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运河文化传承中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_以天津市为例 (1)

在运河文化传承中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_以天津市为例 (1)

因此,运河的兴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运河文化的根本在于对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 展和人民生活的滋养,传承天津运河文化的现实需求和现代意义就在于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 展需求下继续挖掘、保护和发挥运河的价值和作用,将大运河作为仍在使用的活态文化遗产, 使其始终同地区的发展紧密结合。
3 传承运河文化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契机
4.1 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
天津境内大运河的整体环境直接关系着沿线人民的生活质量,运河综合整治可提高河道 的防洪抗灾能力,有效防止运河两岸的水土流失,拓宽河床,扩大过水断面,提高泄洪排涝 能力;同时,运河的提升改造可有效改善运河沿线村镇的生产、生活条件,发挥提升沿线人 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功能。
另外,天津境内大运河的滨水景观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运河水质的治理情 况,只有把运河水质治理好,人们才有亲水的可能。为了保证河流的水质,需要制定相关规 章制度,在运河全线展开污染治理工作。为了确保枯水季节运河的生态需水量,需要在河道 内注入更多的再生水,并通过改善河流生态环境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再生水应主要来自城 市的再生水厂,减少为维持河道景观而必须抽取的地下水水量。
期,随着天津的开埠,天津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
品集散地。作为京畿门户、南北水陆交通枢纽、北
方最大的商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天津逐渐发展成 为北方一座重要的大都市。
图 1 天津境内大运河与海河空间关系
由此不难看出,没有运河、没有漕运就没有天津的形成、兴起与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讲,
运河才是天津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河”。
天津境内大运河流经武清区、北辰区、河北区、红桥区、南开区、西青区和静海县共 7
7557
个区县,沿线区县的城镇和乡村均是依运河发展而来,呈现出了清晰的发展脉络。同时,随 着各区县城镇和乡村的不断发展壮大,对运河生态环境和承载功能的诉求也不断提升,运河 文化的保护传承和运河两岸土地空间的再利用已成为增加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带动区 县生态宜居建设和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成为城市经济与文化、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内容。
运河滨水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强化滨水城市的生态系统,创造出天津城市独有的脉 络结构。京杭大运河作为城市肌理中的生态叶脉,将与天津的海河等水体一起发挥“生态绿 肺”作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对运河水岸原有狭窄的带状结构的扩展,进一步由线 到面,增加人们与绿色生态环境的接触范围。
天津境内大运河的自然生态环境由多种要素构成,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城市历史文化和 自然演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生态环境的重塑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提升天津境内 大运河的自然环境品质。提高运河水岸的自然度,恢复运河原有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驳岸 的设计、原生植物的栽植、小范围的活水处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恢复和重塑运河自然生境。
7556
备的,其一是自然环境的生态宜居,包括绿化、空气质量、水环境、地势地貌等自然条件; 其二是社会文化的人文宜居,包括一个城市的地域亲和性、文化包容性。
天津在建设宜生态居城市的过程中,必须依托本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在此 基础上进行完善、整合与提升;大运河作为自然和人工的双重遗产,具备资源和文化的双重 属性,必将成为天津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构成和支撑载体。
2.2 天津运河文化的内涵
运河文化,是集漕运、商贸、手工业和
农产品加工、农业商品化于一体,具有广泛
兼容性、多元性、开放性的文化。[1]在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新修订的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 自然遗产公约行动指南》①中,将运河遗存和
运河文化线路作为新的世界遗产种类。《行动
图 2 运河漕运的历史景象
指南》将其特点归结为:“它们代表了人类 Nhomakorabea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
1 引言
天津市是国务院 1986 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天津在深入推进 城市建设的同时,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通过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生态宜 居城市的建设步伐。
从 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出台,到 2008 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名村保护条例》和《天津市文物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天津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编制了一 系列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在挖掘城市历史、守护城市记忆方面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9 年,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天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诸 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运河风貌、传承城市运河文化,不仅是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体现天津地域文化价值、建设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城市的迫 切要求。
