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项目徐州市泉山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分析报告(2016年)徐州市国土资源局中国矿业大学二〇一七年三月目录一、年度监测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1)(一)工作目的与任务 (1)(二)工作依据 (1)(三)工作组织 (2)(四)工作进度安排 (2)(五)工作经费安排 (4)二、年度监测评价情况 (5)(一)技术路线与评价方法 (5)(二)工作程序与步骤 (6)(三)数据库建设 (10)三、耕地等别渐变情况分析 (14)(一)渐变耕地基本情况 (14)(二)渐变耕地产能变化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经验和建议 (15)(一)工作经验 (15)(二)相关建议 (16)一、年度监测评价工作开展情况(一)工作目的与任务1.工作目的通过抽样监测渐变耕地,全面掌握2014年度内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耕地等别变化情况,分析耕地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

2.工作任务在县域内划定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在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的每个等别的耕地上选择监测单元,基于监测单元对耕地等别与产能进行监测评价,估算县域内耕地质量渐变耕地的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

(二)工作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3)《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4)《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标准》(报批稿);(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2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与年度变更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43号);(6)《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7)《国土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8)《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6〕7号);(9)《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2016年全省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6〕193号)(10)《关于成立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2〕300号);(11)《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14〕78号);(12)《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技术手册》;(13)《江苏省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技术方案(2016年)》;(14)江苏省耕地质量等别成果(2016年)。

(三)工作组织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是一项日常性工作,继续沿用2015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领导、工作经费落实等,根据工作方案、技术方案的相关要求,在技术协作单位的支持下,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相关处科室与单位,共同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收集和整理等。

选定中国矿业大学作为技术协作单位,负责资料的收集、内业处理、成果编写等技术支撑工作。

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泉山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工作形成了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组织体系。

(四)工作进度安排1.前期准备(2016年11月25日前)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国家、江苏省相关规程和技术方案,制定资料收集清单和调查表格,为全面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2.资料收集与调查(2016年12月25日前)根据泉山区实际情况,收集农业气象资料、土地利用规划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和农业区划、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等资料如下所示。

涉及监测指标参数的资料,从国土、农业、水利、环保、统计等相关部门调查。

(1)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1:5000,2015年度);(2)2014年度、2015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3)土壤基础参考资料:耕地地力评价、测土配方化验结果(2012-2015年)、《江苏省徐州市市郊土壤志》;(4)水利相关参考资料:《徐州市水利志》;(5)徐州市统计年鉴(2015年度);(6)农业成本调查表、农作物产量调查表。

3.内业分析与处理(2017年2月20日前)(1)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及主导因素确定。

根据省级技术组下发的耕地等别渐变类型与主导因素,确定泉山区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及主导因素。

(2)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确定。

在省级技术组初步划分的县级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情况基础上,结合泉山区耕地质量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和泉山区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影响耕地等别变化情况及耕地利用方式变化特征,确定泉山区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和主导因素。

(3)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选取。

为了监测各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主导因素的变化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分等单元做为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的各等别(国家利用等)上设置1个固定监测单元和多个随机监测单元。

(4)调查与评价监测单元质量变化信息。

对各监测单元耕地等别渐变的主导因素进行长期监测,并对其引起的耕地等别渐变做出定量评价。

整理县域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和监测单元数据,按照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和监测单元图层属性格式要求,生成年度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图层和监测单元图层。

(5)生成年度耕地等别渐变图层提取耕地等别渐变区的分等单元,完善其属性信息,形成年度耕地等别渐变图层。

4.成果编制与初审(2017年3月10日前)(1)编制徐州市泉山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分析报告、数据表册、图件、数据库和影像成果,形成初步成果;(2)申请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对成果进行初步审核,根据市局意见对初步成果进行核实与确认。

5.成果核查上报(2017年3月30日前)(1)申请省国土资源厅对县级成果预验收,进一步修改完善成果;(2)按要求提交上报本辖区内的县级成果。

(五)工作经费安排根据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项目性质及工作量,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对项目所需经费进行了初步预算,向徐州市人民政府进行相关经费申请落实,确保了项目经费。

