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教育家名著选读

中外教育家名著选读


孔丘的教育思想
五、论教师
学而不厌 温故知新 诲人不倦
身教
以身作则
爱护学生 教学相长
以 身 作 则
孔丘的教育思想
五、论教师
孔子特别重视教师的以身作则,亦称‚身 教‛。他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他 回答子贡的提问时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 而教不倦也。‛ 他也曾在学生面前评价自己说: ‚若圣与仁, 则吾其敢。抑为(学)之不厌,诲 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也。‛ 他为后世的教师树 立了光辉的形象。
孔丘的教育思想
孔子约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 之间,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理 想。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未获 得统治者的重用。于是,他就招收 弟子从事讲学活动。 直到51岁,鲁定公任他为中都宰 。在做官期间,他并未停止办学。 55岁时,便率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先后经过卫、曹、陈、宋、蔡 、郑、楚等十几国,一面宣讲自己 的政治主张,一面坚持流动教学。 68岁时返回鲁国。此后,他专门 从事教育工作。
孔丘的教育思想
四、教育方法和道德修养
(二) 道德修养
孔子的道德教育有以下两个鲜明特色:一是注重德 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里的‚本‛就是做 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 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 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 格的过程。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并把造就理想人格 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二是重视方法与途径。孔子的道德 教育不仅注意抓根本,即有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造就 理想人格,而且还提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全景,以期待丰富中国特色的学前
教育理论内容,拓展幼儿教育实践 经验的提炼和概括。
中国教育家
• 孔丘的教育思想 • 孟柯的教育思想 • 韩愈的教育思想
• 朱熹的教育思想
•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孔丘的教育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名丘,字仲尼。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 始人。 孔子生长于当时的文化中心 —— 鲁 国,在周礼的熏陶下,六岁‚为儿 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十五岁时,就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 习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他学习鲁国保存的中国古代文化, 从中寻求治国救人之道。
孔丘的教育思想
四、教育方法和道德修养
教育方法
1.因材施教 2.学思结合 知行统一 3.启发诱导 循序渐进
道德修养
孔子
1.注重德 育 2.重视方 法与途径
孔丘的教育思想
四、教育方法和道德修养
(一) 教育方法
1.因材施教 正因为‚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所以‚孔子教人,各 因其材。‛ 表现了孔丘丰富的差异心理学思想。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 他重视了解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有比较深 刻的了解。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在进行教育时,常按照不同情况进行施教。同时他重 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长处,使他的学生的成就各 不相同: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 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
孔丘的教育思想
三、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内容
教育目的
培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人才——士或君子
教学内 容
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 能 技巧的培养
孔丘的教育思想
三、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内容
(一) 教育的目的——士或君子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奴隶主阶级的统 治人才——士或君子。 子夏曰:‚学而优则仕。‛ 从理论上概括了 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 孔子对实行‚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 孔子自己也说:‚学也,禄在其中矣。‛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 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 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丘的教育思想
四、教育方法和道德修养
(一) 教育方法
2.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 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 是由学而得的。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 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 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 的知识要‚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 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 更重视行动。
孔丘的教育思想
四、教育方法和道德修养
(二) 道德修养
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培养具有最大的仁爱之心,即 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但是,这样的崇高目标不是一蹴而就,一 步就能达到的,必须有适当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才能逐渐完善人格的塑 造,达到最终的目标。‚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 最好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则是:孝、悌、忠、信,向纵、横两个方向 逐步扩展:纵向扩展是指,在对父母尽孝的基础上,进一步上推则要 求对长辈、对上级领导乃至国家领导人都要尊重和敬爱;对国家则要 尽‚忠‛。向下推则要求对子女要‚慈‛,对下级也要像对子女一样 关怀、爱护、帮助……。横向扩展是指在对兄弟友爱的基础上,进一 步向左右推即对平辈也要讲友爱,对朋友要态度真诚讲求信用。这就 是‚由近及远‛逐步做到孝、悌、忠、信的要求。
学活动开展,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和指导。蒙台
梭利还论述了纪律和自由的关系,以及教师的角色 等重要问题。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理论性和实践性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美〕卡洛 琳·爱德华兹等编著,罗雅芬等译,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推荐理由:全方位介绍了瑞吉 欧·艾米利亚幼儿教育模式。同时, 书中也描述了瑞吉欧教育模式在美 国本土化过程中的深刻反思。“把 它带回家”成为每一个幼教人的心 愿,瑞吉欧的教育模式成为世界幼 教的共同语汇,成为世界各地幼教
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肖朗 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推荐理由:全书分为“中国编”和 “外国编”,选编了32位中外教育 家的教育名篇, 选编了32位中外教 育家的教育名篇,附有每位教育家 的生平事迹和教育思想的导读性介 绍,各篇除原文外包含脚注、边批 和学习提示等三个部分。
发展的动力、启发与参考来源。
《中国学前教育史》
《中国学前教育史》刘彦华 日报出版社(2010版) 推荐理由:本书采取以时序与主题 相结合的结构,并积极慎重地反映 光明
史学研究新成果。根据历史发展的
线索以专题的形式开展研究,与以 往的相关研究相比增加了中国幼儿
游戏、中国育儿民俗、中国女子教
教育家名著选读
推荐书目
• 《给教师的建议》 • 《杜威教育名篇》 •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 • 《蒙台梭利教育法》 •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 《中国学前教育史》
《给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1册)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推荐理由:《给教 师的建议(修订版.全1册)》有一百 条给老师的建议,内容充实,全面 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 践。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 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 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
《蒙台梭利教育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著 霍力岩译 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推荐理由:《蒙台梭利教育法》是第一本被翻译成 英文的蒙氏著作,是家长理解蒙台梭利教育法和教 师学习如何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必读书目。蒙台
梭利为现代儿童教育奠定了基石,并作出了杰出贡
献。她倾其毕生精力所创造的“蒙台梭利教育法”, 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儿童教育,得到了普遍的 认同和推崇。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蒙台梭利 不仅阐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儿童之家”诞生的 来龙去脉,同时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 在儿童各个发展领域的运用,尤其是配合教师的教
孔丘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对象和教育的作用
(二) 教育的作用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 近也,习相远也‛。 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 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 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这个较为 科学的命题,既是孔子‚有教无类‛的理论基 础,又是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总结。
孔丘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孔子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间,不断广收弟子,随 时随地讲学,前后从事教育工作达四十余年。 他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着教 育工作,这是他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并整理出《诗》、《书》、 《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中国古代文化 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有‚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七十有二人‛,他自己也说:‚受业身通者七十有 七人。‛他培养了这么多人才,可谓教育硕果累累,做 了前人未做到的事。
孔丘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对象和教育的作用
(一)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孔子开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上层贵族垄断学 校教育的局面,提出‚有教无类‛ 的口号,凡是愿意学 习的人,无论等级高低,都可以收他做学生。实行开放 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 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 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 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 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 族文化的发展。
孔丘的教育思想
四、教育方法和道德修养
(一) 教育方法
3.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 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与悱是学生在一定基础上 进行积极思维的表现。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 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 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 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 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