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基础知识介绍
锂离子电池类型
1
圆柱型锂离 子电池 (Cylindrical Li-ion Battery) 2 方型锂离子电 池(Prismatic Li-ion Battery) 3 纽扣锂离子 电池(Coin Li-ion Battery) 4 薄膜锂离子 电池(Thin Film Li-ion Battery)
充放电倍率 充放电倍率是指电池在规定的 时间内放出其额定容量时所需要 的电流值,1C在数值上等于电池 额定容量,通常以字母C表示。如 电池的标称额定容量为10Ah,则 10A为1C(1倍率),5A则为0.5C, 100A为10C,以此类推。
自放电率
自放电率又称荷电保持能力, 是指电池在开路状态下,电池所 储存的电量在一定条件下的保持 能力。主要受电池的制造工艺、 材料、储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是衡量电池性能的重要参数。
锂离子电池保持性能最佳的充放电方式为浅充浅放。
锂离子电池性能参数指标
电池内阻 电池内阻是指电池在工作时,电流流过电池内部所受到的阻力。有欧姆内阻 与极化内阻两部分组成。电池内阻值大,会导致电池放电工作电压降低,放 电时间缩短。内阻大小主要受电池的材料、制造工艺、电池结构等因素的影 响。电池内阻是衡量电池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 电池的容量
在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处于从 正极→负极→正极的运动状态。这就像一把摇椅, 摇椅的两端为电池的两极,而锂离子就在摇椅两端 来回运动。人们把这种电化学储能体系形象地称为 “摇椅式电池” (Rocking-chair Cell)。
Armand教授是锂离子电池的奠基人之 一,是国际学术和产业界公认的、在电池领 域具有原始创新成果的电池专家。Armand教 授主要原创性学术贡献有: 1.1977年,首次发现并提出石墨嵌锂化合物 作为二次电池的电极材料。在此基础上,于 1980年首次提出“摇椅式电池”(Rocking Chair Batteries)概念,成功解决了锂负 极材料的安全性问题。
锂离子电池原理探讨
锂离子电池的充电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恒流快充阶段(指 示灯呈红色)和恒压电流递减阶段(指示灯呈黄色)。
锂离子电池过度充放电会对正负 极造成永久性损坏。过度放电导 致负极碳片层结构出现塌陷,而 塌陷会造成充电过程中锂离子无 法插入;过度充电使过多的锂离 子嵌入负极碳结构,而造成其中 部分锂离子再也无法释放出来。
开路电压和工作电压 开路电压是指电池在 非工作状态下即电路中无电 流流过时,电池正负极之间 的电势差。一般情况下,锂 离子电池充满电后开路电压 为4.1—4.2V左右,放电后开 路电压为3.0V左右。通过对 电池的开路电压的检测,可 以判断电池的荷电状态。
工作电压又称端电压,是指电池在工作状态下即电路中有电流流过时电池正负 极之间的电势差。在电池放电工作状态下,当电流流过电池内部时,不需克服 电池的内阻所造成阻力,故工作电压总是低于开路电压,充电时则与之相反。 锂离子电池的放电工作电压在3.6V左右。
[1] Whittingham M S.U.S.Patent 4009052.1977 [2] Whittingham M S.Science,1975,192:1226
Manley Stanley Whittingham
1941年出生,于牛津大学BA (1964), MA (1967), 和 DrPhil(1968)学 位,目前就职于宾汉姆顿大学。 Dr. Whittingham 是发明嵌入式锂离 子电池重要人物,在与 Exxon公司合作制成首个锂电池之后,他又发 现水热合成法能够用于电极材料的制备,这种方法目前被拥有磷酸铁 锂专利的独家使用权的Phostech公司所使用。 由于他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他于1971年被电化学会授予青年作家奖, 于2004年被授予电池研究奖,并且被推举为会员。
2.1978年,首次提出了高分子固体电解质应 用于锂电池。 3.1996年,提出离子液体电解质材料应用于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M. Armand 4.提出了碳包覆解决磷酸铁锂(LiFePO4)正 极材料的导电性问题,为动力电池及电动汽 车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锂离子电池的商品化
1990年日本SONY公司正式推出LiCoO2/石墨这种锂离子 电池,该电池成功的利用能可逆脱嵌锂的碳材料替代金属锂 作为负极,克服了锂二次电池循环寿命低、安全性差的缺点, 锂离子电池得以商品化。标志着电池工业的一次革命。
锂离子电池特点
与镍镉(Ni/Cd)、镍氢(Ni/MH)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特点如下:
镍镉电池 重量能量密度 (Wh/kg) 循环寿命 (至初始容量80%) 单体额定电压(V) 过充承受能力 月自放电率 (室温) 45-80 1500 1.25 中等 20%
镍氢电池 铅酸电池 60-120 300-500 1.25 低 30% 30-50 200-300 2 高 5%
锂一次电池发展史
