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设计
响肠中心学校王家进
2016-9-15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是研究空气组成的一个基本实验,这个实验对于认识空气的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下节课教学——《氧气的性质》提供了基础。
学情分析:空气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的存在、空气中含有氧气及二氧化碳等。
这些为本课题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 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 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 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 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 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 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精神。
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如何引导学生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
之间存在的误差,并分析,设计合理的装置进行改进。
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情境教学、启发讨论、多媒体辅助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验探究→总结归纳→拓展运用等环节,促成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行程。
让学生更可能多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教学过程】
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下 图的
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 来测定氧气体积呢?
1. (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
水,并作上记号 d 。
并将广口瓶从 b -d 处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2. 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 关
闭 c 处的止水夹后,点燃红磷,立即 伸入瓶中,并塞紧。
3. 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4.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再由学生 观
察现象。
5. 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 原
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实验探索: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观 察现象并思考:
学生分 组讨论,并报 告讨论结果。
学生观 察
红磷燃烧 的现象:红磷 燃烧时产生 黄色火焰,放 出大量热量, 并有大量白 烟,最终
燃烧 停止。
学生观 察:打开止水 夹后,烧杯中
的水进入广 口瓶中,约占 红磷燃烧前 瓶中空气体 积的
1/5 。
学生分
组讨 论后,各组派 代表回答。
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 题进行交流。
形成结论:
a. 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广 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
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 的水就会进入瓶中。
而且广口瓶内氧气 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
因此,从烧杯中进入广口瓶的水的体积 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b.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
c. 广口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 气,它不能支持燃烧。
做这个实验时如果①装置气密性不 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 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那又会出
归纳总结, 智能反馈
科学分析: 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明确: ①上述实验中,红磷燃烧时与广口 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 叫做五氧化二磷的固体。
上述实验中的 大量白烟就是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固 体,该固体沉降后溶解于水中。
因此白 烟最终消失。
②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 广口瓶的原因。
③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 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多少?
④广口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什 么?它有何性质?
学生体 会实验原理 并从中得出 正确的实验 结论。
学生再次 进行讨论并 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 后得出:上述 体积是估算
的,存在较大 误差。
培养学生 的
表达能力, 在交流中取长 补短。
激发学生 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 对实验的评价
能力。
板书设计】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4P+5O2=2P2O5
原理分析:
↓
实验设计
↓
交流评价:(1)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2)影响因素:气密性、燃烧物用量、操作规范
反思改进
【教学设计特色】课堂开始,以“猜谜语”引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与空气有关,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接下来的探究讨论中,学生能够积极学习思考。
教学活动分为“创设情境,倒入新课”、“实验演示,学习新知”、“归纳总结,智能反馈”、“交流研讨,拓展延伸”四个环节,前两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到结论;后两个环节先总结前面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然后对所做实验进行改进并讨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及创新能力。
情境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