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库提要晁补之《鸡肋集》校注

四库提要晁补之《鸡肋集》校注

《鸡肋集》七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宋晁补之撰。

补之字无咎,巨野人。

【笺证】晁补之《求志赋》:幼余不自知蠢兮,愿求古人而与之游。

高平邑于大野兮,鲁东鄙而北邹。

《释求志》:“求志,自叙也。

余从先人寓巨野。

……高平邑于大野,谓高平、巨野县也。

”1(《鸡肋集》卷一)张耒《晁太史补之墓志铭》:惟晁氏自汉御史大夫错而后,不能谱其世。

国初为清丰人,真宗皇帝时,有讳迥者,为翰林学士承旨,谥文元,始徙居开封,或居巨野。

迥之子讳宗悫,为参知政事,谥文庄,又三世而生公。

讳宗简,赠特进吏部尚书者,为皇曾祖;讳仲偃,尚书员外郎,即为皇祖考。

2黄庭坚《晁君成墓志铭》:晁氏世载远矣,而中微。

有讳逈者,事某陵,为翰林学士承旨,以太子少保致仕,谥文元。

生子,执政开封,晁氏始显。

君成曾王父讳迪,赠刑部侍郎。

王父讳宗简,赠吏部尚书。

父讳仲偃,库部贠外郎。

刑部视文元,母弟也。

夫人杨氏,生一男则补之。

3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六):济州晁端友,文元公之孙也。

4《宋史》:晁补之,字无咎,济州巨野人。

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

5按:晁氏入宋之后,分东、中、西三脉。

东眷一世祖为晁迪,子孙居济州巨野;西眷一世祖晁遘,子孙居济州任城;中眷一世祖晁迥,子孙居东京昭德坊。

6据张、黄二人《墓志铭》,补之五世祖为晁迪。

《宋史》与《渑水燕谈录》称补之五世祖为晁迥,盖因《墓志铭》称“迥之子讳宗悫,为参知政事,谥文庄,又三世而生公。

”未详勘下文。

亦或因晁迥一脉显达,故将其高祖追述为晁迥。

元丰间举进士。

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

【笺证】《宋史》: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

神宗阅其文曰:“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

”《晁太史补之墓志铭》:举进士,礼部别试第一,而考官谓其文词近世未有,遂以进御神宗,见之曰:“是深于经,可革浮靡。

”于是名重一时。

《宋登科记考》:(神宗)元丰二年(1079)礼部别试第一,登进士第,初授澶州司户参军。

历知齐、湖、密、果、达诸州,终知泗州。

7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祖宗科举取人·神宗》,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四《晁太史补之墓志铭》元佑中除校书郎。

【笺证】1(宋)晁补之著,乔力笺注:《晁补之词编年笺注》,齐鲁书社,1992年03月第1版,第225页2(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中卷三十四宋刻元明遞修本3(宋)黄庭坚著;郑永晓整理.《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M](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第338頁4周义敢.周雷:《晁補之資料匯編》[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第1頁5(元)脱脱,. 宋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第10204頁6周祖譔主編:《歷代文苑傳箋證》(肆)[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2,第495頁7龔延明,祖慧,《宋登科記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第347頁《宋史》:元佑初,为太学正,李清臣荐堪馆阁,召试,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还,为著作佐郎。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四十五):元佑五年秋七月己巳(1090年)正字陈察、晁补之、李昭玘并为校书郎。

十二月十六日可考。

8《晁太史补之墓志铭》:哲宗即位,右丞李清臣举公馆职。

召试学士院,除秘书正字。

俄迁校书郎,以亲老求补外。

除秘阁校理,通判扬州。

按:元佑(1086年—1094年)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

据《长编》载晁补之于元佑五年迁校书郎,故《提要》称“元佑中”。

绍圣末落职,监信州酒税。

【笺证】《宋史》: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七):摘星楼:《长编》绍圣二年,晁补之坐修故摘星楼,不覆实支省钱,降通判应天府。

