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2013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归纳第一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第1课:“电气时代”到来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①工业革命后,机器打工也迅速发展,蒸汽动力已不能适应大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②19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电磁学完善,为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和电力广泛运用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③政治前提: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时间: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②标志(核心):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③意义: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④发源地:英国和德国扮演先行者的角色。

3、为电机的创造和电力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是:法拉第创立的电磁学理论。

4、电力应用的领域:照明、电讯、城市交通运输、加工工业和日常生活等。

5、电力应用的影响:①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②形成了电力工业、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四大新型支柱产业。

③股份制公司成为企业的主导形式;④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开始出现。

6、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①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促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巨大成果;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③一些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

7、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面貌的改观、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注入了动力;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8、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第2课:工业革命的新发展1、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另一标志性的动力机。

其影响:把由电机兴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在其推动下,汽车和飞机作为新型交通工具和产业部门迅速崛起,并最终取代蒸汽机成为现代动力机中的主力军。

2、让现代汽车工业起步的是:德国人本茨和戴勒姆:美国福特公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汽车的影响: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扩展了人们的活动半径,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出行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内涵。

3、飞机:是人类发明的最便捷的交通工具。

时间:1903年,人物:莱特兄弟宣告了航空时代的到来。

飞机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用于战争;宣告了航空时代的到来,伴随民航事业的发展,飞机成为最便捷的远程交通和运输工具。

4、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②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将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③我国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④青少年要热爱科学,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并运用它为人类造福。

第二单元: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第3课:科学的长足进步1、近代科学能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②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③科学家本人勤奋刻苦和探索钻研精神的结果。

近代著名科学家有: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

2、牛顿的贡献:1687年发表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明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推动了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

3、达尔文的贡献:将生物学真正建立在科学基础上,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系统阐明了进化论的基本原理。

的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作出了人类起源与古猿的结论,奠定了科学的人类起源论的基础。

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科学的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对人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4、爱因斯坦的贡献: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

1905年创立了狭义相对论,为人类研制核武器和和平利用核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1916年,他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影响:相对论加深了人们对时空和物质运动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

第4课:欧洲启蒙运动1、启蒙运动:时间:18世纪。

地点:欧洲大陆。

性质:思想文化运动。

内容: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垒—天主教会展开了猛烈抨击,对未来的资本主义社会蓝图进行展望和描绘。

意义(作用):开启了民智,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中心:法国。

代表人物: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2、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其主张:倡导自然权利学说,主张开明专制。

影响:他的思想对法国影响最大,后人称“18世纪时伏尔泰的世纪”。

3、孟德斯鸠:发展了三权分立学说,他认为理想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在此体制下,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三权相互独立又相互监督。

指导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4、卢梭:倡导“人民主权说”,宣称人生来自由,人民的主权高于一切;他提出“社会契约论”。

影响:一度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圣经”,为欧美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5、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共同主张:都怀疑和反对教会的权威,发对君主专制;强调人要有独立的精神状态,用理性知道自己的行动;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体(共和、君主立宪、三权分立)。

第5课:文学艺术的繁荣1、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悲剧《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喜剧《仲夏夜之梦》和《威尼斯商人》。

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俄国的社会万象和人生百态,堪称俄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2、美术: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代表作《最后的晚餐》,提现了“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

梵高:荷兰后期印象派画家,后人称为“狂人”画家。

代表作《向日葵》。

3、音乐:德国的贝多芬,交响曲作家,被后世尊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代表作《英雄交响曲》。

第三单元:急剧动荡的世界导言:急剧动荡的表现:20世纪初,人类历史从近代迈入了现代时期。

现代世界风云变幻,急剧动荡,革命和战争成为时代的特征,在半个世纪内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俄国、中国先后爆发了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7、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一战的背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列强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了,资本主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狂潮,由此形成两大对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2、三国同盟:德、奥匈、意大利(1882年最终形成);三国协约:英、法、俄(1907年最终形成)。

3、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列强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

直接原因:两大对立军事集团的争霸斗争。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依据:两大军事集团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而战)。

开始标志: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英、法相继投入战争,一战爆发。

4、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形成了西、东、南三条战线,其中最关键、最有决定意义的是西线战场。

5、凡尔登战役:一战的转折点。

时间:1916年2月,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战争的残酷性和野蛮性),凡尔登战役后,战略主动权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6、加速一战结束的事件有:①1917年4月,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对德宣战,协约国力量大增;②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出大战;③1918年11月,奥匈帝国无条件投降;④1918年11月11日,,德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7、一战的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8、一战的教训:以协商与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促进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军备竞赛,反对战争,反对恐怖活动,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9、一战的影响: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破坏,但从客观上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一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它客观上引发了一系列革命运动,改变了资本主义列强的战略格局,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第9课: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①俄国是经济、文化和政治都比较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②沙皇统治下的俄国,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群众斗争不断高涨;④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使人民群众得到了锻炼,为十月革命作了充分的准备;⑤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俄国革命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和正确领导。

2、二月革命:1917年三月,彼得格勒的工人举行起义,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十月革命:在《四月提纲》中,列宁号召无产阶级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并制定了党的方针、政策和策略,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十月革命),临时政府被推翻,国家政权归工兵代表苏维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国内意义: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是俄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伟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贫穷落后的俄国建成繁荣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前提。

世界意义:它是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深刻的影响了了世界历史进程。

打破了资本主义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它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它使社会主义由理论成为实践,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背景: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目的:保卫苏维埃国家。

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国家生活转入战争轨道。

作用(评价):集中全力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对捍卫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具有重大作用,但这一政策的实行也存在不少弊病和错误。

6、新经济政策(1921—1929):背景:国内战争和反外国武装干涉取得胜利后,为了恢复进一步恶化的国民经济,1921年3月,列宁断然废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全国实行新经济政策。

内容:实行粮食税收制;多种所有制,商品买卖制,按劳取酬制。

作用:广泛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恢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7、列宁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启示:①制定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时代和国情的需要制定政策。

②要勇于探索和创新。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④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10课: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工业化:1926年,苏联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奉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成就:不到10年时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就超过德、法、英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