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质量保证措施1、施工工艺保证质量措施(1)全面推行标准化施工作业。
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推行制度化管理,实施施工全过程控制,保证达到工艺标准,进而实现工程质量目标。
(2)坚持技术交底制度。
每项工程开工前,由该项工程的主管工程师对各工艺环节的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讲清设计要求、技术标准、施工参数、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使所有操作人员心中有数。
(3)坚持工艺试验制度。
本标段拟采用的新工艺和主要常规施工工艺在第一次实施前,均安排试验段或试验单元进行工艺试验,搞出样板段后,让大家参观学习,然后全面展开。
坚持“一切经过试验、一切用数据说话”的原则,优选施工参数,优化资源配置。
(4)坚持工艺过程“三检”制度。
每道工序均严格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上道工序不合格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5)坚持“四不施工”、“三不交接”。
“四不施工”即:未进行技术交底不施工;图纸及技术要求不清楚不施工;测量控制资料未经换手复测不施工;上道工序未进行“三检”不施工。
“三不交接”即:“三检”无记录不交接;技术人员未验收签字不交接;施工记录不全不交接。
(6)认真执行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制度。
凡隐蔽工程项目,在内部“三检”合格后,按规定报请监理工程师复检,检查结果填写标准表格,双方签字确认后,方可进行下步工序施工。
2、钢筋工程质量保证措施(1)每批钢筋,附有批号、炉罐号、出厂合格证,以及有关材质、力学性能试验资料等质量证明资料。
(2)到工地的每批钢筋按规范要求进行抽样试验,所有试验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钢筋按不同品种、等级、牌号、规格及生产厂家分批验收,分别堆放。
(3)钢筋的加工、绑扎、焊接以及安装严格按图纸中的尺寸、位置以及规范要求的质量标准进行。
(4)钢筋半成品吊装需在平台上吊装,不能用吊机直接起吊。
3、模板工程质量保证措施箱梁采用全新定型钢模及木模,模板设计图纸经监理工程师和业主审查通过后再进行加工。
拉筋配筋经过计算,确保模板挠度变形符合要求。
4、混凝土的运输和灌注混凝土运输采用搅拌运输车运输,运送距离5km以内。
为减小混凝土运输过程坍落度损失,采取如下措施:(1)施工时间应尽量避免交通高峰期,缩短混凝土运输时间。
(2)加强现场调度协调,避免运输车在施工现场等待时间过长。
5、混凝土质量保证措施(1)本桥混凝土采用混凝土拌和站集中搅拌,电子计量控制,砼拌制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首次使用前必须经过拌制检验其各项性能是否符合标准,然后选择一个试验墩检查其坍落度、强度、外观、泵送难易程度等性能,为梁部施工提供经验。
(2)在拌和站配有监控人员,检查拌制设备和计量装置经常保持良好状态,并严格按配合比计量,各种搅拌材料的配量偏差为:水泥不大于±1%,粗、细骨料不大于±2%,水和外加剂不大于±1%,采用的原材料必须是项目部经试验合格的提定原材料,不定期对拌出的商砼进行双方见证,取样试验每月不少于一次。
(3)同一结构部位砼采用同一批水泥,搅拌均匀,颜色一致。
搅拌机采用卧轴式、强制搅拌机拌制混凝土,搅拌时宜先加入细骨料、水泥、粉煤灰和外加剂,搅拌均匀后再加入所需用水,待砂浆充分搅拌后再加入粗骨料,并继续搅拌均匀,每一阶段搅拌时间不宜少于30秒,总搅拌时间不宜少于2分钟,也不宜超过3分钟。
(4)采用搅拌运输车将砼运至现场后泵送入模,其搅拌、运输砼至全部砼卸出时间不超过90分钟。
