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作业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作业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作业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作业08经21 马芳芳08082002一、简词1、科斯定理: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由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

关于科斯定理,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当然,在现实世界中,科斯定理所要求的前提往往是不存在的,财产权的明确是很困难的,再加上交易成本也不可能为零,有时甚至是比较大的。

因此,依靠市场机制矫正外部性是有一定困难的。

2、公地悲剧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这就是“公地悲剧”的定义。

如草场被过度放牧、海洋被过度捕捞等等。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他们却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了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枯竭。

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

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明确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

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利己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

公共物品因为其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更直白的解释:勤劳的人依赖为个人的生机而算计,在一番忽视远期利益的计算后,开始为眼前利益而“杀鸡取卵”,没有规则,没有产权制度,没有强制,最后,导致公共财产——那个人们赖以生存摇篮的崩溃,3、产权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具有可分离性、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

产权的功能包括: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协调功能。

以法权形式体现所有制关系的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是用来巩固和规范商品经济中财产关系,约束人的经济行为,维护商品经济秩序,保证商品经济正常运行的法权工具。

科斯定理证明,一旦产权明确规定,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络、谈判、签约等等的成本足够低,则无论将产权划归给谁,最终总能达到该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

同样道理,只有做好企业的产权安排,才能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

对国有企业而言,应明确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必须指出的是,产权稳定和产权明确同等重要。

如果产权不稳定,即使产权明确,也会对资源进行掠夺性的使用。

4、Cdm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排放贸易(ET)和联合履约(JI)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3种碳交易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Mechanism,CDM):《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规范的“清洁发展机制”针对附件一国家(开发中国家)与非附件一国家之间在清洁发展机制登记处(CDMRegistry)的减排单位转让。

旨为使非附件一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减排,并从中获益;同时协助附件一国家透过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获得“排放减量权证”(Certified EmmissionsReduction,CERs,专用于清洁发展机制),以降低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承诺的成本。

清洁发展机制详细规定于第17/Cp.7号决定“执行《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确定的清洁发展机制的方式和程序”。

清洁能源机制最通俗的解释就是:别人掏钱,你来减排。

5、碳交易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

《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CO2)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

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在内的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但由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本国进一步减排的成本高,难度较大。

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

这导致了同一减排量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价格差。

二、简答1、对我国环保政策的评价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环境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忽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必将为自身的发展而付出代价。

,“十五”期间我国环境政策研究重点已确定为以下五个领域:第一,深入开展环境战略研究。

第二,推动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运用市场机制,建立环保经济调控和筹资体系。

第四,研究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入世新形势的政策。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污染产业、有害物质和外来物种入侵将对国家环境安全构成威胁。

要研究发达国家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法规、标准和措施,建立国际贸易预警机制,尽快完善我国环境法规、标准和措施,加快制定环保方面的市场准入标准,健全进出口环节的环保检验和监管政策。

第五,建立环保公众参与机制。

要积极推行环境信息公开化,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要公开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增加环保透明度。

同时,要疏通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渠道,加大参与力度,使公众在环保政策、规划制定和开发建设项目“三同时”过程中,以及效果评估时都能发表意见。

要研究公众对企业行为监督的有效措施,建立公众参与保障机制。

加快制定保护公众环境权益的法律和制度,明确群众的环境权益。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9部环境保护法律、15部自然资源法律,制定颁布了环境保护行政法规50余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00件,军队环保法规和规章10余件,国家环境标准800多项,批准和签署多边国际环境条约51项,各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共1600余项。

“虽然环境法规不断完善,但我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还很不适应环保工作”,周生贤说,我国环保法制工作仍存在四大“软肋”:一是经济、技术政策偏少,实用的政策偏少,政策间缺乏协调;二是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对违法企业的处罚额度过低,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干扰环境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监管不力的问题还很突出;四是执法监督工作薄弱,内部监督制约措施不健全,层级监督不完善,社会监督不落实。

2、公共经济学的特征公共经济学就是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规律的科学,它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需要做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的学科。

公共经济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公共经济学是主要研究政府及其行为的学科。

政府与市场也同样存在着失灵的现象,因此就需要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

公共经济学就要解决此类问题,即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生活?什么时候干预?怎样干预?政府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方式、途径和效果是什么?政府部门(公共部门)的存在也会产生一系列相似的经济问题,它们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生产什么?这个问题首先涉及到公共产品生产与私人产品生产的均衡问题,其次也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的均衡问题。

如何生产?公共产品是由政府来组织生产还是由私人企业去生产。

许多人认为由政府来组织生产公共产品,可以减少大公司对消费者的剥削。

为谁生产?这其实是一个有关公共产出的利益分配问题。

政府关于税收与福利计划的决策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收入分配。

同样,政府决定生产什么样的公共产品也就同时决定了哪些个人与利益集团可以从中获益。

2)公共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政府经济行为。

人们研究政府可以从许多角度来进行,比如从社会学的角度,从政治学的角度等。

但是,经济学认为人们是通过理性的利己主义行为、利用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在商品货币关系中完成自己的交易行为,政府所起的作用是服务性的,政府是服务性的政府。

3)公共经济学更加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

公共经济学研究提供公共物品、政府价格管制、外部性与政府行为、政府政策与经济自由度、寻租等问题时,采用了大量的方法。

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比如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博弈理论、信息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

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政府在实际工作中也迫切需要这样一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既完成社会的目标,又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4)公共经济学是以财政学为起源的。

公共经济学表明该学科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与传统的财政学相比较,公共经济学增加了两大领域的内容。

一是该学科增加了政府决策的内容,二是增加了公共部门支出的经济分析。

在学科体系上,传统财政学无法把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统一到帕累托状态,而在公共经济学中则建立了两者一致的理论模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