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4.1 从1840年到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精品学案(教师版)岳麓版必修1(课标地区适用)【考纲要求】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
【考情分析】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此后,外国列强又相继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列强侵华史方面,主要考查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和影响其中列强侵华的史实是重点,而影响则是难点,需要考生能够辨析地分析,既要看到主观的消极影响,又要看到客观的积极作用。
比如,2008年高考上海卷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江苏省考查日本侵华,2007宁夏文综卷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影响,四川文综卷考查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等。
【知识梳理】一、鸦片战争1.背景(1)国际:战前,高速发展,英国率先完成了,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2)国内:政治上,强化,政治腐败;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外,,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3)虎门销烟:①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②过程: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
③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过程:①鸦片战争的爆发:1840年6月。
②战争结果:1842年8月,英国军舰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
3.战争影响: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西方列强为了在华利益,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爆发: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结果: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战败求和。
1858年6月和1860年10月,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和《》。
3.影响:(1)中国的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
(2)清政府发生变化。
(3)一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掀起了洋务运动。
三、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1)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
在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日本逐渐形成了侵略朝鲜、夺取中国的东北和台湾、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2)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爆发及过程(1)爆发:1894年7月,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2)经过: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
3.结果:(1)战败签约: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
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
后来,在列强的干涉下,日本同意中国追加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交还中国的辽东半岛。
(2)《马关条约》的影响: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从此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
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的发展。
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
4.甲午战争的影响(1)民族危机的加深: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序幕,列强掀起的狂潮,此后数年,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2)民族觉醒:清王朝开始进行了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的斗争。
四、八国联军侵华1.发动:1900年6月,列强以“救护驻华使馆,助中国剿匪”为借口,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率西摩尔领下从天津进犯。
2.结果:1901年9月,签订了《》。
主要内容包括: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在北京设立,允许外国驻兵保护;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惩办“首祸诸臣”等。
3.影响: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而且使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控制,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知识结构】〖样题精解〗1.竹枝词是风土诗的一种,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如要研究近代上海开埠后的商业活动,可选用的竹枝词是( )A.邑志详陈旧土风,镇升为县百年中。
田家妇女帮农作,镇市夫男晓女工。
蓬首晨兴遥入市,归家手挈米和盐。
B.“南北分开两市忙,南为华界北洋场。
有城不若无城富,第一繁华让此方。
”C.“菜圃瓜畦拓百弓,杭家村北夕阳红。
楝花倒覆三间屋,酒幔低垂十里风。
”D.“北口山头民力忙,耕牛无恙乐平康。
一鞭残照吹横笛,蚕豆青青麦半黄。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上述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难点释疑〗1.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与启示(1)要从中英双方分析中国失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英国是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较早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资本主义有了长足发展。
工业革命完成后其实力进一步增强,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殖民强国,为适应殖民扩张的需要,建立了强大的近代化海军,其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作了充分的准备。
②主观原因: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长期以来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不了解西方世界的变化,对于战争的发生没有丝毫的精神和物质的准备,再加上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无法与英国抗衡。
③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抗衡新兴的资本主义。
2.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继续: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2)扩大:①从战争进程来看:a.侵略力量扩大。
鸦片战争中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则是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
b.侵略时间增长。
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延续达四年之久。
C.侵略区域扩大。
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进入北京。
d.订约国和条约增多。
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共签订了七个条约。
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a.开通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开5口,割香港岛;第二次增开10处,英增割九龙司,沙俄割去我国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b.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
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
同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3.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1)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这一时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俄等国。
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列强掀起殖民扩张的狂潮,因而列强侵华的主要表现是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以满足其商品输出、开拓世界市场的要求。
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沦丧。
这个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形式是商品输出;主要手段有发动战争、强占领土、开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海关、垄断航运等。
(2)第二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侵华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上,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
之后列强侵华方式由政治瓜分变为“以华治华”,极力扶植清政府。
〖举一反三〗1.西方报刊发表评论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面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
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真面目。
”此评论是针对( )A.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大连时对当地居民实行的大屠杀B.日本控制朝鲜后,对朝鲜人民的反抗实行的大屠杀C.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旅顺时对当地居民实行的大屠杀D.日本割占台湾后,对台湾人民的反抗实行的大屠杀【答案】C2.(2012·山东青岛期末)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结合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分析,他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军队装备先进,中国军队装备落后B.日本加入列强行列,中国实行闭关政策C.日本实现了近代化,中国沦为半殖民地D.日本是君主立宪国,中国是封建专制国【答案】D【解析】梁启超当时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他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不过是论证实行君主立宪的必要性。
【考点定位】(岳麓版)必修一•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甲午战争3.(2012·福建模拟)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转变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A.①②③ B.③④⑤C.①③⑤ D.①④⑤【课后巩固】一、选择题1.(2012·福建泉州高三模拟)“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若不从此严起,彼正欲卖烟者为之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是以开馆应拟绞罪,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
”(1838年9月林则徐奏折)由此可见,林则徐认为禁烟的关键是( ) A.整顿吏治B.禁止吸食 C.严惩贩卖D.断绝外贸【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根据题干信息“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后面叙述了官员腐败的种种表现,因此体现了林则徐整顿吏治的观点。
【考点定位】(岳麓版)必修一•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林则徐禁烟斗争2.(2012·浙江杭州高三期末)蒋廷黻著的《中国近代史》写道:“1754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打死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劝他们自行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