Li-MnO2、Li-CuO、Li-SOCl2、 Li-SO2、Li-Ag2CrO4等
当前
多种材料应用于锂一次电池
70年代 60年代的能源危机
20世纪50年代
手表、计算器、植入式医疗设备
锂一次电池商品化 锂一次电池大发展 开始锂一次电池的研究
锂二次电池的产生
循环100次形成的锂枝晶图
锂离子电池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Sony公司
提出者
层状结构的石墨 负极
正极
锂与过渡金属的 复合氧化物
锂离子电池
120-150Wh/kg 比能量 是普通镍镉电池 的2-3倍
电压
高达3.6V
锂离子电池区别于锂电池
早期的锂电池 锂离子电池(Li-ion Batteries)是锂电池发展而来。所以 在介绍之前,先介绍锂电池。举例来讲,以前照相机里用 的扣式电池就属于锂电池。锂电池的正极材料是二氧化锰 或亚硫酰氯,负极是锂。电池组装完成后电池即有电压, 不需充电。这种电池也可以充电,但循环性能不好,在充 放电循环过程中,容易形成锂结晶,造成电池内部短路,所 以一般情况下这种电池是禁止充电的。
锂离子电池:炭材料锂电池 后来,日本索尼公司发明了以炭材料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子电池。当对电池进行充电时,电池的正极上有锂离子生成, 生成的锂离子经过电解液运动到负极。而作为负极的碳呈层状结构, 它有很多微孔,达到负极的锂离子就嵌入到碳层的微孔中,嵌入的锂 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高。同样,当对电池进行放电时(即我们使用 电池的过程),嵌在负极碳层中的锂离子脱出,又运动回正极。回正 极的锂离子越多,放电容量越高。 目前所说的锂离子电池通常为锂二次电池。
锂离子 电池 110-160 500-2000 3.6 非常低 10%
聚合物锂 离子电池 100-130 300-500 3.6 低 ~10%
输出电压高
能量密度高
安全,循环性好
自放电率小
锂离子电池 优点
快速充放电 充电效率高
无环境污染,绿色电池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图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and operation principle of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attery
[1] Michel Armand, Philippe Touzain. Graphite intercalation compounds as cathode material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ume 31,1977,319-329 [2] Armand M B.PhD thesis , Grenoble,1978 [3] Armand M B.Materials for Advanced Battery New York: Plenum,1980.145
电池的容量有额定容量和实际容量 之分。锂离子电池规定在常温、恒流 (1C)、恒压(4.2V)控制的充电条件下, 充电3h、再以0.2C放电至2.75V时,所 放出的电量为其额定容量。 电池的实 际容量是指电池在一定的放电条件下所 放出的实际电量,主要受放电倍率和温 度的影响(故严格来讲,电池容量应指 明充放电条件)。 容量单位:mAh、Ah(1Ah=1000)。
放电平台时间 放电平台时间是指在电池满电情况下放电至某电压的放 电时间。例对某三元电池测量其3.6V的放电平台时间,以恒 压充到电压为4.2V,并且充电电流小于0.02C时停止充电即 充满电后,然后搁臵10分钟,在任何倍率的放电电流下放电 至3.6V时的放电时间即为该电流下的放电平台时间。 因某些使用锂离子电池的用电器的工作电压都有电压要 求,如果低于要求值,则会出现无法工作的情况。所以放电 平台是衡量电池性能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1] Nagaura, T. & Tozawa, K. Lithium 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Prog. Batteries Solar Cells 9, 209 (1990) [2] 专利号: JP4147573-A ; JP3028582-B2 ; US5370710-A 发明人: KATO H, NAGAURA T 专利权人和代码:SONY CORP(SONY-C) [3] 专利号: EP486950-A ; EP486950-A1 ; CA2055305-A ; JP4184872-A ; JP4280082-A ; US5292601-A ; EP486950-B1 ; DE69103384-E ; JP3079613-B2 ; JP3089662-B2 ; JP2000268864-A ; CA2055305-C ; JP3356157-B2 发明人: SUGENO N, ANZAI M, NAGAURA T 专利权人和代码:SONY CORP(SONY-C) [4] 专利号: JP5036413-A ; JP3282189-B2 ; US5273842-A 发明人: NAGAURA T, YAMAHIRA T 专利权人和代码:SONY CORP(SON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