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一、学科名称、代码学科名称:结构工程学科代码:081402二、学科简介结构工程学科在我校最早招收本科生,也是首批招收硕士生的学科点之一,隶属于土木建筑学院,已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类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4400多人。

结构工程于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

土木工程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7年获批江西省首个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获批江西省首个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

现已形成了“本-硕-博”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结构工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带头人陈梦成教授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江西省主要学术技术带头人”。

学科另拥有铁道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西省首届青年科学家”、“江西省高校骨干教师”多人。

全职教师近30人,其中博士10人,研究生导师18人。

目前学科在研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横向课题30余项,团队成员近5年获省部级奖励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近40篇。

本领域研究方向稳定,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良,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突出,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培养目标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坚定的理想与信念,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明礼诚信,身心健康;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恪守学术道德,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具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教学、科学研究或专门工程技术工作中具有一定组织和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3、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勇于创新,能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遵守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富有合作精神,能既正确处理国家、单位、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也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4、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与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使学生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取以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以土木工程学科为基础,体现交通特色,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实力为目的。

导师(组)应注重研究生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学位论文等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及身体健康,通过言传身教,使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人格修养同步提高。

在本培养方案基础上,研究生与导师(组)协商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按个人培养计划完成课程学习、中期筛选考核,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报告、学位论文开题、进行学位论文相关课题研究并撰写学位论文。

五、专业主要研究方向1、新型结构与新材料结构承载特性主要研究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结构、钢筋复合增强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ECC)混凝土组合构件等的力学性能,提出相应的设计理论,解决其在工程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2、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主要研究在混凝土成型工艺及材料组分方面,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针对不同用途要求,保证结构的耐久性、工作性、适用性、强度、体积稳定性和经济性等性能,为复杂环境下工程结构的设计提供依据。

3、工程结构安全控制与提升技术主要研究钢筋混凝土在高盐、湿热等特殊环境下腐蚀原理,研究基于钢筋锈蚀原位快速封闭、修补的迁移型快速修复功能的实现技术与方法。

研究FRP加固、聚合物水泥砂浆加固及其预应力混合加固等钢-混结构耐久性与安全性提升技术。

4、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及工程应用以计算机为辅助手段,将BIM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协同设计、结构优化、碰撞问题)、施工(装配式建筑施工、桥梁转体施工)以及运维管理等各阶段,推动土木工程建设向科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5、工程结构振动控制与健康检测新技术对已有工程结构的损伤进行识别与诊断,然后对其进行的鉴定,包括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原有结构的鉴定,并研究旧房结构的改造与加固,为各类工程结构加固与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六、修业年限1、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不超过5年,无特殊情况不得延期毕业。

2、对于学习成绩和科研情况表现特别优秀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可申请半年或一年提前毕业。

七、课程设置注:1、硕士英语实行免修制度。

申请免修条件如下:(1)TOEFL成绩85分以上,2年内有效;(2)IELTS成绩6.5分以上,2年内有效;(3)GRE成绩320以上(新),5年内有效;(4)国家英语六级CET6考试500分以上;(5)本科或硕士阶段获英语专业学位或毕业证书。

2、学术活动学术型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参加6次以上学术活动,其中本人应进行学术报告1次以上。

每次学术活动要撰写总结报告,并将有关的书面材料交导师签字认可。

学术活动内容包括: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以及参加访问讲学等。

3.“三助”(助研、助教、助管)研究生“三助”岗位设置和考核按《研究生“三助”工作管理办法》(华交研〔2015〕60号)执行。

八、学分要求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和必修环节实行学分制。

学分的基本要求是:总学分不少于53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9学分(学位课不低于19学分,非学位课不低于10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8学分,学位论文16学分。

第一外国语选修的语种应同硕士生入学考试的语种相同。

九、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核心环节,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应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查重检测、论文评阅和答辩等环节。

1.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文献综述报告要求查阅的中外文文献资料不得少于6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0篇,近五年的文献占比60%以上,且不少于5000字。

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发方法、预期成果、进度安排等。

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完成。

开题报告应以PPT汇报形式公开进行,各培养学院按照学科组建研究生论文开题小组,审核小组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小组主席应为外校教授。

审核小组听取开题报告后,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

首次开题未通过者,应在6个月内补作,并由学院组织进行公开开题。

3.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选题和身体状况等,具体办法按学校的规定执行。

4.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考察研究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

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研究生应当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不得弄虚作假。

指导教师应当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

研究生学位论文出现弄虚做假者,按《学位论文做假行为处理办法》(华交研[2013]120号,或相应的修订版)予以处理。

论文需满足《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及写作规范》相关要求,原则上论文正文不少于3万字,文字重复率满足学校相关规定。

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经导师认可并签署明确意见后方可提交。

5、论文评阅:应聘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2名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以上专家进行评阅,作者的指导教师不参与其本人的论文评阅。

论文送审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6、答辩: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从学位论文开题到答辩的准备时间,不得少于1年。

答辩委员会成员应由5名高级职称以上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一名非本校专家,原则上本校专家不可以作为答辩主席,指导教师不做为答辩委员会成员。

论文答辩等工作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十、毕业与学位授予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培养方案的规定,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达到毕业和学位授予要求,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由学校分别颁发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研究生应达到以下条件之一才能授予学位:1、发表(录用)1篇CSCD以上论文,或获批1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发表(录用)2篇核心期刊论文;3、发表(录用)1篇核心期刊论文,并受理发明专利1项。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与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紧密相关,学术论文必须以华东交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其导师一作研究生二作,方认定有效。

研究生若不能满足上述毕业标准,可准许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缓发学位证,待达到标准再行发放。

十一、其它说明1、申请提前毕业的条件:完成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提前毕业。

由学生提出书面申请,经指导老师同意,并能通过论文查重检测、论文评阅及学位答辩,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1)发表(录用)1篇EI或SCI期刊论文(2)发表(录用)2篇及以上CSCD期刊论文;(3)获批(或授理)2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其中至少1项应获批;(4)如申请条件不在上述之列,由学科组决定。

以上研究成果须与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紧密相关,并且应以华东交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其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

2、如学位论文涉密,需在论文送审前3个月书面提出申请,由指导老师签属意见后,经学院同意,报研究生院,相关保密管理工作按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

3、未阐述到的有关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按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