(《续资治通鉴长编》缺)《南京谢到任表》:臣补之言:“臣昨任知齐州,为扬州修过摘星楼事,伏䝉圣恩,特从寛典,就差通判应天府。

臣已于三月二日到任上讫。

”(《鸡肋集》卷第五十五)《罢齐州先茔焚黄告祭文》:绍圣二年二月八日,男左承议郎、充秘阁挍理、新就差通判应天府、南京留守司、畿内劝农事、武骑尉补之,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告于先君著作晁公之墓。

(《鸡肋集》卷第六十)《信州谢到任表》:臣补之言:“先奉敕落秘阁校理,添差监处州盐酒税,寻丁母忧,服阕,奉敕添差监信州盐酒税,已于闰九月十二日到任。

”(《鸡肋集》卷第五十五)杜纮《宋寿光县太君杨氏墓志铭》:后补之亦连蹇,谪通判应天府,又夺校理,监处州盐酒税。

而夫人时年六十七矣。

补之曰:“以不忠获罪,不可以不孝累吾亲。

愿迎夫人之曹州而后行。

”夫人曰:“汝知为忠,孝可以免咎,吾行也。

”至丹徒,疾病发,绍圣二年三月丁丑卒。

9《晁太史补之墓志铭》:绍圣元年,朝廷治党人,公亦坐累,降通判应天府,以亲嫌,通判亳州。

复落职,监处州酒税。

中途丁母忧,毁瘠几不胜。

丧服除,监信州酒。

按:补之因党争之故,于绍圣二年被排挤出朝廷。

《宋史》记载补之因编修《神宗实录》失实而被贬至南京。

而明修《惟扬志》记载补之被贬官的缘由,是其在扬州任上修葺摘星楼时,没有审计最后的开支。

最直接的材料则是补之自撰的《南京谢到任表》,表明这次贬官的缘由实为修摘星楼一事。

然无论何种缘由,皆是新党用来打压驱逐旧党的借口。

又按补之绍圣二年被贬南京后,因岳父杜纯之弟杜纮即赴南京任职,为避嫌遂改判亳州,俄而贬为处州酒税,赴任途中其母逝世。

关于补之母卒年,《宋寿光县太君杨氏墓志铭》记为“绍圣二年三月丁丑卒”然补之绍圣三年十月尚在亳州(所作《亳州祭土地神文》曰:“维绍圣三年岁,次丙子十一月戊子,谨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土地之神”),《题大寳箧经后》云:“丁丑岁,遭太夫人杨氏丧于丹阳,哭诣金山,修水陆供。

”查《二十四史朔闰表》,绍圣四年(1097年)为丁丑8李焘,.《續資治通鑑長編》[M]. 第2版. (第18冊)北京: 中华书局, 2004.第10711頁99曾枣庄.《全宋文》[M] (第四十二冊).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第277頁年,补之母或卒于绍圣四年。

《信州谢到任表》云:“已于闰九月十二日到任”,据《朔闰表》元符二年(1099年)乃有闰九月,故知补之于元符二年始至信州酒税任上。

《提要》云“绍圣末”似不谨严。

大观中起知泗州,卒于官。

后入元佑党籍。

事迹具宋史文苑传。

【笺证】《宋史》:大观末,出党籍,起知逹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

《晁太史补之墓志铭》:大观四年,用近制诣部,授知达州,擢知泗州,到官无几何,以疾卒,年五十八。

10《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二徽宗皇帝):禁元佑党人下崇宁三年正月,诏三苏集及苏门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等集并毁板。

二月□□,诏翰林学士张康国,编类元佑臣寮章疏。

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阙下。

令具逐路责降安置、编管等臣寮姓名下项。

……戊午,诏复位佑元符党人及上书邪等者,合为一籍,通三百九人,刻石朝堂,余并出籍,自今毋得复弹奏。

11按:“大观”乃宋徽宗年号,北宋使用此年号共四年(1107年-1110年)。

根据《墓志》记载,补之于大观四年知泗州,应为大观末,与《宋史》之记载暗合。

初,苏轼通判杭州,补之年甫十七。

随父端友宰杭州之新城。

【笺证】《宋史》:十七岁从父官杭州,稡钱塘山川风物之丽,着《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

