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商 研 究2004年第3期(总第101期)
物业服务合同主体研究
刘兴桂 刘文清
(刘兴桂,广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广东 广州 510050;
刘文清,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博士研究生 广东 广州 510080)
摘要:物业服务合同即物业管理合同。物业服务合同主体分前期物业服务合同主体和普通物业服务合同主体。前者包括物业管理企业与建设单位,后者包括物业管理企业、业主或业主团体。我国物业服务合同的主体包括物业管理企业、业主或业主团体。
关键词:物业服务合同 物业管理企业 业主 业主团体
2003年6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此,我国的物业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条例》将以前广泛使用的“物业管理合同”称为“物业服务合同”。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该类合同纠纷也越来越多。对于合同的一方主体———物业管理企业来说要具备什么条件,其应对谁负责?在前期物业服务合同中,业主是否合同主体?在普通物业服务合同中合同的另一方主体究竟是业主还是业主大会抑或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如代表权、诉讼权等)如何确认?这些问题涉及物业服务合同的基本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很有必要进行探讨。
一、物业服务合同的分类
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物业服务合同可分为两类:一是前期物业服务合同,二是普通物业服务合同。
所谓前期物业服务合同,是指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业主大会选聘物业管理企业之前,由房地产建设单位与其委托的物业管理企业签订的合同(《条例》第21条)。由于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以后,基于出售率或入住率未达到法定应召开第一次业主大会条件或由于其他原因,第一次业主大会尚未召开,则此时没有相应的业主团体机关同物业管理企业订立服务合同,但建筑物建成后又必须由一定的人员进行管理,因此,我国法规规定此时应由建设单位同物业管理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条例》第21条)。前期物业服务合同中的主体是物业管理企业与建设单位,业主不是合同的主体。从合同的相对性原理出发,房地产开发商同物业服务公司签订的合同不能对第三人(业主)产生拘束力,而这对房地产开发商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因为这样将会导致业主享受物业管理服务而由开发商承担管理费用的局面。为克服这一弊端,各国或各地区开始改变这一契约仅具债权效力的状态,而赋予其物权效力。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在委托管理场合,有时并非基于区分所有权人之协议,相反却是建设公司于分批出售建筑物时,由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订立建筑物管理之委托契约,亦即由受让人分别向让与人委托管理。但如此一来,有关基地及
共用部分管理之法律关系不免发生混乱。为消除此种混乱,有学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原则:个别订立委托管理契约时,其效力及于全体区分所有权人及其特定继受人。①但为了避免此物权化的物业服务契约对他人造成无端损害,笔者认为,有必要仿德国法制,将此合同进行登记;否则即不得对抗第三人。但从《条例》第25条“建设单位与物业买受人签订的买卖合同应当包含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内容”的规定来看,我国采取的却是另外一种措施,即在建设单位同物业买受人签订物业买卖合同时,同时包含了双方之间转让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的合意。因此,此物业服务合同对其他业主之所以产生拘束力,根据在于房地产建设单位与其他业主对物业服务合同的概括承受。在物业使用人是非所有人时,物业服务合同只能约束物业的所有人。
普通物业服务合同的主体是物业管理企业、业主或业主团体。物业管理企业作为主体并无争议。业主作为合同的主体只存在于物业小区只有一个业主,或者业主人数较少且经全体业主一致同意,决定不成立业主大会的情形中(《条例》第10条)。业主团体的主体资格各国立法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包括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根据《条例》第35条的规定,业主委员会在我国只是合同的主体。但由于业主委员会在我国只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所以业主大会才应是物业服务合同的主体。这不能不是《条例》的一大缺憾。笔者认为业主大会类似于合伙组织,从社会现实出发,我国应承认业主大会的主体地位。
二、物业服务提供者———物业管理企业
(一)物业管理企业是法人
物业管理企业是提供物业服务的法人。《条例》第32条第1款规定:“从事物业管理活动的企业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之所以这样规定,有学者认为主要是考虑物业管理企业接受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的委托,以有偿服务的方式,为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公共事务提供综合性、专业性且具有公益性的管理和服务,所以应当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②但现实是我国许多物业管理企业大多是从房管机关脱胎而来,或是由房地产开发商直接组成,有些甚至是房地产开发商的附属物。③这类物业管理者天然具有政企不分、建管不分、产权不清的弊病,很难适应现代物业管理的需要,必须以服务社会化、管理专业化、经营市场化为目标进行改革。
(二)物业管理企业应具有一定的资质
物业管理企业的资质是企业实力、规模和业绩的综合反映,是国家对物业管理市场准入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此,《条例》第32条第2款作了原则性的规定,1999年10月31日建设部发布《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试行办法》则作了具体的规定,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加以规范。因而,取得资质证书是企业开展物业管理业务的前提条件。不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或业主团体订立的合同,其效力是有瑕疵的。
从事物业管理企业的人员也应具有相应的资格。物业管理提供的是人的劳务,且物业管理中不乏技术性非常强的管理内容,因而要求其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这在国际上也是一种通行的做法。例如,美国不仅对从业人员有资质认定的要求,而且对企业同样适用。在美国,IRE M (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物业管理协会)颁发的AM O(Accredited Management Organization)证书是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的最好证明。我国物业管理起步时间短,现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大多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而来,因此,加强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条例》第33条规定:“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1996年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实行物业管理企业经理、部门经理、管理员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