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济大学市政工程与环境工程专业导师团队一览表

同济大学市政工程与环境工程专业导师团队一览表

同济大学市政工程与环境工程专业导师团队一览表刘遂庆教授团队-概况一、研究方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与运行最优化,城市水系统优化管理技术。

内容包括:* 水资源与水环境数学模拟理论与方法研究* 城市原水系统优化调度技术与原水保护支持系统* 给水管网设计与运行最优化理论与软件开发* 城市排水管网优化运行与计算机模拟技术* 城市水信息学理论与方法二、团队成员刘遂庆,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树平,副教授陶涛,副教授信昆仑,讲师三、在研科研项目* 2007.1-2010.1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小城镇饮用水输送系统水质保障技术(2006BAJ08 B03),子课题-小城镇供水管网水质预警技术集成";* 2008.4-2010.12 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分散型水源地突发污染控制与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开发及示范(2008AA06A413),分课题-城市原水系统优化调度应急方案";* 2008.10-2010.9 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中法合作城市污染控制与安全保障技术(08230707000)";四、已完成科研项目* 2005.1-2007.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模型与信息化集成研究"(50409016);* 2004.11-2007.10 中法研究协作网计划(P2R):"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管理与保护",主要承担城市水资源雨水管理研究;* 2002.10-2006.4中欧科技合作第五框架项目:"Sustainable Agro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Urban Interaction( SUSDEV-CHINA) (ICA4-CT-2002-10004);* 2003.1-2005.12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研究项目("863"项目)分课题:管网二次污染控制和供水安全输配技术研究;* 2003.9-2005.12上海市科委项目:"上海市供水管网爆管预防和事故处理技术研究,";* 2005.1-2006.12江苏省科委项目:"城市供水管网安全可靠性评估与更新改造优化策略研究";* 2005.1-2006.12江苏省科委项目:"城市排水监测技术与管理体系研究";* 中国-欧共体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水环境数学模拟方法和计算机软件开发";* 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城市给水系统最优化理论研究和软件开发";五、成果获奖情况1)"南京市供水管网优化调度系统",获江苏省2005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政府,2005.12,刘遂庆排名第一2)"城市供水管网安全可靠性评估与更新改造策略",江苏省建设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建设厅,2007.12,刘遂庆排名第二3)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给水管网实时运行水力物理模型试验",获2006年胡家骏奖学金学生团体创新奖4)《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第二版)获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35)《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获同济大学精品课程,2006.9.六、学生培养情况在读博士生7人:喻良,李翠梅,吕科峰,董晓磊,王康乐,林哲,袁文麒在读硕士生22人:王永,陆怡,王凤仙,刘先品,吕存阵,王园园,王绍伟等。

已出站博士后人员5人,李风亭,陶涛,伍悦滨,刘兴坡已毕业博士生15人,毕业硕士生40余人。

杨健教授团队-概况一、研究方向1. 污水与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2. 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3. 生态型农村分散污水处理技术;4. 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新技术;5. 生态型城市污泥稳定化与资源化技术;6. 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7. 天然与人工景观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8.城市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技术;二、团队负责人杨健,男,1953年生,台湾台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水暖系给水排水专业,1988-1989年英国纽卡素大学市政工程系访问学者,后获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博士学位。

现任同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专家。

主要从事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

研究方向为:污水与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生态型农村分散污水处理技术;生态型城市污泥稳定化与资源化技术;天然与人工景观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等。

目前从事的研究课题主要有:世博园区景观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生态型城镇污水-污泥同步处理技术、生态型农村分散污水处理技术、蚯蚓生物滤池处理城镇污水厂剩余污泥等。

主要的科研成果有:“新型微生物-蚯蚓集成系统同步处理城市污水与污泥研究”、“生态型污水就地处理系统研究”、“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生命周期分析”、“多级高浓度活性污泥法除磷脱氮研究”、“海水生物杀生剂研究”等。

编著出版教材和著作“水质工程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等。

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 和EI收录10余篇。

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三、团队成员吴一蘩,男,1951年生,福建仙游人,副教授。

1973~1977:同济大学水暖系给水排水专业毕业,1978~1981:同济大学环境系市政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1982~1996:上海城市建设学院环境系;1996年至今: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1986~1987:加拿大UBC大学土木工程系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供水排水工程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教学、科研和设计主讲过的课程包括给水管网、工业给水、给水处理、水泵与水泵站、取水工程、专业英语、CAD、毕业设计等。

