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学基础(5-6单元)
中医诊断学基础(5-6单元)
阳明胃与大肠,日晡(申时,即下午3~5时)为阳明经气当旺之时,阳明气盛 而又加之有实热,故日晡热甚。
2.骨蒸潮热 午后或夜间潮热:其特点是午后和夜间有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
透发的感觉者,称为骨蒸发热,多属阴虚火旺所致。由于阴液亏虚,不 能制阳,机体阳气偏亢,午后卫阳渐入于里,夜间卫阳行于里,使体内 偏亢的阳气更加亢盛而生内热。
2.日晡热甚,腹满便秘,属于( ) A.阴虚潮热 B.阳明潮热 C.湿温潮热 D.气虚发热 E.阳明经热
3.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为特征者,属于( ) A.阴虚内热 B.骨蒸劳热 C.湿温潮热 D.阳明潮热 E.气虚发热
A.畏寒 B.恶寒 C.寒战 D.壮热 E.潮热 (1)阳虚证可见( ) (2)阴虚证可见( )
(二)寒热往来有定时 病人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每日发作一次,或二
三日发作一次的症状,兼见头痛剧烈、口渴、多汗等症,常见于疟疾。 是因疟邪侵人人体,潜伏于半表半里的膜原部位,疟邪内人与阴争则恶 寒战栗,外出与阳争则身发壮热,故寒战与壮热交替出现。
1.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 ) A.疟疾 B.湿温病 C.外感表证 D.半表半里证 E.阳明病
中医诊断学
(精讲班课程)
第五单元 问诊
“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 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 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细目一 问诊内容
要点一 主诉的概念与意义 (一)主诉的概念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二)主诉的意义
寒与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两个方 面。
邪气致病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故寒邪致病,恶寒症状突 出;热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邪,其性炎热,故热邪致病,发热症状明显。
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要点一 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不同和有关兼症,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恶寒重发热轻是风寒表证的特征。因寒为阴邪,束表伤阳,故恶 寒明显。 (2)发热轻而恶风是伤风表证的特征。因风性开泄,使玄府开张,故 自汗恶风。 (3)发热重恶寒轻是风热表证的特征。因热为阳邪,易致阳盛,故发 热明显。
A.但热不寒 B.但寒不热 C.寒热往来 D.发热恶寒 E.身热不扬 (1)胃肠燥热内结见( ) (2)机体阳气不足见( )
A.午后低热,五心烦热 B.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C.日晡热甚,大便干结 D.高热大汗, 渴喜冷饮 E.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 (1)湿温发热的症状特点是( ) (2)阴虚发热的症状特点是( )
要点二 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但寒不热是指病人只感寒冷而不发热的症状,是里寒证的寒热特
征。临床常有新病恶寒、久病畏寒之分。 (一)新病恶寒
指病人突然感觉怕冷,且体温不高的症状。常伴有四肢不温,或 脘腹肢体冷痛,或呕吐泄泻,或咳喘痰鸣,脉沉紧等症。主要见于里实 寒证。多因感受寒邪较重,寒邪直中脏腑、经络,郁遏阳气,机体失于 温煦所致。
主诉通常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是 调查、认识、分析及处理疾病的重要线索。确切的主诉常可作为某系统 疾病的诊断向导,可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势的轻重缓急等情 况。
要点二 十问歌 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十问篇》中,将问诊归纳为十问
便于临床应用。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
要点四 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寒热往来是指病人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是正邪相争 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为半表半里证寒热的特征。在临床上有以下两种 类型: (一)寒热往来无定时
病人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的症状,多见于 少阳病。兼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不欲饮食、脉弦等症,是 外感病邪由表人里而尚未达于里,邪气停于半表半里之间的阶段。因邪 正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故恶寒与发热交替 发作。
(二)久病畏寒 指病人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的症状。常兼有面色(白光)
白,舌淡胖嫩,脉弱等症。主要见于里虚寒证。因阳气虚衰,形体失于 温煦所致。
要点三 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但热不寒是指病人只发热而无怕冷感觉的症状,是里热证的寒热
特征。根据发热的不同临床表现可有壮热、潮热、微热之别。 (一)壮热
即病人身发高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9℃以上),属里实热证 可见有满面通红、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等症,是风寒之邪人里化 热,或风热内传,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里热亢盛,蒸达于外的表现。 多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
(二)潮热 即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1.日晡潮热 其特点是热势较高,日晡热甚,兼见腹胀便秘等。属阳明腑实证因热结于
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 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细目二 问寒热
“寒”指病人自觉怕冷的感觉。临床上有恶风、恶寒和畏寒之分 病人遇风觉冷,避之可缓者,谓之恶风; 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谓之恶寒; 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谓之畏寒。 “热”指发热,包括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病人自觉全身或局 部(如手足心)发热。
3.湿温潮热 午后发热明显,其特点是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 扪之稍久即觉灼手,此属湿温,为湿郁热蒸之象。
4.瘀血潮热 午后和夜间有低热,可兼见肌肤甲错,舌有瘀点瘀斑者, 属瘀血积久,郁而化热。
(三)微热 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7℃~38℃之间,或仅自觉发热的症状
常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的后期。按病机有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 虚发热、气郁发热和小儿夏季热等。 1.气虚发热 长期微热,烦劳则甚,兼见有少气自汗、倦怠乏力等症 2.血虚发热 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等症。 3.阴虚发热 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 4.气郁发热 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 5.小儿夏季热 小儿在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不已,兼见烦躁、口 渴、无汗、多尿等症,至秋凉时不治自愈。是由于小儿气阴不足,不能 适应夏令炎热气候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