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谱中的一些口诀顺手炮,先要活车;列手炮,补士要牢;入角炮,急使车冲;当头炮,横车将路;破象局,中卒必进;解马局,车炮先行;巡河车,赶子有功;归心炮,破象得法;辘轳炮,抵敌最妙;重叠车,兑子偏宜。
鸳鸯马,内顾保塞;蟹眼炮,两岸拦车;骑河车,禁子有力;两肋车,助卒过河。
正补士,防车得照;背士将,忌炮来攻。
弃子须要得先;捉子莫教落后。
士象全,可去马兵;士象亏,兑他车卒。
算隐着,成杀局方进,使急着,有应子宜行。
得先时,切忌着忙;失车后,还叫心定。
子力强,局中寻胜;子力弱,即便寻和。
此局中之定法,决胜之大略也。
中国象棋口诀及要领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
南宋时期,象棋"家澈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
中国象棋口诀谈到棋艺性质时,棋谚告诉我们:"河界三分阔,智谋万丈深".下棋就是一场斗智:"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下棋的根本策略是什么。
棋谚说:"兵贵神速,抢先入局".下棋讲究"先"字,棋谚有" 弃子争先";"宁失一马,不失一先";"得子得先方为胜,得子失先方为输".谈到棋子的走法时,棋谚说:"马行日,象走田,炮隔山打,车走直线,将帅不出城,小卒一去不返乡".谈到下棋的心态,棋谚说:"临杀勿急,稳中取胜".强调稳慎时又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棋谚还谈到了象棋各子的威力,车:"一车十子寒"."车正永无沉底月".马:"马有八面威风","马蹬四方","马跳连环不用车","马踩无棋".炮:"空头炮,凶恶难当".卒:"卒坐宫心,老帅发昏".将:"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讲到象棋各子的威力欠缺时,棋谚又说:" 输棋只因出车迟"."低头车,阵势虚"."马退窝心,不死也昏"."马跳边,易被歼"."炮进冷苍,难兴风浪"."孤炮难鸣"."单车寡炮瞎胡闹"."高将多危"."老卒无功".马炮争雄互不相让时,棋谚概括两句话:"开局炮胜马,残局马胜炮".棋谚还辨证地阐述棋子之间的相克相生:"当头炮,马来招"."摆上羊角士,不怕马来将"."马卒难破士相全"."缺士怕马,缺相怕炮"."缺士怕双车".棋招中最忌什么棋谚说:"象眼谨防塞","马怕蹩脚","车入险地","炮勿轻发","臭棋乱飞象","无事不支士","将忌暴露".什么形势最危险棋谚说:"连车重炮卧槽马,城里老将挨死打"."车临头,马挂角,老将活不了"."小卒坐大堂,将帅活不长".下棋的艺德有何讲究棋谚对旁观者的要求:"观棋不语真君子".对当局者的要求:"举棋不悔大丈夫".棋谚还告诉人们下棋时不要太在乎输赢时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棋是木头块,输了再重摆".棋谚还对人间一切事物做了一个精辟的论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棋经论》夫弈棋者,要专心、绝虑,静算待敌,坦然无喜怒挂怀。
大抵一局之中,千变万化。
如车前马后,发炮逐卒;如电掣雷,炮铺卒行,逼近士、象,如狼奔虎跃。
