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义和团的拳民被清朝当地政府和八国联军折磨斩杀的现场照)
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
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
1.材料展示:于是西人之教堂遂为若辈之城社,而民教涉讼之案,地方官几于不敢问矣!因而教焰日张,民气日积,自来教堂之变端,何莫非平时积忿之所致哉!
2.问题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义和团是在怎么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
3.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
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
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4.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指向谁?(学生讨论)
提示: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初期斗争矛头:腐败的清朝政府。
5.教师讲解: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抵抗侵略者,承认其合法地位。
(二)“扶清灭洋”口号
1.学生发言:阅读教材,谈谈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现了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但是其带有迷信色彩,这些落后的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目标导学二:抗击八国联军
1.图片展示:展示义和团运动形势示意图
2.教师讲述: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
3.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4.教师提问: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爱国官兵进行了哪些英勇抵抗? 提示:破坏铁路线、义和团的廊坊阻击战、围攻教堂和使馆区、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等。
5.问题思考: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的途中,为什么会下令剿杀义和团?
6.教师小结:讨好帝国主义,以求得帝国主义列强对自己的“宽恕”。
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7.
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
目标导学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产生的危害? 提示:
2.材料引入:夫人们退到接待室,慈禧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馆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
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错误,她后悔莫及。
3.史料解读:试图通过义和团的力量来和外国对抗,结果被迫再次逃离北京,这种颠沛流离的经历给她带来极大的震撼,从此她彻底放下天朝上国的威仪,向外国人俯首称臣。
4.对比分析:回顾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
5.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讲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课堂总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反动。
一些本来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的人彻底清醒过来,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起,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革命风暴即将来临。
❸板书设计➷
抗击八国联军
⎩⎪
⎪⎪⎨⎪
⎪⎪⎧义和团运动⎩⎪⎨⎪⎧兴起:山东直隶一带
口号:“扶清灭洋”斗争:廊坊阻击战、老龙头之战等
结果: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内容⎩⎪
⎨⎪⎧经济:赔款4.5亿两白银政治:改设外务部,严禁人民反帝
军事:拆毁炮台,驻兵要地
外交:划使馆界,禁中国人居住危害——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❹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述的是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史,要突出“抗击”二字,以展现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敌侵略时的
不屈抗争精神。
通过启发式诱导教学,让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的抗争历程,辩证地认识“扶清灭洋”的局限性和进步性。
同时,要清楚《辛丑条约》的影响,以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以凸显历史的先后联系性和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