’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

《苏轼年谱》卷十煕宁四年有条目曰:(十一月)二十八日,到杭州通判任。

《王谱》、《纪年录》、《施谱》亦谓十一月到任。

《总案》谓到任为十一月二十八日,参十二月初一日纪事。

12按:四库馆臣所据材料乃《宋史》,《宋史》谓补之年十七着《七述》谒苏轼,据其生年,则事在煕宁二年(1069年),是年苏轼尚在京师,至煕宁四年(1071年)始通判杭州,十一月到任,《宋史》称补之年甫十七,谬矣。

又按《上苏公书》(《鸡肋集》卷五十一):“某济北之鄙人,生二十年矣,其才力学术,不足以自致于合下之前。

独幸合下官于吴,而某亦侍亲从宦于吴也。

故愿随吴人拜堂庑而望清光焉。

”煕宁四年底,苏轼方抵杭州,盖晁补之不及见苏轼,是年晁补之十九岁。

及至煕宁五年,作文谒见苏轼,故称“生年二十矣”,未果,又作《再见苏公书》云:“某再拜上书某官合下,昔者尝有言于左右而未获奉教,不敢进亦不敢退,辄复俯心下首,因门下人,以求毕其区区之说,而少试其愚,合下容察之。

”故知补之初见苏轼时必不早于二十岁。

轼见所作钱塘七述,大为称赏。

由是知名。

【笺证】10(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中卷三十四,宋刻元明遞修本(四庫有點校本)11(宋)杨仲良撰.《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第4册[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第2041頁12孫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2005重印)《晁太史补之墓志铭》:公从祖考于杭之新城,公览观钱塘人物之盛丽,山川之秀异,为之作文以志之,名曰《七述》。

今端明苏公轼通判杭州,苏公蜀人,悦杭之美而思有赋焉,公谒见苏公,出《七述》。

公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

”公以文章名一时,士争归之,得一言足以自重,而延誉公如不及,至屈軰行与公交,由此公名籍甚于士大夫间。

《晁君成诗集引》(《苏轼文集》卷十):乃者官于杭,杭之新城令晁君君成,讳端友者,君子人也。

吾与之游三年,知其为君子,而不知其能文与诗,而君亦未尝有一语及此者……而其子补之,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絶人逺甚,将必显于世。

《郡斋读书志》:在杭州作文曰《七述》,叙杭之山川人物之盛丽。

时苏子瞻倅杭州,亦欲有所赋,见其所作叹曰:“吾可以阁笔矣。

”子瞻以文章名一时,至屈辈行与之交,由此声名籍甚。

后与黄庭坚、张耒、秦观声价相垺。

【笺证】《答李昭玘书一首》:独于文人胜士多获所欲,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之。

《郡斋读书志》卷一九云:(黄庭坚)元佑中为校书郎,先是秦少游、晁无咎、张文潜,皆以文学游苏氏之门,至是同入馆,世号四学士。

《宋史》:(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苕溪渔隐丛话前后集》(后集卷三十):《复斋漫录》云:子瞻、子由门下客最知名者,黄鲁直、张文潜、晁无咎、秦少游,世谓之四学士。

按:有关“苏门四学士”之由来,苏轼已将黄晁秦张四人并称,然最早有“苏门四学士”确称之文献见于《郡斋读书志》,曰“世号四学士”。

盖四人声价相垺,又经苏轼举荐同入馆阁,时人已将其并称为“四学士”。

耒常言:“补之自少为文,即能追步屈宋班扬,下逮韩愈柳宗元之作。

促驾力鞭,务与之齐而后已。

”【笺证】《晁太史补之墓志铭》:自少为文,即能追考左氏、战国策、太史公、班固、扬雄、刘向、屈原、宋玉、韩愈、柳宗元文作,促驾而乃鞭之,务与之齐而后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