教材出版、教学研究论文:《对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发展方向的思考》、《多媒体教学方式要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成果获奖情况;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著作论文成果:《级配砂滤层过滤系数的研究》、《上海地区部分工业污泥的热分解处置实验》、《热分解法处理生活污泥的探讨》、《供水系统可靠性的一种计算方法》、《热分解污泥处理法某些工艺参数的确定》、《用概率方法确定室内给水管道的设计流量》、《节点流量调整法用于供水管网事故校核》、《饮用水消毒技术》、《几种甲萘醌化合物对摇蚊幼虫的杀生研究》等。

吴敏,男,1969年生,江苏无锡人,副教授。

1981-1985攻读于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系给水排水专业, 获学士学位;1990~1998攻读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建筑大学获博士学位;1985-1990: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系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任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1998年至今: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任工程师和副教授。

研究方向:废水处理技术。

主讲课程包括给排水工程概预算、废水处理技术与工程。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强化回流污泥生物再生技术的实验研究(No.06230703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世博科技专项:世博园区景观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No.2007BAK27B05)等。

发表论文多篇,EI收录5篇。

王亚宜,女,1977年生,浙江上虞人,副教授。

2001.9-2004.7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4.11-2006.12年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6年7月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2004-2007.7 浙江工业大学(2006年9月晋升为副教授);2007.8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工作。

2007.10赴英国Cranfield University 的Center for Water Science 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主持的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强化生物除磷和反硝化除磷系统聚糖菌的产生机理及种群调控(50608064);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一项:(200756);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反硝化除磷-短程硝化组合技术处理城市污水的工艺、机理及控制研究”(20050389);中国博士后自然科学基金? “第三十七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NO.2005037296)。

2004年至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SCI收录4篇。

申请国家专利2项。

2006年8月博士学位论文《反硝化除磷脱氮机理及工艺研究》获得国家教育部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荣誉证书(证书编号:2006031)。

陆志波,男,1979年生,浙江宁波人,工学博士,讲师。

1997-2001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给水排水专业毕业;2001-2003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3-2006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5年在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2006年7月至今于同济大学任教。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为可持续水管理与城市雨水利用。

科研成果:常熟市生态发展规划研究、上海市实施战略环境评价的基本框架、技术支持系统及实证研究、上海市交通政策与网络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世博科技专项:世博园区景观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No.2007BAK27B05)及国家水专项等。

邢美燕,女,1977年生,山东烟台人,工学博士,讲师。

2008年3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2008年3月至今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工作。

主要参与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世博科技专项:世博园区景观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专项子课题“厌氧水解-高负荷生物滤池和蚯蚓生态滤池组合工艺研究”;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黄浦江、苏州河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中子课题“生态型污水就地处理系统研究开发”等的研究。

目前已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篇。

四、在研科研项目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世博科技专项:世博园区景观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No.2007BAK27B05)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强化生物除磷和反硝化除磷系统聚糖菌的产生机理及种群调控(No.50608064),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No.200503729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委.4. 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强化回流污泥生物再生技术的实验研究(No.062307039)3.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反硝化除磷-短程硝化组合技术处理城市污水的工艺、机理及控制研究(No.Y505031)4.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专项:上海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项目中子课题“厌氧水解-高负荷生物滤池和蚯蚓生态滤池组合工艺研究”(No.2003AA601020);5. 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黄浦江、苏州河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中子课题“生态型污水就地处理系统研究开发”(No. 04DZ12024);6. 太湖流域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子课题“给水管网红虫控制技术”(No.2002AA601130);五、已完成科研项目纵向科研项目1. 上海市科委自然基金项目《海水生物杀虫剂研究》;2. 上海市水务局科技攻关项目《多级高浓度活性污泥法除磷脱氮系统中试研究》;3. 上海市水务局科技攻关项目《利用蚯蚓生态系统处理城镇污水技术研究》;4. 上海市建委重点课题子项目《上海郊区小城镇污水处理实用技术研究》横向科研项目1.《厌氧酸化-高负荷滤池处理城镇污水》;2.《啤酒废水生化处理研究》;3.《污水厂污泥的生态处理研究》;4.《酒精消化液处理技术研究》;5.《蒽醌废水处理技术研究》;6.《莱芜开发区供水管网和处理系统研究》;7.《制药废水处理研究》;8.《南海黄岐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研究》;9.《化工发酵废水处理研究》;10.《感光废水生化处理可行性研究》;11.《自来水厂仿真模型研究》;12.《浆粕废水处理技术研究》;13.《环保设备清洁性评估技术研究》;六、学生培养情况在读硕士生16人,在读博士生7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