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潜能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 过分强调规范,忽视个体创造
固然,一个人很多良好的生活习惯都要依赖启蒙教育的规范性内容铺垫,但是,一旦过于强调规范一致性,就会导致很多弊端。
例如,部分学前教育机构,硬性要求幼儿上课的坐姿、回答问题的手势,等等。
从教育规范性而言,这些要求与制度自然益处颇多,但多动与专注性较差是幼儿的天性,过度要求学习的规范性,会造成幼儿学习的畏惧与抵触心理,自然不利于其后续的学习,特别容易造成学习兴趣的降低。
再如,一些学前教师,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行为、结果、答案的一致性,这也会造成幼儿学习力的低下。
众所周知,幼儿期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重要的依据是:包括想象力在内的众多重要认知能力的迅速发展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铺垫的。
所以,有人认为,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佳途径,想象力与兴趣感是幼儿学习中最应养护的内容,过早过度地介入规范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非常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从上述视角审视学前教育,过度强调规范,有时候与教育者的出发点背道而驰,短期内,看似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效益,长远来看,则抹杀了幼儿的创造力与学习力。
这显然不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样态,值得教育者深入反思与积极改善。
2. 传授越级知识,忽视接受能力
目前,囿于家长、社会等方面的积极期待,很多学前教育机构热衷引进一些“高大上”的幼儿学习内容。
这种教育初衷自然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很多时候,这些教育教学内容却不适合幼儿的年龄段。
前文已经提及,幼儿的学习应以游戏为主,然而,随着书法、国学、英语、奥数等较为“高大上”的知识介入,幼儿教育中,便充斥着挥之不去的功利气息。
越级知识的传授,姑且不说其效果如何,单就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教学心理就会让人心生梦魇。
幼儿学前教育不断充斥着“高大上”的知识,不仅加重了幼儿的学习负担,还增加了不必要的教育教学投入,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从长远来看,都是一种不得法的教育思想与行为。
综上可见,当下幼儿学前教育中,潜能过分开发的思想与行为已经较为普遍,同时还有泛滥的趋势。
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潜能过度开发的背后是成年人,特别是教师与家长的急切心理。
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尽快地让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成长起来。
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其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角色不清,不懂得换位思考,揠苗助长,只知晓急功近利,这就是上面幼儿学前教育中潜能过度开发的深层原因,由此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一则造成了幼儿的畸形发展,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会遭遇到很多困厄。
二则造成了学前教育自身信度的下降,随着长远教育教学效果渐趋低下,社会对学前教育机构会产生质疑。
三则造成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过度开发势必会产生教育教学资源的过度投入,显然这种投入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也不符合幼儿成长规律,自然会产生很多潜在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