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主观题原因背景类解题思路与专项练习题
一原因、背景、条件类
[解题思路]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
(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一般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
背景的范围最广, 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
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
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
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真题感悟
1.(2017 全国II卷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