顺手炮,先要活车;列手炮,补士要牢;士角炮,急使车冲;当关炮,横车将路;破象局,中心进卒;解马局,车炮先行;巡河车,赶子有功;归心炮,破象得法;辘轳炮,抵敌最妙;重叠车,兑子最宜。
马飞过角,车便巡河。
未得路莫离本位,已得势便可争先。
鸳鸯马,内顾保塞;骑河炮,河岸拦车,禁子得力;两肋车,助卒过河;正补士,等他车路;背立将,忌炮来攻。
我势弱勿轻进;彼势强弃便攻。
弃子须要得先;捉子莫教输手。
急赶将有后着可行;慢入悻无内子宜动。
象棋歌诀(重点)中炮局势起炮在中宫,观棋气象雄。
马常守中卒,仕上将防空。
相要车相附,兵宜左右攻。
居将炮车敌,马出渡河容。
士相局势炮向士角安,车行两路前。
过河车炮上,炮在后为先。
集车拿士相,仍教炮向前。
敌人轻不守,捉将不为难。
飞炮局势炮车边塞上,临阵势如飞。
觑隙并图象,冲前敌势危。
绝敌寻先子,无语自吟思。
车将车破敌,变化少人知。
象局势象局势能行,安车出两边,车先河上卒,马在后遮拦。
炮急常行动,上士必相圆,象眼深防塞,中心卒莫行。
势成方动炮,攻敌两河边。
劝君依此诀,捉将有何难 .破车势一车在中营,鸳鸯马上攻。
一车河上立,中卒向前冲。
引车塞象眼,炮在后相从。
当头炮诀起炮在中宫,比诸局较雄。
马常守中卒,士上将防空。
象要车相护,卒宜左右攻。
若将炮临敌,马出渡河从。
士角炮诀炮向士角安,车行二路前。
过河车炮上,炮又马相连。
车先图士象,马将炮向前。
敌人轻不守,捉将有何难。
飞炮诀炮起边塞上,翻卒势如飞。
横并当头妙,冲前落角宜。
乘虚士可得,有隙象先图。
夹辅须车力,纵横马亦奇。
破象局诀一炮在中宫,鸳鸯马去攻。
一车河上立,中卒向前冲。
引车塞象眼,炮在后相从。
一马换二象,其势必英雄。
象棋局面全式之图歌诀将帅不离九宫内,士只相随不出官。
象飞四方营四角,马行一步一尖冲。
炮须隔子打一子,车行直路任西东。
兵卒只能行一步,过河横进退无踪.象棋术语大全当头炮象棋术语。
也称“中宫炮”、“中炮”。
一种开局着法。
起着把炮放在正中线位,是先走一方采取主动攻势的一种布局。
又称炮二平五。
作用是威胁对方中卒,使后走一方立即采取上马或对炮应着。
“以炮斗炮”(指顺手炮与列手炮)与“以炮攻马”(主要为屏风马防御),是象棋布局的两个系统。
多数象棋大师总结,在对弈中先手走当头炮占有一定优势,这个结果是无数比赛总结出来的,人们一般把当头炮布局视为武棋,而飞象局、仙人指路开局视为文棋,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跟老人或长辈下棋走当头炮,被暗示是无礼貌的行为。
入角炮象棋术语:指一方的炮从边线切人对方的底角,威胁将(帅),故而得名。
也称“人角炮”,和“沉底炮”,如有车相助,一般可以构成“抽将得子”的攻势。
实用性和技巧性很强,是一般对弈中常用到的狠招。
过宫炮象棋术语。
一种开局着法。
走炮二平六或炮八平四,因经过将(帅)的中宫而得名。
先手走过宫炮,有利于上马出车,迅速开动主力,攻守咸宜。
后手过宫炮,常用于应付飞相局、仙人指路等开局。
过宫炮阵型的优点是集中火力于一翼,子力结构良好;但若运用不当,会造成自相拥塞的弱点。
过宫炮通常用于先手布局中,后手应付起马局或仙人指路也可用过宫炮。
可用57炮、58炮、盘头马、屏风马、反宫马、探花阵(一分魅惑)、单提马、抵御过宫炮。
列手炮也称“逆手炮”。
象棋术语。
一种开局着法。
双方第一着都走中炮,而两炮方向不同,故名。
马后炮中国象棋术语。
一方的马与对方的将处于同一直线或同一横线,中间隔一步,再用炮在马后将军,称为“马后炮”。