卸料时出料口与接料面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5m。
(5)使用插入式震动器时,砼灌筑分层厚度为30cm,振动时间20~30s,操作时依次垂直插入砼内,拨出时速度要缓慢,相邻两个插入位置的距离不大于50cm,插入下层砼的深度为5~10cm。
表面振动器的移动距离,以能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为度,分层厚度25cm。
使用附着式振动器的分层厚度不大于30cm。
(6)灌注砼连续进行。
如间断,其允许间断时间由试验确定,间断超过砼的初凝时间,则按照施工接缝处理,并埋入接茬的钢筋或型钢,外露一半。
(7)砼施工间断后,需待前层砼获得1.2MPa以上抗压强度(防渗砼达2.5MPa以上)时,才允许灌注次层砼。
接灌前先凿除施工接缝面上的水泥砂浆薄膜和表面上松动的石子及松弱砼层,并以压力水冲洗干净,使之充分湿润,不存积水。
施工接缝处的砼加强振捣,使新旧层砼紧密结合。
(8)砼灌注完毕10~12h以内,用无纺布覆盖并浇水养护,养护期限不得少于7天。
浇水以能保持砼湿润为度,当气温高于15℃时,最初三天,白天每隔2h浇水一次,夜间至少浇水两次;三天以后,每昼夜至少浇水四次。
当气温低于5℃时,砼严密覆盖,保温保湿,不浇水养护。
(9)砼拌制时,按不同标号、不同配合比、不同工程部位分别制作试件。
制作试件的数量根据施工季节不同而调整,详见试件制作交底。
6、新、旧混凝土施工缝的清理(1)前层混凝土的强度不得小于1.2MPa。
(2)施工缝处的水泥浮浆、松动石子或松软混凝土必须凿除干净,并用风机吹净拂尘。
(3)在浇注混凝土前,对接缝结合面进行加热,使结合面具有5℃以上的温度,浇注完成后及时加热养护,使混凝土结合面保持正温,直至浇注混凝土获得规定的抗冻强度。
7、混凝土各阶段的温度检测与质量检查(1)测温仪器:外界气温和混凝土内气温均用自动温度计记录仪观测,混凝土出罐、入模温度用旁通温度计测试,箱梁内各观测点温度用多头温度仪测试。
并用温度计测量每车混凝土入模温度。
(2)外界气温测定时间:工地环境气温每昼夜定时、定点观测4次,分别在每天5时、12时、16时和24时4个时间进行记录。
(3)观测箱梁温度观测点布置:在翼板边左右侧各设1个,顶板中1个,底板中1个,腹板左右各1个,梁空腔内1个,每段共计7个,孔径10~12mm,孔深20~30cm,对测温孔应编号并绘图,做好记录。
箱内各观测点,自混凝土浇筑完毕时间算起,综合蓄热法养护期间至少每6h检测一次混凝土温度,并随时记录。
(4)测温具体做法①对测温孔进行编号,并编制测温孔布置图以备查。
②测温时,温度计与外界气温隔离,避免冷空气影响,温度计在孔内停留时间在3min以上。
③设专人负责测温工作,要求设在腹板、底板、顶板的各测温点所测温度必需接近,当发现温度发生异常变化时,立即向试验室有关人员汇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④测温小组及人员分工:各分部成立测温小组,其中,组长负责做好测温工作的技术交底,检查每天各队测温工作的布置和落实情况。
副组长负责每天及时对各队测温数据进行收集并另装册上报驻地监理处一份。
成员负责检测箱梁浇注前的暖棚温度,每车的入模温度,每天按箱梁测温技术要求进行定时定点测温工作,包括对外界环境气温的测温记录,并每天及时整理好测温记录数据并上报副组长。
8、大体积砼施工质量保证措施(1)当梁体砼结构物实体最大尺寸等于或大于1.0m时,按照大体积砼要求严格控制砼温度,同时采取措施解决水泥水化热,降低减少砼内部产生的温度应力引起砼体积变形、裂缝现象。
(2)梁体大体积泵送砼选用材料时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保水性好,泌水性小。
砂石料宜采用中砂,碎石不宜大于1:3,卵石不宜大于1;2.5。
(3)泵送砼施工配合比塌落度不宜小于80mm,不宜大于180mm,水胶比宜控制在0.28-0.5,砂率宜为38%-45%。