交通枢纽。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
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 2 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
12 万人次,连同商船共 3 万艘。水道的开通使小
小的直沽寨很快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漕
运的兴盛使天津出现“商业发达,水陆云集,车樯
如织,店铺林立,百货山积”的繁荣景象,运河在
天津的繁荣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清朝晚
在运河文化传承中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
——以天津市为例
张萌 史延冰 王欣然
摘要:以传承运河文化为切入点,着重阐述天津市将运河申遗保护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相结合、提升城市 宜居性、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本文明确了传承运河文化是天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契 机,进而论述了生态城市发展定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及区县统筹协调发展与传承运河文化和运河保护 发展的关系,并从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重塑自然生态环境、营造人居环境体系、带动文化旅游发展、突 出地区发展重点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带动天津运河沿线地区生态宜居建设和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天津 生态城市 京杭大运河 文化传承 宜居建设
大运河连接着沿线区县多个地区的发展空间,运河成为带动区县生态宜居建设发展的重 要契机。要充分利用运河沿线良好的自然资源,打造高品质的宜居环境,强化各区县运河风 貌的不同特征,讲究“自然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促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沿线区县整体发展的完美结合。
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
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
天津这座城市因河而兴、因漕运而繁荣发展,由漕运文化渐次衍生出了盐文化、商业文
化、妈祖文化、寓公文化、舶来文化、现代文化等多元文化,历经 600 多年的沧桑变迁,书
3.2 天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具体落实和重要补充
《天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实施“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构想。 其中,一轴是指“京滨综合发展轴”,两带是指“东部滨海发展带”和“西部城镇发展带”。“南 北生态”是指分别位于京滨综合发展轴南部和北部的区域生态体系。
从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上看,天津境内的北运河与城市京滨综合发展轴的前半段基本契 合,南运河与城市西部城镇发展带的后半段相互重叠,因此,以运河为契机带动区县生态宜 居建设发展,形成沿线众多的生态保育区、城镇功能区和新的发展亮点是对城市空间发展战 略的具体落实和重要补充。同时,通过运河生态带的进一步保护与建设,与“南北生态”的众 多自然保护区形成完整的市域生态体系,完善城市整体生态格局。
通过治水达到亲水的目的,全方位地提升运河沿岸地段的亲水品质,还原自然与文化属 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亲水要求,为沿线地区的宜居建设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2 重塑自然生态环境
京杭运河作为生态绿道在当今的运河沿线城市逐渐成为战略性的生态基础设施。通过长 期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使天津境内大运河沿线区县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保护,使运河 充分发挥环境景观功能,成为一条具有良好自然环境的绿色走廊。
写了别具一格的厚重历史。不可否认,运河在天津的城市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
用。
7555
2.3 传承天津运河文化的现实需求
运河文化记载了天津城市的发展历程,历史上的运河为沿线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 供了重要的水利资源,并作为交通运输动脉承载着带动地区发展的重要职能。
然而,随着近代运河漕运职能的逐渐丧失,运河两岸的繁荣景象也逐渐淡出了历史之帷, 天津境内部分运河区段的历史风貌也显现出衰败的痕迹。经过一年多来对天津运河及沿线地 区的调研发现,一些河段由于缺乏水源而干枯、废弃;有些区段被破坏性地变成了农田或道 路;有些段落因为工业发展和年久失修而残破,并存在水质污染问题,等等。
在视线上、空间上保证景观的通透性,把天津境内大运河的两岸地区作为市民生活中变化灵
动的空间,为两岸的居民生活注入新鲜活力。
4.4 带动文化旅游发展
通过天津境内大运河遗产价值的挖掘保护以及现代服务功能的植入,使目前暂时衰退的
3.1 天津生态宜居城市定位与城市发展诉求
2006 年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年)》确定天津市的城市定位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胡锦涛总书记也明确提出, 要把天津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
建设“宜居城市”②已经成为天津这座城市迈向现代化更高发展阶段的必然诉求。“宜居城 市”的一般定义是:“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 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2]宜居城市有两个基本的标准是应该必
2 天津运河文化的内涵与现实发展需求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北起武清区木厂闸,南至静海县九宣闸,以三岔河口为分界点分为北 运河和南运河两个区段,总长约 174 公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
7554
2.1 运河与天津城市的形成和变迁
天津这座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大运河息息相关。
从元代中叶至清代末期,天津一直是大运河的重要
镇包括武清区河西务镇、静海县独流镇和静海
县唐官屯镇,中心村涉及武清区和静海县的多
个村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