是残局或中局阶段一种颇有力量的杀着。
在象棋中,马后炮是一种基本杀法。
攻方马、炮与敌方将帅(下称敌将)共线,攻方炮与敌将之间只有攻方一马,且马与敌将仅隔一点,攻方马炮的距离可以是任意的可能情况。
此时炮正在将军,三子所在直线上敌将无论如何移动都在攻方炮的射程之内;敌将如为避炮将军垂直于三子所在直线方向上移动,则马可踏死敌将(马属于控制子)。
用马后炮将军往往可使对方毙命,解法只能是直接吃掉攻方之炮,或者在马将之间填入一子。
顺手炮象棋术语。
一种开局着法。
双方都走同一方向的中炮(炮二平五、炮8平5或炮八平五、炮2平5),故名。
简称“顺炮”。
顺手炮是斗炮类布局体系中的主流布局之一,体现注重进攻、以攻代守的战略思想。
先手方走当头炮,后手方亦将同侧的炮摆在当头,有弃卒抢先之意,红方如中炮打卒,黑补右士后再跳左马捉炮,可使左车先出,是布局思想的一个基点。
随着象棋水平的进步,顺手炮布局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多个分支的庞大布局体系,其布局思想也更加丰富。
如右上所示即为顺手炮布局,根据进一步的着法,可以分为顺炮直车对横车、顺炮横车对直车、顺炮直车对缓开车等布局体系。
如右下所示即为顺炮直车对横车。
顺炮布局是最早成型的象棋布局体系,在明朝《橘中秘》中即有丰富的顺炮对局全局谱,着法已相当精彩,开辟了一个“起炮在中宫,比诸局较雄”的时代,意思是说象棋布局只有斗炮局是正宗(斗炮局的另一主流是列手炮),其他则是“小道”,直到清朝王再越的《梅花谱》出现,重新肯定了屏风马抗衡中炮的价值,这一观点才有所改变。
本世纪60~80年代,在一代宗师胡荣华的影响下,布局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顺炮布局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成为名手对局中采用最多的布局之一。
顺手炮布局对攻激烈、变化丰富,在传统顺炮布局中由于先手方进攻过急,常常造成后力不足和容易招致对方反击等缺点,新的顺炮布局阵型工整、蓄势待发,充分克服了传统顺炮布局的不足,至今仍在发展之中。
空头炮象棋术语。
一般指直线中炮,而对方有士碍将。
针对中宫主将,辅以其他子力,构成多种多样的攻势,予对方以致命打击。
亦叫空心炮。
象棋术语。
一般指直线中炮,而对方有士碍将。
针对中宫主将,辅以其他子力,构成多种多样的攻势,予对方以致命打击。
亦叫空心炮。
往往使对方防不胜防。
此着以重炮威力最大,可将对方问宫将死。
鸳鸯炮象棋术语,因双炮集结,如鸳鸯之成双,故名。
专用于应付先走方的中炮直车。
开始3个回合是:l.炮二平五马2进3 2.马二进三炮2退1 3.车一平二车9进2 黑准备续走炮2退1,集中子力于一翼。
鸳鸯炮有着明显的意图,它把子力归于一边,进行潜力的反击。
即炮2退1后炮平8路打车。
但是鸳鸯炮也有弱点,如果棋子调整不当,造成自己棋子阻塞。
针对这一点,双方进行争夺。
第四步红多走炮八进二或炮八平六。
鸳鸯炮有两种形式。
第二步走卒3进1的叫做3卒鸳鸯炮,走卒7进1的叫做7卒鸳鸯炮。
3卒鸳鸯炮是象棋特级大师胡荣华首创,是对7卒鸳鸯炮的改进。
鸳鸯炮是一种冷僻布局,在高级别的比赛中偶尔出现。
但是它的意图独特,是职业棋手的必修课。
龟背炮象棋术语,古称软硬炮,亦称鹦鹉炮,在某些书中又称凤凰炮,由清朝的巴吉人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