(4)对于大体积砼施工时,昼夜平均气温连续3d,大于5℃时,执行砼冬季施工养护要求。
(5)砼在浇筑完毕后养护期间,其表面和内部的温度及拆模温差不宜大于25℃,对于大体积砼浇筑时,必须在结构轴线上及外侧设置测温监测点,每昼夜不少于4次监测,入模温度每班不少于2次,砼表层温度宜以砼表面内50mm处温度为准,内部温度采用热电偶、热敏电阻埋入式温度计监测。
同时根据测温数据描绘温度变化曲线及断面温度分布曲线。
(6)为防止大体积砼拆模前后产生裂缝,采用骤步降低砼表面及内部温差的方法,调整养护措施,夏季宜采取涂刷养护液塑料膜覆盖或覆盖洒水保湿养护,冬季养护主要是取暖覆盖保温,调整砼表面的表面温度与内部温差。
9、悬浇箱梁质量保证措施(1)悬臂砼灌注过程中,加强对预应力管道的纵轴线、标高定位钢筋的检查控制,防止漏浆,堵塞波纹管道。
(2)悬浇所用挂篮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挂篮制作好后,在已成的起始梁段支架上,试拼安装,拼好后根据最大施工荷载的1.2倍进行试压,以消除非弹性变形并测试其弹性性能,检查加工和安装质量,为施工控制与调整提供准确的数据。
(3)梁段平面位置可用全站仪、坐标法。
控制待浇梁段左、中、右三点位置;高程控制点。
高程用水准测量,但应在墩上设立四等水准点,作为施工控制和永久性观测的水准点,并注意及时校正墩沉降的影响。
(4)对于悬浇施工还应结合挂篮、浇筑、张拉等流程进行施工控制设计与计算。
施工控制设计,应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且应与各项设计控制值校对,直至符合规定的允许误差为止。
(5)主梁砼的浇筑,除有对称于主墩的均衡要求外,还应有两肋相对于中线的对称、均衡要求。
(6)主梁砼采用泵送。
砼具有高流动度、缓凝、耐久的性能。
(7)砼浇筑采用从前(悬臂远塔端)向后(接头近墩端)的方向进行,避免接头处因初凝而受振开裂。
一个节段的桥面板砼,力求在箱梁砼初凝前浇完。
在梁段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完成相应预应力施工。
(8)梁上预埋钢管定位,在精确定位并符合误差要求后,可与主、横梁钢筋骨架电焊固定再行复测,合格后报告监理工程师。
放样定位同样应选择在标准时间。
(9)减小影响砼梁徐变的因素。
从施工的角度对有效预应力、砼加载龄期、水泥品种、环境温度、砼品质、养护条件按理论计算和试验数据进行研究,制定措施以指导施工。
10、预应力工程质量保证措施(1)千斤顶、油表有计量资质的单位配套标定,给出标定报告。
预应力张拉及灌浆要由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
(2)按坐标准确安装波纹管,沿纵向每隔0.5m设定位筋与梁体钢筋点焊连接,固定波纹管,定位筋点焊,以免损伤波纹管。
(3)进场钢绞线分批验收,分批实验。
在运输及使用时,避免造成局部弯曲或折伤,严禁抛扔或拖拽施工。
(4)锚具安装时与模板牢固连接,用定位筋等做固定,保证端面与预应力束垂直。
(5)在梁体砼灌注时,间隔一定时间来回抽拨钢束,防止孔道进浆凝固。
(6)采用双控张拉,以张拉力为主,伸长值为辅。
(7)管道压浆采用真空压浆工艺,确保压浆质量;压浆完毕后,截除处露钢绞线,用梁体相同标号的砼封锚。
11、悬浇连续梁施工技术措施(1)线形控制的主要技术措施连续梁段在两个T构0#段梁顶面和梁箱内分别精密布置两个水准点,以方便控测;梁段施工前对挂篮进行压载,以消除挂篮非弹性变形,测量并绘制挂篮变形曲线图;收集混凝土弹性模量、加载龄期、张拉等技术参数的实际值,及时分析处理实测数据,以便适当调整预拱度值;在已浇梁段布置观测点,观测每一梁段混凝土浇筑前后、张拉前后、移挂篮前后各已浇梁段的高程变化,为调整预拱度值提供依据和参数;观测昼夜温度和挠度的关系,以便采取措施减少温差影响;布置立模控制点,严格按监控组提供的标高值控制立模标高;定期联测两个T构所采用的水准点,以保证梁部线形和合龙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