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大二轮复习作业测评:4-3变异、育种与进化Word含解析

高中生物大二轮复习作业测评:4-3变异、育种与进化Word含解析

Z作业测评·固效果1.[2014·东北三校联考]下列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属于基因突变的是()A.将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三倍体无子西瓜B.某人由于血红蛋白氨基酸发生改变,导致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C.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和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S型菌D.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后代不但有黄色圆粒,还出现了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解析:A为染色体变异,C、D为基因重组。

答案:B2.[2014·苏北二模]A、a和B、b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1号和2号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上,1号染色体上有部分来自其他染色体的片段,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和a、B和b均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B.可以通过显微镜来观察这种染色体移接现象C. 染色体片段移接到1号染色体上的现象称为基因重组D.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后可能产生4种配子解析:A、a和B、b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所以两对等位基因均遵循基因分离定律;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染色体片段移接到1号染色体上的现象称为易位;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后可能产生4种配子:AB、Ab、aB、ab。

答案:C3.[2014·葫芦岛期中]下图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了两种变异示意图,图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图a、图b所示的变异()A.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B.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C.均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D.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解析:由图可知,图a为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未发生改变,性状可能没有变化;图b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性状也随之改变;二者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答案:D4.[2014·西城期末]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如果生存环境相似则会产生相似性状的演化,这种现象被称为趋同进化。

在趋同进化过程中()A. 不同物种的基因库趋于相同B. 自然选择对不同物种的影响效果相近C. 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相互影响D. 不同物种将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从而打破生殖隔离解析:同一环境条件下,自然选择对不同物种的选择效果相近,B项正确;不同物种的基因库有较大差异,A项错误;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寄生、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关系,在生存斗争中,它们之间相互选择,相互影响,共同进化,C项错误;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不会演化成同一物种,D项错误。

答案:B5.[2014·潍坊质检]某同学用等量的水蚤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的A、B 两组实验。

水温的改变是实验的唯一变量,水蚤在不同的水温中均12 h,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1)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25 ℃(2)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变异类型,有些水蚤能在20 ℃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活(3)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定向选择的作用(4)水蚤个体的变异也是定向的A.(1)(2)B.(1)(2)(3)C.(2)(3) D.(3)(4)解析:(1)根据题图判断大多数水蚤个体生活的适宜温度是25 ℃,温度改变部分个体死亡;(2)在不同温度下,都有能存活的水蚤个体,说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变异类型;(3)在不同温度下,死亡的个体不同,生活下来的个体是适应对应环境的个体,即温度对水蚤起了定向选择作用;(4)变异是不定向的。

答案:B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B.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D.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细菌的变异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已发生,青霉素只是对细菌起选择作用。

答案:C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地理隔离才有生物进化B.生物进化意味着肯定有新物种形成C.只有自然选择才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的进化解析:选项A,有地理隔离生物不一定进化;选项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选项C,基因突变也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选项D,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答案:D8.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 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B. 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 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生物进化了D. 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解析:选项A,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隐性性状aa的基因型频率是0.64,则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繁殖一代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8=0.32;选项B,显性基因的频率为0.2,小于隐性基因的频率;选项C,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选项D,A的基因频率为0.4,则显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为1-0.62=0.64,即64%。

答案:A9.医学界认为抗生素的滥用是“超级细菌”产生的罪魁祸首,超级细菌因含有一种叫NDM-1的基因,使这种细菌对现有的绝大多数抗生素都“刀枪不入”。

下列有关“超级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 NDM-1基因的产生是该细菌发生染色体变异的结果B. 滥用抗生素诱导细菌发生基因突变产生NDM1基因C. 细菌耐药性增强的过程中NDM1基因频率不断增大D. NDM1基因的产生标志着新的细菌(物种)已经产生解析:选项A,“超级细菌”为原核生物,无染色体,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选项B,抗生素只是起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细菌发生基因突变;选项C,由于抗生素的选择作用,耐药基因NDM1的基因频率不断增大;选项D,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而不是出现新的基因。

答案:C10.[2014·衡水调研]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

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由题干可知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发生替换的结果;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2%+1/2×20%=12%;根据抗性基因频率无法得出抗性基因突变率的大小关系;自然选择可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11.[2014·衡水调研]如图为利用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BbTt)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 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②过程,过程③中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前期和中期B. 秋水仙素用于培育多倍体的原理是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 植株A为二倍体其体细胞内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植株C属于单倍体其发育起点为配子D. 利用幼苗2进行育种的最大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植株B纯合的概率为25%解析:在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即发生在图中②过程,过程③是植物的有丝分裂过程,因此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前期和中期;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在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中都有所应用;植株A 为二倍体,其在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植株C是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为单倍体;植物B纯合的概率为100%,因此D错误。

答案:D12.[2014·唐山一模]如图所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a含有2个染色体组,图b含有3个染色体组B. 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则图b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C. 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D. 图d代表的生物一定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成的,是单倍体解析:图a为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图b有同源染色体,含有3个染色体组,A项错误;如果图b生物是由配子发育而成的,则图b代表的生物是单倍体,如果图b生物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则图b代表的生物是三倍体,B项错误;图c中有同源染色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若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则该细胞所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二倍体,C项正确;图d中只含1个染色体组,一定是单倍体,可能是由雄性配子或雌性配子发育而成的,D项错误。

答案:C13.[2014·泉州质检]如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

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A项错误;A地区的环境在变化,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B项错误;乙、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基因库也有较大的差异,C项正确;甲、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但是乙物种是从甲物种进化来的,二者的基因库组成部分可能相同,D项错误。

答案:C14.[2014·西城期末]人眼球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的眼病,主要症状是眼前黑影飘动并伴有视力缓慢下降,一般在40岁以上发病,常有家族史。

在某个连续传递三代的玻璃体淀粉样变性的家族中(遗传系谱图如图1所示),第1代发病情况不详,第2~4代共有7人发病,男女发病机会均等。

请分析回答:(1)依据遗传系谱图推断,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

(2)经研究发现,此眼病患者的转甲蛋白(TTR)空间结构异常,提取Ⅲ-1和Ⅲ-2的DNA,通过________技术扩增TTR基因,实现TTR基因的特异性扩增的关键是设计合理的________。

(3)扩增产物测序结果发现,Ⅲ-2的TTR基因序列仅有T1(图2)一种,而Ⅲ-1的TTR基因序列有T1和T2(图3)两种。

①根据T1基因和T2基因碱基序列推断,Ⅲ-1部分TTR结构变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T1基因与T2基因的关系为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