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城市文脉的传承

论城市文脉的传承


因此,城市的保护必须从总体上进 行,其对象不仅包括传统的实物形 态而且还应延续城市社会文化结构 中的积极因素,这些非物质形态在 城市文脉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积 极促进作用。如南京的秦淮灯会、绍 兴古代的社戏,都是极富特色的民 间娱乐活动,恢复这种传统形式对 于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创造地方特 色是有积极意义的。
过程的差异及受外部影响的不同,
城市之间维系上述完整区域的大小
则程序各异,有的城市从整体上就
是一个完整的建成环境,表现出较
强的文脉稳定性及传承性。如古城
平遥(图 1)。也有的在一个城市中存
在较大面积的完整区域,如苏州、曲
阜等城市。以上两类在历史上深受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城市文脉更
多表现为传承性。与上述城市相反,
区域指的是观察者心理上所能 进入的城市较大面积,并且本身具 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可以从内部去 认识的地带。区域常常是城市形象 的主要构成因素。
历史性城市的区域如传统居住 区往往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主题: 如空间、形式、尺度、色彩等,同时
从城市意象的角度来讲,城市建 筑是否具有文脉传承完全取决于人 们对实存景观因素的知觉记忆及视 觉感受。意象是人们在其所处的环 境中根据过去的感受或体验所产生 的心理形象。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 结果,人类对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心 理形象是由人类对环境的直接感受 的反应,或根据过去经验的回忆而 获得的,而这种心理形象对于人类 所处的环境产生的空间感、安全感、 认同感极为重要。这种人类对环境 所产生的心理形象如中心、场所等,
2 城市文脉的层次性
城市文脉延续的可能性已在许
多实例中得到了证明,而城市文脉
延续的目的在于城市的有机发展及
城市特色的创造,从城市设计的角
度看,城市文脉延续的范围可以从
巨大的城市景观一直深入到城市用
具等细小的部分,为了分析问题方
便起见,我们着重从景观层次、城市
层次、建筑层次等三个方面来探讨
城市文脉的延续及传承。
城市建筑文脉受到地域和文化 两种因素的制约,地域因素相对较 为稳定,而社会文化、社会生活处在 日益更替之中,在一定时期、一定条 件下,地域因素等的制约对它所支 持的社会生活、社会文化可能是适 应的、可取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会的发展,城市建筑原有环境必 定不适应于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社 会生活对它的要求,城市建筑的新 与旧、传统与现代必然产生矛盾,两 者矛盾作用的结果导致城市建筑的 更新。
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不同程度地
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完整体系 现
的区域要小得多,城市文脉变异性
代 城



2007(9)
[城市研究] 6 7
2007(9)
图1 平遥古城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68
图2 上海外滩建筑群
图3 圣马可教堂
表现得较为明显(图 2)。因此,不同 城市的文脉延续有其内在机制,而 有序的文脉关系构成了城市特色, 是城市文脉传承、延续的基础。
市”是倡导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
调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建立“人工环
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
(以山水为代表)相融合的人类聚居
环境。中国传统城市与“山水”的结 现
合有独到之处,山水在城市中往往
代 城



2007(9)
69
成为主要的构成要素,因势利导。
“城市中有人工的艺术创造,又有大
自然的艺术创造,草坪、树木、巨石、
分。城市文脉的延续首先在于传承
城市隐性文化的意义,同时在城市
整体上反映城市的个性及特色。凯
文·林奇将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归结
为道路、边沿、区域、节点、标志五
要素[4]。城市正是有一定结构并通过
这些特色要素组成的大系统。这个
系统的结构赋予城市要素以性质,
而在整个结构中,城市的这些要素
现 获得了比它单独出现大得多的意义。
机体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那些有保 护价值、经过适当调整能满足未来 需要的城市地区;二是那些需要更 新但也必须保留一些现有建筑的地 区;三是那些需要大规模开发的地 区”。城市文脉的传承性及变异性决 定了城市的发展,一方面要注重结 合、保存原有的文脉关系,同时又要 进一步更新与发展,而城市文脉的 延续、城市特色的创造在相当大的 程度上是取决于旧城维护与整建的 水平。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城市发 展的每一步都与历史文化密切相联。 北京城以其悠久的历史、有特色的 建筑物及文物古迹向人们传递出深 层的历史文化信息,如果我们将故 宫、长城、传统四合院称为城市的象 征符号,那么正是这些符号形成了 首都的整体风貌,使人感受到其深 刻的文化内涵。苏州城则完全是另 一种风貌,另一种情调。如唐代诗人 杜荀鹤的诗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 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就 形象地描绘了苏州城河网交织、桥 梁栉比、舟楫如云、家家枕河的水城 风光。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本身就 是一座历史博物馆,城市文化发展 的层次越高,人类对过去的历史、文 化越发注重,城市就通过这些人类 文化的“痕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杰·迪克在《城市设计中的空间、秩 序和建筑》一文中明确指出:城市的
代 城
城市文脉的延续也应是对这五个方



