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的使用安全与道德

计算机的使用安全与道德

计算机安全与使用道德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是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四课的内容。

为什么我的计算机又出毛病了?我的计算机安全吗?为什么父母要限制我使用计算机?……这些是当代青少年议论的热点话题,也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计算机安全与使用道德”就其中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犯罪和软件知识产权保护进行讨论、研究。

在这一课上我们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相关概念,还要使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最终使知识成为学生行为的保护者与监督者,从而促使他们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计算机使用者。

(二)学情分析
1.半数以上学生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需要正确的指引。

2.约1/4的优生能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影响。

3.约1/4的后进生已经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征;
熟练掌握防治计算机病毒的常用方法;
了解与信息及信息技术相关的道德和法律知识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自觉完成感性认识——自检——思维内化的学习过程,继而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的病毒防治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少年。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
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熟练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常用方法。

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自觉的遵守信息道德。

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长期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意识。

让学生认真体会、对照反思,主动进行自我信息道德教育。

(五)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充分运用多媒体设计“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学习主题的理解。

3.“合作学习”确保双基。

4.小组捆绑评价激励进步、促进学习。

(六)教学准备
1.网络教室
2.若干网址(计算机病毒信息):减少学生浏览的盲目性
3.杀毒软件
4.实物投影:随时对学生活动作反馈总结
5.异质学习小组:从认知基础和性格特点两方面进行组建。

(七)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