭和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发生淤血的器官主要是A.心B.肝C.脾D.肺E.肾8.在皮肤、黏膜、浆膜,以及肝、肾等器官表面出现针尖大至高梁米粒大散在或弥漫性分布的病变是A.血肿B.瘀点C.瘀斑D.出血性浸润E.出血性素质9.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而形成固体物质称为A.血栓B.死后血凝块C.动脉石D.静脉石E.脂肪性栓子10.血栓形成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是A.心血管内膜损伤B.血流缓慢C.血流加快D.血液凝固性增高E.血液凝固性降低11.下列病灶不能被机化的是A.血栓B.坏死灶C.息肉D.异物E.纤维素性渗出物12.在微循环小静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形成的,主要由纤维蛋白凝集而成的血栓是A.白色血栓B.混合血栓C.红色血栓D.微血栓E.组织性栓子13.后肢发生骨折,骨髓腔中的脂肪滴进入血液所形成的脂肪性栓子,栓塞的部位主要是A.心B.肝C.脾D.肺E.肾14.最容易发生红色梗死的器官是A.心B.肝C.脑D.肺E.肾15.休克过程中,受影响最早的器官是A.心B.肝C.脑D.肺E.肾16.关于萎缩,正确的选项是A.凡是比正常小的器官都是萎缩B.营养缺乏或血液供应断绝均可引起C.萎缩的细胞不会消失D.实质细胞体积变小,但数量不减少E.间质不减少,有事反而增生17.鸡发生马立克氏病后期出现的肢体肌肉的萎缩属于A.压迫性萎缩B.神经性萎缩C.废用性萎缩D.缺血性萎缩E.内分泌性萎缩18。
再生能力较弱的组织或器官是A.表皮B.黏膜C。
肝细胞D.纤维组织E.软骨组织19.下列哪项不符合二期愈合的特点A.组织缺损大B.创缘不齐C.愈合时间长D。
留下微痕E.伤口感染20。
动物组织结构比较疏松的部位,一如眼硷、面部、腹部皮下、公畜阴囊等处水肿特别明显,这有可能是A.心性水肿B.肝性水刖C.肾性水肿D.恶病质性水肿E.中毒性水肿21.体内固定酸增多或碱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N aHCO3发性减少为特征的病理过程称为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22.家畜(特别是猪)大量食入堆放太久的甜菜,饲喂lh左右后就开始出现症状,患畜呼吸困难,口吐白沫,倒地挣扎,可视黏膜发暗,末梢血液呈酱油色,临床诊断为A.CO中毒B.亚硝酸盐中毒C.氰化物中毒D.B族维生素缺乏E.上呼吸道阻塞23.氰化物中毒,血液颜色呈A.鲜红色B.暗红色C.樱桃红D.酱油色E.煤焦油状24.急性马传染性贫血、犬瘟热、猪瘟、猪丹毒、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等临床上表现的热型为A.稽留热B.弛张热C.间隙热D.回归热E.波状热25.应激反应时,物质代谢的变化将不会表现出A.代谢率增高B.血糖增高C.血糖降低D.脂肪酸增加E.负氮平恒26.急性炎症的早期的化脓性炎灶中,主要的炎性细胞是A.嗜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巨噬细胞E.淋巴细胞27.吞噬能力最强的炎性细胞是A.嗜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
嗜碱性粒细胞D.巨噬细胞E.淋巴细胞28.能引起特异性增生性炎的病原菌的是A.葡萄球菌B.大肠杆菌C.链球菌D.结核杆菌E.炭疽杆菌29.病畜的循环血液内出现病原菌的现象是A.败血症B.菌血症C.病毒血症D.虫血症E.毒血症30.猪瘟、猪副伤寒和鸡瘟等时的肠黏膜表面出现的不容易剥离的假膜是A.浆液性炎B.纤维素性性炎C.化脓性炎D.出血性炎E.坏疽性炎31.皮下和肌间等处的疏松结缔组织所发生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症称为A.脓性卡他B.脓肿C.积脓D.蓄脓E.蜂窝织炎32.牛全身淋巴结显著肿大,各组织器官(心肌、肺脏、肾脏、脾脏、肠管壁等,有些病例还在腹膜、乳房、眼球、胰脏、膀脱、脑等组织)均可见灰白色有油脂样光泽的肿瘤结节,肿瘤界线不明显,肿瘤细胞主要为形态不一的淋巴细胞,可初步诊断为A.肺癌B.肠癌C.胰癌D.膀胱癌E.淋巴细胞白血病33.下列不符合良性肿瘤特征的是A.浸润性生长B.生长缓慢C.细胞分化程度高D.异型性小E。
核分裂象极少34.手术时附在外科刀上的癌细胞,误植在其他部位。
这种转移方式是A.血道转移B.淋巴道转移C.系统移植D.接种性转移E.接触性转移35.患病动物表现为咳嗽、体温升高、呈弛张热型,肺部听诊有锣音,叩诊呈灶状或片状浊音,可初步诊断为A.气管炎B.小叶性肺炎C.大叶性肺炎D.间质性肺炎E.肺36.患病动物表现为高热稽留、铁锈色鼻液、肺部广泛浊音区和定型经过为临床特征,可初步诊断为A.气管炎B.小叶性肺炎C.大叶性肺炎D.间质性肺炎E.肺37.肝脏被膜增厚,体积缩小,质地变硬,表面粗糙,常可见凹凸不平的颗粒状或结节状,这种病理变化是A.肝淤血B.肝颗粒变性C.脂肪肝D.肝硬化E肝癌.38。
病变多为局灶状,呈灰黄色或灰白色斑块或条纹,散布于黄红色心肌上,似虎皮的斑纹,称为虎斑心。
这种病变是A.实质性心肌炎B.间质性心肌炎C.化脓性心肌炎D。
心肌脂肪浸润E.心肌梗死39.动脉粥样硬化合并血栓的主要原因是A.血液凝固性增高B.血流漩涡状C.血流缓慢D.血管内膜损伤E.血脂过高40.急性肾小球肾炎眼观表现为A.大红肾B.大白肾C。
白斑肾D.皱缩肾E.肾脓肿41.对牛进行尸检时,应采取的姿势是A.仰卧式B.腹卧式C.左侧卧D.右侧卧E.倒挂执业兽医辅导资料兽医病理学 20%2010-07-05 11:09:55 来源: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网浏览:335次病理学第一单元动物病理学概论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