项目经费实行专门账户专人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手续和采购流程使用经费,确保专款专用,使经费支出不超出预算。

二、年度监测评价情况(一)技术路线与评价方法1.技术路线根据渐变耕地等别年度监测的目标和任务、《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江苏省耕地质量等别成果补充完善实施方案》,在整理分析2014、2015年度2年耕地质量年度更新评价工作的基础上,调查泉山区耕地数量、质量、环境以及利用效益等方面资料,评定耕地等别渐变区域内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进而分析耕地的质量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

工作流程见图2-1。

图2-1 泉山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技术路线图(2016年)2.评价方法(1)文献综述法通过网络、期刊等途径搜集耕地质量相关文献和资料,通过文献综述法对耕地质量的内涵、监测等做出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耕地质量年度监测体系和监测方法进行探讨。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描述方法是对事物及其规律进行抽象的、概括的、宏观的描述,是社会科学研究中较为普遍的研究方法;若要对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准确、深入的研究,须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耕地等别渐变年度监测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如采用定性方法确定耕地等别渐变类型、耕地等别渐变主导因素,并利用定量方法对各主导因素指标值进行量化,进而对耕地等别渐变区域内耕地质量变化进行监测。

(3)GIS 空间分析以ARCGIS软件为数据处理平台,借助ARCGIS软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相关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等图形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同时通过数据库功能,将社会经济数据与图形数据相连接,构建耕地等别渐变年度监测信息系统。

另外,通过GIS 制图功能,直观反应耕地质量监测成果。

(二)工作程序与步骤1.资料调查收集表2-1 泉山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项目资料内容2.评价基础准备年度监测评价工作通过抽样监测渐变耕地等别变化,评价区域内渐变耕地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变化强度及分布规律等,服务于规程修订和下一轮全面更新评价工作,是年度更新评价工作的补充,其评价指标、参数体系均与年度更新评价工作保持一致。

(1)分等指标区查询《江苏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实施方案》,泉山区对应分等因素指标区为徐淮平原区。

(2)评价参数体系为保证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结果与补充完善成果、年度更新成果的可比性与一致性,依据继承性原则,本次工作所有参数体系与补充完善工作体系保持一致。

①标准耕作制度及基准作物、指定作物②光温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③分等因素及权重本次泉山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采用徐淮平原区的参评因素指标及权重如下表。

④分等因素指标值—质量分值转换采用分段函数来表征参评因素属性指标数据—土地等别间的关系,针对因素性质采取不同的标准来实现参评因素属性指标值—质量分值的换算,具体换算方法与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工作保持一致。

3.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及主导因素确定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和《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技术手册》(试行稿,V20150907),在充分考虑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资源空间分布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省级技术组初步提出并建立省域耕地等别渐变类型集,其中泉山区初步划分为干旱型、渍涝型、水土流失型、肥力提升型、肥力衰退型五个类型。

4.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确定在省级技术组初步划分的县级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情况基础上,结合泉山区耕地质量年度更新评价工作、上年度监测工作及泉山区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影响耕地等别变化情况及耕地利用方式变化特征,充分征询徐州市国土局及农业等部门意见,确定泉山区耕地等别渐变类型为肥力衰退型、干旱型一共二个类型。

其中肥力衰退型、干旱型和基本稳定型渐变类型分布范围面积分别为1038.66公顷、287.11公顷。

其中肥力衰退型、干旱型和基本稳定型中涉及耕地面积分别为188.33公顷、145.88公顷。

表2-6 泉山区耕地等别渐变类型、主导因素图2-2 泉山区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图(2016年)5.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选取为了监测各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主导因素的变化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分等单元做为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其中,固定监测单元2个,考虑到泉山区耕地总量不多,且集中连片程度不高,今年设随机监测单元11个。

6.调查与评价监测单元质量变化信息对各监测单元耕地等别渐变的主导因素进行监测,整理区域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和监测单元数据,按照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和监测单元图层属性格式要求,生成年度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图层和监测单元图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