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曾大力推行简化汉字,为何以失败告终?
1977年,官方曾公布第二批简化字(即“二简字”),使
用时间不长,但对当时乃至现在的人们还是产生了很大影响。
到1986年,这批简化字被正式废除。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
道这些,以至于误认为是什么人随意杜撰的文字,其实这些字也是有“来头”的。
上图中的这些“二简字”,你都认识吗?它们分别是:英雄洞、内蒙古、产量翻几番。
曾经,我国的“副总理”被写为“付总理”;曾经,发展的“展”字是尸体的“尸”字下面加一横。
这种“超简化的”字体,仅仅试用过半年就被叫停。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它需要保持稳定,不是一块抹布,可以随便拿一块新的就扔掉旧的。
这个是福什么省啊?“90后”你认识吗?为普及教育和方便书写而对汉字进行简化,自清末到民国,想法由来已久。
但直到1956年,国
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才从此正式揭开了汉字简化的
序幕。
总的来说,尽管有得有失,56年《汉字简化方案》是总结了前人经验、谨慎梳理了古代俗体简体字形而出台的,经历数年试行,1964年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了《简化字总表》,这个总表收录了2235个简化汉字,成为目前通行的规范汉字的来源,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于是,文字改革委员会出台了制定“第二批简化字”的原则——“广大群众对汉字进
行的简化,充分显示了群众的创造精神和丰富的智慧。
从事
汉字简化工作,就是要总结群众创造简化字的规律,应用群众简化汉字的方法,在广泛搜集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
经过三年整理研究,在第一次简化字的基础之上,1975年5月,由叶籁士领导的文字改
革委员会反复敲定了111个新简化字,报送国务院审阅。
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及各省级行政区一级报纸发表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人民日报第二日起即开始试用,这就是所谓的“二简字”。
1978年3月4日,胡愈之、王力、周有光等23人联名写信给第五届全国政协秘书处和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秘
书处,要求第五届全国政协和第五届全国人大的主要文件不采用草案第一表的简化字。
批评者说,直观地看,这些简化字缺胳膊少腿难看至极。
专家指出,“二简”方案放弃了原来
取得成功的以“简化偏旁”和“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为简化
的主要方式,而是缺乏规律地甚至是大量地简化字形;一些字只在个别行业或某个地区使用,普遍性不强。
有的为简而简,是人为新造的,缺乏约定俗成基础,所以难以推行。
1978年4月到7月,国家教育部、中共中央中宣部分别发出内部通知,在中小学课本、教科书和报纸、刊物、图书等方面停止使用第一表简化字。
1986年6月,国务院转批了国家语
委废除二简字草案的请示,并发出通知说:“当前社会上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随便写特别字,这种用字混乱现象,
应引起高度重视。
”废止1977年的二简字草案,也等于将后来的修订草案和增订草案统统废除。
随后,国家语委重新发表了《简化字总表》,共计2235个简化字,只对1964年编印的《简化字总表》中的6个字做了调整,沿用至今。
这表明,“二简字”这个从1972年就开始酝酿的特殊时代的产物,被彻底否定。
文字学家周有光对“二简”失败的原因,有一个独特的观点。
他认为50年代人心思变,所以“一简”成功了;而70年代末人心思定,怕听“改革”二字,所以“二简”没有推行得下去。
“二简字”推行的时间虽然只有半年,但由于几个大报都使用过,许多“二简字”教科书也没来得及停止使用,加上“二简字”笔画非常简单,书写简单,易于流行,因此影响还是非常广泛。
而到如今,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当时在公安部门登记的姓氏,由于不方便改动,所以很多人使用的其实是被废除了的“二简字”里的姓氏,例如许多“萧”姓现在被写作“肖”,“阎”姓写作“闫”,等等。
由于简单易写,废止后的“二简字”还时不时地出现在非公开的需要快速书写的文本如笔记、病历等,在公共场所也影响着现在的社会生活,市场、商场甚至路牌等重要场所都有出现二简字。
比如:市场中“鸡蛋”经常被写作“鸡旦”,公共场所“停车”被写作“仃车”。
很多媒体在推广汉语的节目中都以此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