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1、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的区别;2、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3、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反应,呈现一定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4、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
5、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变化和一定的因果转化关系。
6、疾病时不仅动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特别是经济价值降低,这是动物疾病的重要特征。
二、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三、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
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
四、引起疾病的原因大致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疾病发生的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疾病发生的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第二单元组织与细胞损伤一、变性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
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的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和细胞间质的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
1、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细胞肿胀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也可见于皮肤和黏膜的被覆上皮细胞。
2、细胞肿胀的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观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被膜紧张,色泽变淡,混浊无光泽,质地脆软,切面隆起,切缘外翻。
根据显微镜下病变特点不同,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微细的淡红色颗粒)和空泡变性(也称为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胞浆内、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
)。
3、脂肪变性是细胞内脂肪代谢障碍时的形态表现。
其特点是细胞浆内出现了正常情况下在光镜下看不见的脂肪滴,或胞浆内脂肪滴增多。
此种变性多发生于心、肝、肾。
4、轻度脂变时仅见器官色彩稍显黄色。
重度脂变时,器官体积肿大,边缘钝圆,表面光滑,质地松软易碎,切面微隆突,呈黄褐色或土黄色,组织结构模糊,触之有油腻感。
5、鸡脂肪肝综合征时,则肝切面由暗红色的淤血部分和黄褐色的脂肪变性部分相互交织,形成红、黄相间的类似槟榔或肉豆蔻切面的花纹色彩,称之为槟榔肝。
6、心肌发生脂肪变性时,透过心内膜可见到乳头肌及肉柱的静脉血管周围有灰黄色的条纹或斑点分布在色彩正常的心肌之间,呈红、黄相间的虎皮状斑纹,称之“虎斑心”。
如动物患恶性口蹄疫时。
7、脂肪浸润主要发生于心脏、胰腺、骨骼肌等组织内。
8、玻璃样变性可分为细胞内玻璃样变性、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三种类型。
9、纤维素样变性又称纤维蛋白样变性,是发生于间质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病理变化。
其病变特点是变性部位的组织结构逐渐消失,变为一堆境界不甚清晰的颗粒状、小条或团块状无结构的物质,呈强嗜酸性红染,类似纤维素(纤维蛋白)。
其实为组织坏死的一种表现。
因而也称为纤维素样坏死或纤维蛋白样坏死。
10、淀粉样变性也称为淀粉样变或淀粉样物质沉积症。
是指在某些组织的网状纤维、血管壁或间质内出现淀粉样物质沉着的病变。
多发生于肝、脾、肾和淋巴结等器官。
二、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坏死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停止,功能丧失,出现一系列形态学改变,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1、引起坏死的常见原因有缺氧、生物性因素、免疫反应、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神经营养因素。
2、根据坏死组织的病变特点和机制,坏死组织的形态可分为凝固性坏死(干性坏死)、液化性坏死(湿性坏死)和坏疽三种类型。
3、坏死组织由于水分减少和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干燥无光泽的凝固状,故称为凝固性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