面的总体把握。 2.2.1 道路
道路是建立对城市认知的一种 渠道,观察者习惯地、偶然地或潜在 地沿着它移动。它可以是大街、步行 道、公路、铁路、运河。道路往往形 成城市的格局,大多数人都是通过 在城市中的大街、小巷或步行过程 使用和体验城市的。因此在城市文 脉延续中对道路格局的保护与完善 有助于人们对城市形态产生心理连 续感,有助于保持城市格局特色。
论城市文脉的传承 文章编号:1009-6000(2007)09-0067-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吴云鹏,建筑学硕士,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 The Continuity of the Urban Context 究院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吴云鹏
WU Yun-peng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交流的日 益便捷,城市建筑设计领域受国际 化建筑思想的影响,城市建筑同质 化愈演愈烈。在城市规模越建越大 的同时,我们的城市正在逐渐丧失 原有的特色。保护和继承城市的原 有传统,创造有特色的城市风貌,正 日益引起建筑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 关注。本文从城市文脉的角度入手, 从不同侧面分析了城市文脉的传承 及发展,探讨了创造具有特色的城 市的相关问题。
其对于那些有山有水的历史文化名
城具有积极的意义。无锡市就在总
体规划中提出了“山水城市”模式,
城市建筑充分利用了太湖、锡惠山
等自然风景来创造城市特色。苏州
则在城西护城河外建设“真山真水
园中城”,与古城内的“假山假水城
中园”相映成趣,从而实现了城市园
林与园林城市的融合。
2.2 城市层次
这是城市文脉延续最重要的部
南京秦淮风光带的规划建设,通 过规划风景线将东起东水关、西至 西水关的“十里秦淮”人文景观如公 园、博物馆、明城墙等要素连接起 来,使人们在游览这一风光带的同 时领略到六朝金粉的繁华景象。
城市的空间次序往往也与道路 系统有关,一些历史性城市往往通 过传统轴线来加强人们对城市的总
体印象,有机地延续城市的历史文 化。巴黎的城市建设,向来重视传统 文化的延续及整合,巴黎改建时留 下的城市格局成为城市历史的象征, 城市的传统轴线成为巴黎新的城市 建设的依据。各个时期的建筑师都 注意尊重这一轴线,以卢浮宫、协和 广场、香榭丽舍大街和拉德方斯副 中心构成的城市轴线将历史文化与 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 城市的特色形象。 2.2.2 边缘
皆与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建筑有着 密切的关系,如有许多欧洲城市里 的中世纪教堂、市政厅等建筑物所 在地往往是这个城市的中心(图 3)。 中国传统城市中的宗教建筑、商业 街市往往也成为人们认识城市的图 式。城市的物质实体与空间形态只 有被人认知体验,建立了历史关联 以后才能是意象的形式,从这个意 义上讲,城市文脉延续的目的就是 在不破坏现存的意象形式的条件下, 尽可能多地建立人们对城市的意象。 如一些城市注重恢复和保持传统商 业街市就是从城市文脉延续的角度 建立起人们对城市的意象形式,传 统商业街市无论在体型环境的尺度、 色彩、质感等方面,还是喧哗熙攘的 商业活动气氛、内容方面都亲切宜 人,丰富多彩,正是这些内容表达了 城市文脉的传承。因此,保持城市中 有价值的显性因素是文脉延续的基 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保护是为了 将历史的形象保持下去,把历史文 化的信息传递给人们,作为建筑历 史来讲,保护单个建筑和群体建筑 足以达到展现历史的目的,但对城 市来讲其历史文化传统不仅体现在 作为物质载体的古迹和建筑上,还 表现在其文化内容上,包括价值观、 思维模式、情绪状况、审美意识、文 化素质等综合方面,这些是传统的 精髓。正如伊里尔·沙里宁所说:“让 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城市 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这说明 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道路具有连结城市物质景观要 素的功能,而城市的发展是一种不 断变化“拼贴”的过程,历史发展的 结果可能导致文物遗迹散落于城市 的各个角落,因此,利用道路将有意 义的场所及空间联系起来,可达到 历史文脉传承的目的。
东京历史文化散步道的规划是 一个把道路系统与历史遗迹有机结 合的佳例。散步道将不同历史时期 的古迹及生活街区以及公园、大学 运动场、娱乐场所、商业街等公共性 强的部分组织在一起,使人们在散 步道上接受了历史文化之熏陶。
边缘是指两个不同区域之间的 界线,这是不作为道路线或不视为 道路的线性要素。如河岸、路堑、城 墙、开发区的边界、围墙等,最强的 边沿是那些视觉明确、形式连续而 且不可穿透的边沿。
城市尤其是传统历史文化名城 往往留下某些有特色的边缘。如西 安古城墙构成了城市的一个鲜明的 边缘,强烈表现出了古城的特色。对 于这些反映城市文脉特色的边缘可 分为不同情况给予保留或从视觉上 加强,利用边缘的限定性加深人们 对城市的意象。 2.2.3 区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